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施琅是降將,爲何會被封爲靖海侯呢?

施琅是降將,爲何會被封爲靖海侯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施琅是清朝初年的重要將領,字尊侯,號琢公,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施琅是降將,爲何會被封爲靖海侯呢?

施琅在回到廈門後,便日以繼夜,廢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製造器械,親自挑選工匠和船,歷時數月,使原來全無頭緒的水師船堅兵練,事事全備。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督率水軍由銅山出發。在進攻路線的選擇上,施琅根據風向和敵方防禦情況的情報,決定清軍船隊從銅山(今福建東山島)啓航,乘六月的西南季風向東穿越臺灣海峽,首先奪取地處澎湖主島以南、鄭軍防守薄弱的八罩島。

施琅是降將,爲何會被封爲靖海侯呢? 第2張

這樣就可獲得船隊的錨泊地和進攻出發地,佔據上風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發起攻擊。攻下澎湖,扼敵咽喉,然後兵鋒直指臺灣,可順利實施“因剿寓撫”的戰略方針。

六月十六日,清軍艦隊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初戰失利。施琅很快吸取教訓,對下一步作戰行動進行了周密籌劃和部署。施琅將清軍分爲四部分:施琅親率56只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

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只戰船組成的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爲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等統率另50只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動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其餘80只戰船作爲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

十八日,施琅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了外圍。二十二日早七時,經過充分休整和準備的清軍向澎湖鄭軍發起總攻。

經過9小時激戰,清軍取得全面勝利,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鄭軍主將劉國軒乘小船從北面的吼門逃往臺灣。此役清軍陣亡329人,負傷1800餘人。

此後,施琅又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佔據臺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施琅大軍壓境之下,鄭克塽茫然地說:“現在臺灣人心風聲鶴唳,繼續守衛臺灣恐怕右邊啊;士卒滿目瘡痍,再戰下去恐怕難以取勝。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後追悔莫及。”鄭克塽聽從了劉國軒的勸告。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施琅入臺之後,主動前去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爲國爲民盡職的舉動,對鄭成功毫無怨仇。祭祀完成之後,施琅哽不成聲,熱淚縱橫。

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深受感動。讚揚施琅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爲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係,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當時,清廷內部對臺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是否留臺存在爭議。施琅上疏力主留臺衛臺。在分管兵部的清朝東閣大學士(宰相)潘湖叟黃錫袞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內閣大臣潘湖叟黃錫袞的妹夫)的意見打動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終於決定在臺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