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真的有施琅這個人嗎?和小說形象有何不同?

歷史上真的有施琅這個人嗎?和小說形象有何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施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重要將領,是鄭成功之後平定臺灣的傳奇人物。對歷史瞭解較少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他,對施琅的瞭解都來自與影視作品

歷史上真的有施琅這個人嗎?和小說形象有何不同?

施琅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在收復臺灣前對海戰有十年研究。當時他在京城休歇,對潮期、潮水計算曾做過很深入的瞭解。”澎湖一戰,寧海強充分展現了“海霹靂”的海戰指揮才華,“他利用澎湖守軍統帥劉國軒的特殊身份打了一場漂亮的海戰。

劉國軒當過施琅副將,劉國軒以爲自己對施琅很瞭解,錯誤想象施琅進入澎湖後,會停在灘頭。當施琅如他所料停在灘頭時,劉國軒向施琅船隊發起進攻。

結果施琅憑藉對潮期特殊變化的正確判斷,把握好漲潮時間,正好在劉國軒船隊攻近時,將自己的船隊撤出,使得劉國軒的船隊相當狼狽地陷在灘頭。

小說《鹿鼎記》中的施琅,武夷派高手

歷史上真的有施琅這個人嗎?和小說形象有何不同? 第2張

《鹿鼎記》全書50回中,有12回出現施琅。在金庸筆下,施琅是一位武夷派高手,躊躇滿志卻不善阿諛奉承的將軍,還是恩怨分明的性情中人

如書中有一段:韋小寶奇道:“施將軍是福建水師提督,不去福建帶兵,卻在北京玩兒,那爲什麼……”施琅道:“韋大人取笑了。皇上召卑職來京,垂詢平臺灣的方略,卑職說話糊塗,應對失旨,皇上一直沒吩咐下來。卑職在京,是恭候皇上旨意。”

金庸敘述施琅事蹟,如曾以福建水師提督的身份在北京待過幾年,及施琅收復臺灣,反對清朝廷棄臺等事蹟,歷史上都確有其事。

小說《康熙大帝》中的施琅,主戰大臣

軍人出身的二月河在小說《康熙大帝》中這樣描寫到:康熙就收臺時機問計羣臣,把文武百官分爲四派,一是主張戰,二爲棄,三爲緩,四爲安撫招安。主張放棄臺灣的大臣認爲臺灣乃彈丸之地,又遠隔大海,出兵將得不償失。

施琅等主戰大臣力陳棄臺等同賣國,只有出兵征剿方能使臺灣當局俯首稱臣,再不敢有非分之想,從而確保大清寸土不失。面對棄、緩和招安建議,康熙果斷髮兵臺灣。曾有十年軍齡的二月河說,如果自己是當時清廷重臣中的一員,毫無疑問會站在主戰派一邊。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施琅單眼指揮戰鬥的將領

陳家林導演的《康熙王朝》中,曾出現過施琅形象,雖未詳細挖掘,但是陳家林用影像再現了二月河原著小說《康熙大帝》中的施琅。

康熙收臺,清軍經過長時間禁海困島和水上練兵後,接到皇上密旨要他們限期攻臺,深識海戰的施琅即令戰船齊發。激戰中,施琅被敵箭射中眼睛。誰知施琅用力拔出利箭,將箭頭帶出的眼珠子吞到肚裏,他以“父母給的不能丟棄”來激勵將士誓將臺灣收歸大清,施琅硬是單眼繼續指揮戰鬥。

數年不曾漲潮的海水突然潮漲,使清軍戰船勢如破竹。福建總督姚啓聖仰天長呼驚歎:“天意,天意啊,海峽兩岸不可分,親情一條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