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背後隱藏了什麼故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背後隱藏了什麼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江南春》,表面上是在描繪江南的迷人美景,實則卻有深深的寓意蘊含其中。南朝時期,曾經修建了許多宏偉壯觀和莊嚴肅穆的寺院廟宇與亭臺樓閣,如今卻都杳然無蹤。

杜牧生活的時期,唐朝雖已經平定了“安史之亂”數十年,但之前那種璀璨絢爛的盛唐已經徹底不復存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李唐統治者不思進取,反而加大盤剝力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背後隱藏了什麼故事?

通過這首詩,杜牧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於歷史更迭的感慨,更是爲了警示唐朝統治者要以史爲鑑,以民爲本。

絲綢之路開通後,佛教在西漢末年時就傳入了中國,西域的大月氏國派遣使臣來到長安,曾“口授浮屠經”,標誌着佛教正式傳入。據《三國志·東夷傳》記載:

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

但是,直到東漢明帝時,佛教纔在中國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漢朝派出使臣專程前往大月氏去邀請天竺沙門攜帶佛經東來講學。當天竺高僧攜帶大量經書抵達白馬寺後,標誌着佛教開始在中國生根發展。

作爲一種外來的宗教,佛教先是在上層統治階級中擴散,但並未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只在少數統治核心地區建立了爲數不多的寺廟,主要供上層貴族和來華的遣唐使、僧侶和商人們參拜。

魏晉時期,隨着戰亂的頻發的和社會的分裂,越來越多的勞苦大衆將佛教作爲自己的精神寄託。而與此同時,統治階級也藉助佛教來維護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受此影響,佛教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迅速實現了本土化。

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大,成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和媒介。而隨着玄學的盛行,佛教不斷被披上了神祕的外衣,越來越契合了統治階級的需求。

此後,統治階層利用佛教開始加大盤剝的力度,不斷興建寺廟,不斷購入田產,不斷增加僧侶。這樣,導致了以田地和房產爲主體的寺院經濟出現並且不斷膨脹,爲佛教的持續盛行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江南春》,表面上是在描繪江南的迷人美景,實則卻有深深的寓意蘊含其中。南朝時期,曾經修建了許多宏偉壯觀和莊嚴肅穆的寺院廟宇與亭臺樓閣,如今卻都杳然無蹤。

杜牧生活的時期,唐朝雖已經平定了“安史之亂”數十年,但之前那種璀璨絢爛的盛唐已經徹底不復存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李唐統治者不思進取,反而加大盤剝力度。

通過這首詩,杜牧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於歷史更迭的感慨,更是爲了警示唐朝統治者要以史爲鑑,以民爲本。

絲綢之路開通後,佛教在西漢末年時就傳入了中國,西域的大月氏國派遣使臣來到長安,曾“口授浮屠經”,標誌着佛教正式傳入。據《三國志·東夷傳》記載:

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

但是,直到東漢明帝時,佛教纔在中國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漢朝派出使臣專程前往大月氏去邀請天竺沙門攜帶佛經東來講學。當天竺高僧攜帶大量經書抵達白馬寺後,標誌着佛教開始在中國生根發展。

作爲一種外來的宗教,佛教先是在上層統治階級中擴散,但並未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只在少數統治核心地區建立了爲數不多的寺廟,主要供上層貴族和來華的遣唐使、僧侶和商人們參拜。

魏晉時期,隨着戰亂的頻發的和社會的分裂,越來越多的勞苦大衆將佛教作爲自己的精神寄託。而與此同時,統治階級也藉助佛教來維護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受此影響,佛教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迅速實現了本土化。

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大,成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和媒介。而隨着玄學的盛行,佛教不斷被披上了神祕的外衣,越來越契合了統治階級的需求。

此後,統治階層利用佛教開始加大盤剝的力度,不斷興建寺廟,不斷購入田產,不斷增加僧侶。這樣,導致了以田地和房產爲主體的寺院經濟出現並且不斷膨脹,爲佛教的持續盛行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說到底,這種以寺廟及其田產爲中心的經濟,也是一種封建地主經濟的繁衍和變異。這樣,一個個的僧侶,無異於就是穿着袈裟和僧衣的地主,又加重了對農民的一層剝削。

寺院經濟的出現並興起,除了統治階級的扶持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社會中下層中存在着數量巨大的貧苦農民,存在着許多的信教羣衆。

對他們這些信徒而言,佛教教義和理論太過高深莫測,而眼前的寺廟纔是真正具體的物化形態,是內心信仰需求的物化表達;而對於僧侶來說,興建寺廟和購置田產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是赤裸裸的階級統治。

寺院經濟的出現並興起,除了統治階級的扶持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社會中下層中存在着數量巨大的貧苦農民,存在着許多的信教羣衆。

對他們這些信徒而言,佛教教義和理論太過高深莫測,而眼前的寺廟纔是真正具體的物化形態,是內心信仰需求的物化表達;而對於僧侶來說,興建寺廟和購置田產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是赤裸裸的階級統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