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太監退休後一般去哪裏?他們會出宮嗎?

古代太監退休後一般去哪裏?他們會出宮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監,這個中國古代獨有的特殊職業,其歷史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太監的作用是伺候皇室成員,本質上就是奴僕,那自然有個“工作年限”,畢竟年紀太大就幹不了活兒了,等待他們的就只有出宮。

而太監們無兒無女,又不會種地做生意,出宮之後究竟如何生活呢?其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已經考慮到了,太監們幹不動活退休後,居然也有專門的“社會保障體系”。

古代太監退休後一般去哪裏?他們會出宮嗎?

當然,退休後的生計問題,並不適用於那些總管級別的大太監,像崔玉貴、李蓮英這樣皇帝、太后面前的大紅人,平日裏隔三差五就能獲得皇帝和后妃們的賞賜,更有數之不盡的灰色收入,畢竟大臣們都希望這些大太監在皇帝、太后面前多多美言,一定是經常“孝敬”。

大太監們把這些錢財送出宮去買房置業,退休後就可以活得比較富裕。比如老舍作品《茶館》裏的龐太監,在宮外的生活別提有多富裕了,隨便一擡手就能買個黃花大閨女當老婆。

更有甚者,像東漢、唐朝、明朝的大太監們還開宗立派,收乾兒子和徒弟,這些人幾乎把持着宮中乃至外朝的重要崗位,等這些大太監退休,自有接替他們的新任大太監或者其他官員負責他們的養老問題,別提多滋潤了。

像著名的小德張就在天津英租界做起了寓公,花錢買了三妻四妾充門面,再與收的乾兒子們時常歡聚,上演着一副“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至於東漢末年、中晚唐那些個太監勢力膨脹到極點的歷史時期,不要說普通的文武百官了,甚至就連皇帝的生死都握在他們手中!這樣的情形還需要擔心什麼養老問題嗎?皇宮就是他們的家嘛!

說起來,太監也是一門職業,但凡職業大多也就呈現金字塔型的層級,混在底層的小太監就比較慘了,賞賜沒多少機會能拿到,當然也沒人行賄,微薄的俸祿最多夠他們日常開銷。

等到年老離宮,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首先應該投奔自己的家人。可是通常情況下,太監都是窮苦出身,畢竟要去掉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東西,那是一種極大的屈辱,不僅是太監本人,連同他的家人在鄉里也會一併擡不起頭來。

所以古代的太監,基本都是活不下去的人家把其中一個孩子送到宮裏,換點錢糧給全家人餬口,在太監進宮的那一刻也就跟家裏一刀兩斷了。比如元、明時期,有許多太監是來自於朝鮮半島的“貢品”,十來歲到宮中混到頭髮蒼白,估計連家鄉的思密達方言都說不來了吧,還怎麼回去老家。

就算還能聯繫上,等到太監出宮時,自己都五六十歲了,父母大多不在人世,兄弟們也不願家裏多這麼一口,這種情況下也就不要指望太監們跟家人關係有多好了。

回鄉投奔家人這條路基本是走不通,無奈的老太監們只能留在物價居高的京城,而京城裏真正能夠接納退休太監的,只有寺廟。當然,並不是所有寺廟都能去的。

雖說佛門慈悲爲懷,但吸納能力也不是太高,所有太監都往寺廟跑,吃閒飯的多了,也會影響寺廟的正常運轉,怎麼辦?太監們自己建!

從明朝開始就有了這樣的慣例,一些有權勢的太監在京城修廟,供其他太監出宮後養老所用,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大太監王振,就出資修建了北京東城的智化寺,至今還在。太監修的廟,太監就是股東,當然不能拒絕太監入住了。有權有錢的,幫助沒錢沒勢老了沒人要的太監,這也算是太監之間充滿溫暖的互助模式了。

我們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清朝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自傳中,有關於自己出宮後的描述,雖然那時候他還不老,但因爲馮玉祥的北京政變,連皇帝主子的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孫耀庭就被溥儀之父載灃遣回老家。

孫耀庭從小進宮,根本不會種地,又因爲身體殘缺幹不了重體力活兒,只能靠兄弟接濟,但是很快兄弟們也不願意繼續負擔他的開銷了,孫耀庭只能回到北京,住進了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原本是明朝兵仗局佛堂,康熙的生母孝惠章皇后出生於此,後來康熙年幼時出天花又在附近“避痘”,後來此處就成爲康熙供奉母親的場所。

由於地位特殊,這個寺廟一向由清廷直接管理,其實也就是太監們進行打理。到了晚清,國力衰微,這寺廟中連和尚都沒有了,只有太監們繼續在其中生活,這裏就成了窮苦太監們的養老院。

那麼,像萬壽興隆寺這樣的地方有什麼入住要求嗎?有的,你必須“交社保”。

早在清乾隆年間,乾清宮總管大太監劉鈺,和副總管太監肖雲鵬創辦了一個“養老義會”,宮中的太監們可以自願加入。太監們出宮前要定期從俸祿中向義會繳納銀兩,出宮後就可以入寺居住。這個義會還在京南置辦產業,靠着田產租金髮展壯大,就能應付年老太監們的吃用開銷了。這就頗有慈善基金會的味道,還實現了經濟內循環運轉。

寺廟還負責給老太監們送終,購置一些簡單的棺木,將去世的太監們葬入寺廟邊上的一些空地中。從這個角度來說,此類寺廟基本解決了太監這個特殊羣體的後顧之憂,相比於那些沒有去處的貧苦流民,好的還不止一星半點。

除了萬壽興隆寺,類似的還有西山順福寺、八寶山褒忠護國寺等,都是這種“太監養老院”。

但是,總有些人是“短視”的,喜歡錢財落袋爲安,就不願意加入義會,最終年老之後出宮發現這點錢根本不夠用,或者雖然有了個小破房子,但是常被視爲殘缺之身受周圍人欺負,最後只能沿街乞討,慘淡收場。

不過,那些加入了義會的,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因爲再好的養老保障體系,也敵不過大環境的突變。

比如清朝滅亡後,由於沒有新的太監交銀子,就如同我們今天經常會討論的養老金儲備不夠用的問題,這個養老義會也欠缺收入來源了。

加上寺廟老舊需要維修,老太監們生活越發艱苦,食物緊缺,老鼠、蚊蟲肆虐,環境越發惡劣,很多老太監病餓而死。剩下的太監們不得不出門走街串巷,揀些煤渣、廢品變賣度日。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接管了這些寺廟,每月發給太監們每人生活費。後來老太監們逐漸老死,剩下的也都集中到了廣化寺統一管理,他們終於有了個比較好的歸宿。

等到這批人年老去世,太監這樣一個封建王朝遺留的特殊羣體,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