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最有“殺氣”的詩人,罵遍古往今來

古代最有“殺氣”的詩人,罵遍古往今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辛棄疾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通常說起大詩人,在我們眼前浮現的多半都是風流倜儻、羽扇綸巾的書生形象,他們會寫詩賦詞,也精通音律。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會寫實還還會打仗的詩人呢?

別說,還真是有那麼一位詩人,他不但能吟風賦月、作詩填詞,也曾以統帥的身份,在戰場上殺敵許多年,可以說是在戰爭上馳騁了半生。因此,人們送他一個響亮的稱號——“詞中之龍”,他就是:辛棄疾。

古代最有“殺氣”的詩人,罵遍古往今來

一個詩人,是怎麼解鎖打仗技能的?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他,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既然作爲一名戰士,擅長的肯定是打仗,有好幾場著名的惡仗都是他打下來的,而寫詩賦詞只是他的一個小技能罷了。不過,他對寫詩是認真的,寫過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還與蘇東坡齊名,被人們稱爲“蘇辛”。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你們對這首詩的熟悉感,是不是一下找回來了,這是在南宋淳熙年間,此時的辛棄疾已罷官多年,在深夜回家的路上,他發現眼前的風景,是那麼的美如詩畫,便隨口吟出了這首小令。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

這首詩是他的晚年之作,此時的辛棄疾已白髮蒼蒼,但是,心中仍然懷着收復中原的夢想。可惜,儘管自己是英雄,但是,在皇帝面前也絲毫得不到認可,一種悲涼由心而生,唯有將這別人無法懂得的情緒轉換成文字抒發出來。

就這樣,一首氣勢磅礴, 豪氣縱橫的悲壯之歌,躍然於筆下。

其實,歷史上寫戰爭的名句也不少,比如:杜甫寫過的《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再一個,王昌齡曾寫的《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只是,這些詩詞比起辛棄疾寫的這類型詩詞,就像是旁觀者的某種想象,有些站不住腳。而辛棄疾的詞可不是單單用蘸滿墨跡的毛筆就能寫出來,他親自經歷過戰爭,知道戰爭的可怕於殘酷,毫不誇張的說,他寫下的那些關於戰爭的詩,是用鮮血和兵戈刻成的。

樑衡先生就在《把欄杆拍遍》中評價過辛棄疾,說他:“是我國曆史上的唯一一個起於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終,以文事立業,成爲一代詞壇大佬的人。”

那麼,辛棄疾的傳奇一生是怎樣的呢?在這裏,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了。只是,他出生的時候,他所在的家鄉山東,被金人攻陷了,父親也慘死在金人的手裏。而一心愛國的爺爺辛贊,本想着寧死也不願做金國的走狗,但是,爲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命,在金人的威脅下,他只能服從,擔任起金國的官員。

在爺爺犧牲尊嚴換來平安的庇護下,比起其他的平民百姓,辛棄疾早年的生活要優渥不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忘記了大宋於金國的國仇家恨。爺爺辛讚的心中很是想念祖國,於是,他就會常常帶着孫子去爬附近的山頭,然後手指南邊告訴孫子:“那裏就是我們真正的祖國。”

爺爺帶着國家復興的期望,給孫子取了這個名字——棄疾:

一是希望他將來長大了能爲國家排除苦難;

二是希望他以西漢大將霍去病爲榜樣,爲國殺敵,保護好自己的國家。

辛棄疾總算沒有辜負爺爺取的這個名字,在1161年,已經二十一歲的他,散盡了爺爺給他留下的家財遺產,聚集了一支不到兩千人的義軍,在山東起義抗金。

那麼,他爲什麼選擇這個時候起義?

