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西漢和親制度,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間的相處往來是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分外關注的問題。各民族因爲種種利益矛盾關係,往往會兵戈相向,相互攻伐,硝煙四起。漢族統治者爲了實現安邊的政治目的,用和平友好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安撫四夷,兩個民族之間的和親政策便發展起來。

自漢代高祖劉邦時,便有了和親,自此這種民族政策在兩漢相沿不斷,尤以“昭君和親”最爲出名。關於王昭君的和親匈奴,史料上記載的不多,正因爲此,更加刺激了歷代文人對於昭君故事的創作熱情,以及對其身世生平的慨嘆。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一、匈奴崛起,胡強漢弱

歷史上的匈奴作爲一個遊牧民族,它的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當時的中原地區,因其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性,生產力低下,加上地處蠻荒,幾百年來,匈奴頻頻舉兵滋擾中原,但在當時也受到了大量打擊。公元前四世紀末,匈奴趁七國爭霸之際,迅速地發展勢力,將勢力擴展到秦趙燕邊境,對三國構成了強有力的威脅。

秦朝末年,中原混戰,使得匈奴再次獲得了擴大勢力的良機,公元前 209年,冒頓殺父代立,匈奴日益強大。冒頓單于志向遠大同時工於心計,在他的領導下,匈奴很快強盛起來並迅速吞併了當時比較強盛的東胡,後又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最終將秦時大將蒙恬奪取匈奴的土地全部收復。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2張

匈奴在冒頓的統治下蒸蒸日上的時候,此時的中原卻是楚漢相爭,自顧不暇。中原戰事不斷,疲於兵革,沒有精力遏制匈奴勢力的擴張,反而給匈奴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於是匈奴在冒頓的領導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軍隊擴張到幾十萬人。

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不斷崛起,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日漸鼎盛。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國勢如日中天,此時的中原,經歷了持久的相爭,劉邦終於戰勝了項羽,西漢王朝剛剛建立。西漢建立之初,經歷了長期的社會動盪,從秦末的農民大起義到楚漢之間的持續對峙,致使當時的中原地區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國力空虛,百廢待興。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3張

二、白登之圍,劉敬獻策

西漢初期,政治上基本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上,除了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早在楚漢之爭時期,劉邦爲了籠絡人心,打敗項羽,曾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將領爲王。

漢初,被封的異姓王有七個,此外還封了功臣蕭何等一百四十多人爲列侯。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對漢天子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漢高祖六年春,匈奴大舉進犯馬邑,駐守在馬邑的韓王信因遭受漢高祖的猜疑而叛降匈奴,匈奴於是引兵攻打太原,直逼晉陽,劉邦親自率兵前往應戰,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4張

經歷了白登之圍後,劉邦內憂外患。在內有不斷反叛的諸侯,在外冒頓頻繁滋擾。面對兵力強盛,屢次犯邊的匈奴以及頻頻反叛的諸侯和將領,劉邦心力交瘁,再次問計劉敬。劉敬認爲,漢朝天下初定,不應該以武力征伐匈奴,且冒頓殺父自立,並非仁義之人,應該作長遠謀劃——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劉敬的和親計策爲漢朝換來了短暫的安寧,此後雖然匈奴多次犯邊,然而受制於經濟、兵力等因素,也並未對漢朝的社會和經濟產生沉重的打擊。此後文景兩帝時期爲避免加重百姓的負擔,以使恢復不久的正常的經濟生活得以避免再次受到破壞,因此每每對待匈奴的入侵採取被動的措施,並不組織軍隊主動出擊,於是和親之約在文景時期便一直相沿不斷。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5張

儘管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並沒有就此改變匈奴侵擾的狀況,但也並非毫無益處可言,它爲西漢初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西漢初期幾代統治者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四海之內殷實富足,國力日漸昌盛。

西漢歷經文景之治,與民休息,五六十年間,移風易俗,黎民醇厚。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經過文景二帝的治理,西漢經濟實力雄厚,爲此後大規模反擊匈奴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6張

三、馬邑之戰,武力征伐

經歷了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民生的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空前強盛。到了漢武帝時,爲了加強皇權,武帝劉徹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對內推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在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鞏固中央集權。

在軍事上,漢武帝積極地發展軍事力量,壯大軍隊,準備以武力征伐來取代帶有妥協性質的和親政策,從而徹底地解決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即位之初,依然奉行和親約定,厚待匈奴,互通關市,然而和親政策沒有換來安定和平,反而讓匈奴日益驕縱,屢屢侵擾,因此壯志雄心的漢武帝下定決心一雪前恥,採取軍事手段舉兵討伐匈奴。

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舉兵征討匈奴,並且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乘勝追擊,使得匈奴節節失利,無力招架。與此同時,漢武帝爲了完全制勝匈奴,接受張騫的建議,大力經營西域,破樓蘭,降車師,與烏孫和親,安邊結托,共同夾擊匈奴。

在西漢和烏孫的聯合夾擊下,匈奴節節敗退,勢力大不如前。由於戰爭帶來的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從此此後漢武帝不再主動出兵攻打匈奴,由重視軍事發展而轉向重視農耕,重新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7張

四、漢強胡弱,賜親單于

除了漢朝對匈奴的一系列軍事打擊政策之外,由於匈奴作爲一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使得其對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很大,加之戰亂頻仍和天災屢降,導致匈奴大批牲畜死去,賴以生存的畜牧業遭受了沉痛的打擊,百姓生活貧困不堪,難以爲繼,種種現實因素使得匈奴迫切地希望停戰和親。

與此同時漢匈雙方的勢力徹底轉變,由最初的胡強漢弱轉變爲胡弱漢強,漢匈和親也從最初的主動轉變爲被動,後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在其第三次到達長安時“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和親政策作爲漢匈之間的一個和平約定重新開始施行,昭君出塞是漢匈關係轉變的重要標誌,是漢對匈奴政策從軍事打擊到和平共處的轉折點,這也是漢強胡弱形勢下的必然結果。

西漢和親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8張

五、總結

從漢高祖到武帝初年的幾十年間,除在和親期間稍有收斂,匈奴侵邊劫掠的事件仍然頻繁發生,對當時的邊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和親約定對於匈奴顯然沒有太大的約束力。隨着漢朝國力日漸強盛,到武帝時期,針對匈奴發起了一系列的武力打擊,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使得長期困擾漢朝的邊患問題基本解除。

漢武帝時期是漢匈關係發生逆轉的重要轉折點,雖然連年征戰導致民生凋敝,但是對於漢武帝大力發展軍事,用武力震懾匈奴的手段,其價值必然是值得肯定的。必須承認,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對後來匈奴的歸順以及西漢後期民族關係的和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親的實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被動和親到主動和親,這樣的轉變是由國家實力所決定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