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爲何還有傭書業?

宋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爲何還有傭書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或許會有人對“傭書業”這個詞彙比較陌生,其實正如標題所說,所謂的“傭書業”,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一些文人受人僱傭,然後以“抄書”爲業。

繼而親手抄出來的這些書,有的會流入市場,有的會被人收藏,在印刷之類的工具還沒有出現的時候。

書籍的翻新或者批量化經營所依靠的其實就都是這種“集體式”的抄書。

正如《太平御覽·王子年拾遺記》中的記載,“張儀、蘇秦二人同志,遂剪髮以相活,或傭力寫書。”

也就是說,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以抄書爲主的“傭書”商業活動了。

可問題是到了宋朝以後,明明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而且更是有了更爲先進的活字印刷,那爲何依舊會存在普遍的“傭書”商業活動呢?

畢竟不管怎麼看,如果是批量化製作書籍的話,明擺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有着明顯的優勢存在不是嗎?

而“傭書”費時費力不說,還費工,人工成本也是極高的一個存在,明顯不具備什麼效率可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宋朝在有了雕版印刷以及活字印刷以後,依舊普遍存在着“抄書”現象呢?

抄書的目的

那麼首先,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下宋朝的“傭書業”跟印刷術出現以前的傭書業有什麼區別,也就是這些文人抄書的目的是爲了什麼。

就好比上文所說的張儀以及蘇秦抄書的案例,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爲了維持生計而抄書,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

所以以抄書爲主的“傭書業”也確實存在着很大的市場。

可是在到了宋朝以後,這些文人抄書的目的實則已經變了,已經不再是爲了維持生計,而是演變成了一種爲了學習而自發抄書的個人行爲。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孤本書籍什麼的並不想大規模發行,那麼也就只能用抄書的方式來解決。

就好比宋朝著名的藏書家“陳思”在《書小史》中所列舉的一個案例,“朱異,字彥和,吳郡人。居貧,以傭書自業,寫畢便誦,涉獵文史,通雜藝。”

而且這樣的事情還不是個例,在宋朝極爲普遍,多是以寒門士子爲主,即便是到了元末明初之際。

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宋濂”也曾有過以“抄書”自業的經歷,就像他自己曾說的,“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這諸多案例無疑就足以證明,自印刷術出現以後,雖然“傭書業”的市場確實是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但其依舊普遍存在的原因其實就正是因爲目的變了。

不再是以維持生計爲目的,而是爲了學習。

宋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爲何還有傭書業?

宋朝傭書業依舊普遍的實質

大家想啊,雕版印刷術自唐朝就已經出現,而且在到了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也就是說,其實在到了宋朝以後,其實雕版印刷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但是雕版印刷也有不足。

就是每印刷完一頁書都得重新制作模板,而且無法循環利用,所以在成本上以及人工上其實也並不算低。

故而緊接着,剛到宋仁宗慶歷年間,就出現了活字印刷術,也就是不再是整塊模板,而是單獨雕刻出文字的個體。

其“活字”之名也正是因此而來,因爲其不但可以實現循環利用,而且可以靈活的排版,即便遇到一些比較稀缺的字眼,也可以隨時製作隨時使用,大大減少了成本以及工時。

“活字印刷術”也因此而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項重大革命。

但對於宋朝的這些士子而言,這些印刷術的出現雖然壓縮了“傭書業”的市場空間,使得很多寒門士子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樣靠“抄書”維持生計。

但依舊可以靠“抄書”來獲取知識。

俗話說得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印刷術固然大大提升了出版書籍的效率,可是其儼然如同我們現代人在電腦上的複製粘貼一樣,就是兩個按鍵的事。

即便一遍又一遍地複製粘貼,我們真的能記得複製粘貼了什麼內容嗎?顯然不能,雖然方便,但屬實對學習無益,否則誰還複製啊。

再加上印刷出來的書籍也是要投放到市場賣錢的,這些寒門士子寒窗苦讀,就連吃飽都難,哪裏會有多餘的錢財來買書。

所以很多都是從有藏書的家中借的,抄書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一方面可以加深記憶,另外一方面也主要就是爲了能在自己跟前也留一份。

宋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爲何還有傭書業? 第2張

結束語

簡而言之,宋朝之所以會在擁有雕版印刷以及活字印刷的情況下,依舊普遍存在着以抄書爲主的“傭書”活動。

其最主要的原因並非是傭書業的市場份額原因,而是“抄書”還能夠給當時的寒門士子提供學習價值。

從而使得寒門士子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更大的提升,這個原因,實則纔是在印刷業蓬勃興起的情況下依舊普遍存在“傭書業”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