此時正是金主完顏亮帶着六十萬金兵南下攻打宋國,那麼金國的後方是沒有多少人的,處於空虛狀態。再加上,完顏亮的弟弟完顏雍時不時想要叛亂篡位,導致金國陷入到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困境。一直飽受金人壓榨的大宋百姓,受到了辛棄疾南向報國的影響,決定不再容忍,紛紛加入了辛棄疾的義軍。

就這樣,辛棄疾的義軍漸漸的壯大了起來。

但是,辛棄疾覺得這人數遠遠不夠,於是,他便帶着自己的義軍去投靠了山東最大的一支義軍。義軍首領耿京第一眼看到他時,只覺得他不過是個會寫詞的書生,就隨便安排了個掌書記職位給他做。

接下來,讓耿京感到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辛棄疾爲了讓義軍再壯大一點,就向耿京推薦了自己的朋友義端,怎料到,這個義端做了一件卑鄙的事:他來到大營之後,找了個時機偷走耿京的大印,連夜逃竄,想要去投靠金人。

耿京大怒,打算讓辛棄疾以死謝罪。辛棄疾爲了彌補過錯,他向首領承諾三日之內,一定會把大印和義端一併帶回來。

耿京不相信他有這等實力,但是,也只是擺擺手隨他去了。於是,辛棄疾立刻提劍上馬,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花了一天一夜的追尋,他終於追上了義端。面對跪在地上求饒的義端,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當即砍下義端的頭顱,奪回了大印,這才策馬而歸。

待到辛棄疾回到大營後,所有人都傻眼了,耿京也不例外,萬萬沒想到,辛棄疾居然是個這麼厲害的角色。

這件事,在正史上也有過記載:

“僧義端者,喜談兵,棄疾間與之遊。及在京軍中,義端亦聚衆千餘,說下之,使隸京。義端一夕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棄疾曰:“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虛實奔告金帥,急追獲之。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辛棄疾厲害的地方不止一星半點,在受到耿京的器重後,他被委任去南下聯絡宋朝。沒想到,當辛棄疾從宋朝返回山東時,得知大哥耿京被叛徒殺害的消息。悲憤交加的辛棄疾,很快知道殺害大哥耿京的兇手就是張安國,沒想到,這叛賊居然還煽動了一夥人跟他一起去投奔金軍。

對此,辛棄疾大怒,發誓要爲大哥報仇!

別人都相信辛棄疾是個忠誠之人,紛紛勸告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如先回歸宋朝,以後等有了最佳時機,再爲大哥報仇。”辛棄疾並沒有理會這些勸告,而是帶着五十多個人,徑往金軍大營的方向去了。

就在大家以爲辛棄疾此次一去肯定是必死無疑,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來到金軍大營的不遠處後,辛棄疾一行人趁着夜色,僞裝成新投降的義軍,成功的混入到了大營之中。此時的叛將張安國就在營中,正與金將飲酒喝酒猜拳。眼看時機差不多了,辛棄疾和勇士們便拿着刀劍闖了進來,嚇得喝酒的人們一激靈,魂兒都沒了。

張安國見狀,連忙往桌子底下鑽了進去。辛棄疾一個箭步上前,輕鬆把他從桌子底下揪了出來。張安國渾身顫抖,直喊饒命。金將這時也慌了,連忙調集大軍圍堵。卻沒想到辛棄疾等人是何等的悍勇異常,根本接近不了。

這時,有不少曾是義軍的士兵,都看見了這個渾身是血的“書生”是如此勇猛,所以,他們都覺得這是個可以跟隨的好首領,於是,紛紛倒戈。就這樣,辛棄疾隊伍的人數越來越多,打到金軍體力不支。直到最後,辛棄疾一行人終於衝出大營,並怒斬了叛賊張安國。

等到辛棄疾回到了營地,人們驚呆了,好傢伙,這位書生不過是帶了五十個人過去殺敵,能回來自然是極好的,但是,沒想到會來後還帶了一萬多士兵回來,真是了不起!就這樣,士兵們對辛棄疾更是心服口服,死心塌地的追隨他南歸大宋。

然而,在辛棄疾南歸宋朝之後,他的滅金想法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

古代最有“殺氣”的詩人,罵遍古往今來 第2張

那麼,爲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時的南宋朝廷基本上是主和派和反戰派操縱,皇帝的存在感極低,不過是個傀儡角色罷了。辛棄疾的一次次上朝,提議北上抗金,然而,這卻是個不符合朝廷意的想法。朝廷覺得,只要保持眼下的平穩態勢就好,反正金國也沒打到這邊來,索性就睜隻眼閉着眼了。

但是,時間一久,辛棄疾不停的提議北上抗金,主和派和反戰派也煩了,他們爲了能夠剔除掉這個眼中刺,這些人就合起夥來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們下馬威的方式就:是剝奪辛棄疾手中的兵權。儘管,此時的辛棄疾還有文職可做,卻也是越做越小了。

直到四十二歲的那一年,辛棄疾被迫提前退休了。

此時,已邁入不惑之年的辛棄疾,回顧起自己的前半生,一想到國仇家恨都沒能報完,而現在只能歸隱田園,不由得向着北方的方向,憂傷地吟了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是打了一輩子仗的,一方面,他在戰場上是真刀真槍地跟敵人拼過的,另一方面,是他在自己的詞中,對金人進行痛斥。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我要用詞罵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

雖然辛棄疾不能再在軍事上做出豐功偉績,但是,在文學上他卻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把自己的愛國精神和抗金思想都凝結到了詩詞裏面,形成了一股獨特的愛國詞派,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辛棄疾寫詞是從歸附南宋後開始的,之後,他經歷了太多次的被調任,一到調任的地方,他就會登臨眼跳,以抒發他的愛國情懷。直到被彈劾歸隱,辛棄疾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將滿腔的愛國熱情融入詞中,別的他什麼都做不了。

他在《永遇樂·登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後人能夠感受到他那未老先卸甲的悲痛。既然如此憂愁,那麼,用酒來消愁吧。於是,辛棄疾漸漸愛上了喝酒的滋味,正是因爲酒,他交了好幾個生死之交。

說到辛棄疾的生死之交,劉過就是其中之一,在南宋也是個有名的大詩人。

在辛棄疾擔任浙東安撫使的時候,此時的劉過,不過還是個落魄的文人。有一天,劉過了解到辛棄疾的英雄事蹟,想要結識他,於是,到辛府求見。沒成想,因爲衣衫襤褸的樣子,他被門吏拒之於外了。既然進不去,那麼,就靠大聲喧譁來引起辛棄疾的注意力好了。

於是,劉過故意大吵大鬧,果不其然,驚動了正在喝酒的辛棄疾。辛棄疾正納悶府外是什麼人在喊叫,於是,聞聲出來。見到了一身破舊衣衫的劉過,但是,還是掩蓋不住其英氣勃勃的氣質。大概是磁場相似的原因,辛棄疾很是豪爽的邀請他進府和大家一同共飲。

酒過三巡,坐在劉過旁邊的賓客對他說道:“老早聽聞先生是善於詩詞的大文人,那麼,你就以今天的宴席爲題,賦詩一首如何。”其實,辛棄疾也想了解下劉過的才氣到底如何,於是,讓他以一大碗羊腰腎羹爲題賦詩一首。

劉過沒有立刻作詩,而是不緊不慢的說道:“天氣實在太冷了,不如先讓我喝個酒暖暖身,再作詩也不遲。”辛棄疾當即命僕人爲他倒上了滿滿的一碗酒,由於劉過的雙手已被凍僵,就在接碗時,不小心流到了自己胸前的衣襟上。

隨後,辛棄疾就給劉過出了個題目,要他以“流”字爲韻。辛棄疾拋過來的難題,是難不倒劉過的,僅僅只是沉吟片刻,他便很快吟出了一首既切題又符合當時情景的絕句:

拔毫已付管城子,爛首曾封關內侯。死後不知身外物,也隨樽酒伴風流。

辛棄疾一聽,對劉過的才能讚賞不已,還稱其是個“奇男子”,馬上舉起了酒杯,與劉過共飲。等到宴會結束後,辛棄疾還送了他不少禮物,從那之後,兩人就成了莫逆之交。

除此以外,辛棄疾還有一位交情很深的兄弟,名叫陳亮,字同甫。兩人之間的交情可以用一句話形容:“有事一起扛,無事一起狂”。陳亮這個人實在太像辛棄疾,不但是個豪邁男子,而且,有才華,對於談兵話題也是十分熱衷。

在1188年冬天,太上皇宋高宗駕崩了,這意味着北伐終於有希望了,其中一位仰慕辛棄疾許久的陳亮,約上好友朱熹,要去見辛棄疾一面,一起商討光復大計。然而,朱熹沒有按時赴約,陳亮索性就不等了,自己去找辛棄疾,日夜兼程騎馬八百里,總算來到了辛棄疾的住處。

不過,辛棄疾的帶湖山莊着火了,於是,另外新建了一所瓢泉山莊。不過,陳亮要過去的話就得經過一座小橋,然而,他騎的這匹馬到了橋邊,就是死活不願意趟過去。陳亮“駕駕駕”了好幾次,馬兒還是不走,但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令辛棄疾驚呆的事情。

陳亮不慌不忙的抽出刀來,毫不猶豫的砍下了馬頭,頭也不回的的過橋去了。

站在橋那頭等他的辛棄疾面對這一情景,有些驚呆了,豪爽的陳亮有些驕傲的表示:“大師無需驚訝,其實,剽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釋的。本來喊了朱熹那個老頭兒一起來,沒想到,他是個懦弱小人,不來正好,就咱倆好好談談!”

本來還生着病的辛棄疾,瞬間被陳亮的熱情點燃了,感覺到自己又恢復了一些元氣。

在這些日子,兩人不是喝酒,就是在縱論時局,甚至,謀劃起兵之事。就好像他們是手握千軍萬馬的將軍,明天就能掛帥出征一樣。有時候說着說着,到了激昂處時,兩個熱血還在的老男人忍不住放聲高歌,甚至,把樓頭的積雪都給震落了。

快樂的日子是短暫的,直到辛棄疾痊癒了,陳亮才辭別離去。

古代最有“殺氣”的詩人,罵遍古往今來 第3張

辛棄疾是萬分不捨,不希望陳亮走,思來想去還是追了出去,怎料到,還是被一場大雪阻礙了他向前追的腳步。辛棄疾還是很想念那個瘋狂砍馬頭的男子,便填了一首《賀新郎》寄給他: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鬆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髮。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未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陳亮讀了這首詞後,非常感動,立即用辛詞的原韻,和作了一首《賀新郎》: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髮!二十五絃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看到這裏,辛棄疾決心以後還要再見陳亮一次,一起喝喝酒。沒成想,不知怎麼的陳亮被人給誣陷了,還入了獄。得知此事的辛棄疾,趕忙和朱熹等多位朋友想方設法,把陳亮從獄中給營救出來了。到1194年,世上唯一懂辛棄疾的人——陳亮,走在了辛棄疾前面,離開了人世。

英雄氣、才子情,若把相思熔盡,人間鐵豈能夠!

曾經的金戈鐵馬,如今的閒居鄉野,從此後,絃斷無人聽!

辛棄疾此時的心情是無比悲涼的,他體會到了心哀莫過於心死的那種滋味。所以,他只是撫摸着手裏的寶劍,過了一會,忽然起身攜劍,來到了屋外。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一襲白衣的辛棄疾,只是默默舞劍,直到自己體力不支爲止,又爲對面的那個空杯子倒滿了酒,然後,舉起手中的酒杯說一聲“幹”,再後就一飲而盡了。

或許是迴光返照,他覺得自己又恢復了往日的氣力,於是,舉起手中的寶劍,向着天空大喊了三聲:“殺賊!殺賊!殺賊!”便倒地身亡了,享年六十八歲。

其實,他的這一生是壯志未酬的,明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他也還是堅持着“男兒到死心如鐵”信念,如此這般,不也是“英雄夢”的另一種實現嗎。

辛棄疾墓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於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氏後裔於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下行多有闕字,據考爲辛棄疾之仲子辛櫃的後裔所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