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曹魏的統治者是如何應付北方勢力的威脅呢?

曹魏的統治者是如何應付北方勢力的威脅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是中原大地的巨大威脅,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着中原百姓的人身安全和統治者的統治穩固。

所以,古時候中國皇朝的統治者,在統治穩固之後,一般都會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採取軍事行動,不僅是爲了穩定自己國家的邊境,同時更是爲了向外擴展版圖。畢竟真正的擴充華夏之地,纔是國家最大的功績。

比如秦始皇在一掃七國之後,不僅抽調了大量的民夫修建長城,更是派出大將蒙恬,帶來數十萬北部兵團展開對匈奴的戰爭。西漢在文景之治後,具有了足夠的錢糧兵馬,漢武帝也馬不停蹄的開展了針對匈奴的作戰,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先後大敗匈奴,最後硬生生地把匈奴給打到分裂成了兩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逃亡了歐洲,而南匈奴直接乾脆投降了漢朝。

可是三國時期,在華夏十三州之地已經完成了鼎立之分,魏蜀吳三國的政治和經濟民生都已經完成了穩定的獨立,其中最強大的曹魏卻一直沒有向北部草原或向東北地區發展。

難道曹魏的統治者就不擔心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做大,最後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嗎?又或者在華夏十三州已經完成了穩定的平衡,三方勢力都難以從對方那裏討到任何便宜的情況下,不想從其他地方尋求發展,以求勢力超過其他兩國嗎?

其實蜀國和吳國在難以從其他兩國那裏佔到便宜的時候下,都這樣做了,向方外之地進軍,擴充實力。蜀國攻打南蠻,大敗孟獲和祝融夫人,逼得南蠻不得不向蜀國臣服。而孫權不僅打下了越難的膠州(如今的廣西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更是派遣大軍渡海,將實力拓展到了遠在海峽對岸的夷洲,也就是今天的臺灣。

那麼曹魏爲何沒有繼續向北方發展呢?尤其是那時候的曹魏明明早在曹操時期,就討滅北方最強大的遊牧民族之一的烏桓族,對北方的其他遊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而在這種優勢情況下,曹魏本該乘勝追擊,可卻硬生生地止住了勢頭。這自然是有着不得不這樣的理由。

1,“攘外必先安內”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慣例

早至商周時候開始,到西漢漢武帝時期,華夏地區就一直少不了遭受各方少數民族的威脅。但是卻罕有華夏國家主動出擊攻打其他民族的時候,大都針對少數民族發動的戰爭都是防守戰。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也僅僅是藉助趙長城抗擊匈奴。直到秦朝,秦始皇才真正開始展開了主動進攻匈奴的戰爭,而進攻北方草原的匈奴,真正開始取得成功還得要到漢武帝時期。

曹魏的統治者是如何應付北方勢力的威脅呢?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華夏國家主動對北方少數民族發起攻擊的時候,華夏都屬於統一狀態,並且是統一狀態下的極強盛狀態。而在國家非統一狀態時,如春秋戰國,華夏國家針對少數民族發動的戰爭都只是防守戰爭。

之所以會會出現這種情況,全是因爲華夏人民“攘外必先安內”的傳統思想。在古時候的人們看來,只有華夏纔是天下最富饒肥沃的土地,其他的方外之地,都是荒涼苦寒之地,難以世人生存。所以古時候華夏國家的統治者,幾乎都是將收復華夏作爲第一要務。

雖然拓展新的領土是一件極其大的功勞,但是也要在成功收復華夏之地後,才考慮對那些蠻荒之地進行攻擊。

2,戰線拉的過長會讓曹魏首尾難以兼顧

三國時期是個多麼混亂的時代,在這裏筆者就不多做介紹了,直接來看看當時的曹魏面對着多大的威脅。

首先當然是吳國和蜀國這兩個宿命大敵,各自佔據南方的左右一隅,時刻都在覬覦曹魏的北方土地,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興兵北伐。尤其是蜀國,以蜀漢爲民,打着“恢復漢室”的旗號,不僅是實力,更是在名義上給曹魏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東吳大將諸葛恪曾率兵打入了曹魏的腹地,威逼許昌;西蜀除了劉備在世時和曹魏展開了漢中之戰,之後丞相諸葛亮更是先後六出祁山,給曹魏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所以,在國內局勢尚且如此嚴峻,東吳、西蜀兩國遲遲難以收復的情況下,曹魏根本難以騰出兵力向北方草原進兵。

雖然吳國和蜀國的兵力都遠不如曹魏,但這兩方卻是商量好了的,互相聯手一致對抗曹魏。對於這一點,曹魏的當權者也一直心知肚明,赤壁大戰就是他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痛。而魏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地方大了問題也多了。

曹魏的統治者是如何應付北方勢力的威脅呢? 第2張

割據時代,各地的盜匪之患從不曾少過,每個城市都必須留下數量不少的兵馬駐守,如此一來就更加分散了曹魏的兵力。這時候如果再強行拉出兵馬前往北伐,和少數遊牧民族戰鬥,一旦被蜀國和吳國知曉,必然趁機對魏國用兵。到了那時候,兩處戰爭一南一北,魏國就算是想要撤回兵馬,抵擋來自南方的威脅,也已經不可能了。

這一點可以參考秦朝滅亡的教訓。大秦的百萬兵馬,爲何會在起義軍爆發之後,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便被起義軍消滅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秦國的戰線拉得太長,主力要麼在北方參與對匈奴的戰爭,要麼在南方鞏固剛獲得的南越地區。而當秦國國內遇到問題的時候,派駐在外的大軍根本來不及回援,外實內虛的秦國在猝不及防之下,很快便被起義聯軍給滅了。

當然,既然沒辦法去剿滅北方的少數遊牧民族,拓展領土,那也要解決北方邊境。所以曹魏雖然沒有向北方草原和東北地區發展,卻也採取了其他的處理方法。

1,以政治手段瓦解北方草原的鮮卑之禍

自從匈奴被打敗,南匈奴向漢室臣服之後,曾經有匈奴人統領的北方草原早已經換了主人。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是鮮卑族。

那麼,曹魏爲了穩定北方草原和自己領土的交界處,是如何對付鮮卑族的呢?

曹丕時期,鮮卑最強大的部落爲軻比能部落。軻比能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一直想要收復鮮卑各部,然後攻打中原。並且數十個鮮卑部落都聯合了起來,立下誓言都不得把馬賣給中原人。當時曹魏北方的持節護烏丸校尉命田豫,就認爲少數部族聯合在一起,對中原朝廷十分不利,於是便想盡辦法挑撥離間他們,讓他自相仇視,互相攻殺。

曹魏朝堂和實力較弱的鮮卑步根度部落達成了協議,步根度部落弱小,軻比能部落一直想要吞併他。於是步根度部落便和曹丕達成了協議,他們給朝廷獻馬,而曹魏派遣力量保護他們。如此一來就直接激化了鮮卑內部的矛盾。曹魏也通過扶持步根度部落,成功地約束了強大的軻比能部落。

之後軻比能好不容易殺掉了步根度,可不久,當時的幽州刺史王雄就派遣了刺客成功刺殺了軻比能。於是,軻比能好不容易建立的能夠進攻華夏的基業,最後還是泡湯了。鮮卑再次分裂,北方草原之威,就這樣被輕描淡寫地解決了。

鮮卑之威既解,剩下的匈奴和烏桓自然就直接失去了危險性。匈奴只剩下了南匈奴一部,而且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最後直接被曹魏以懷柔的手段被納入了自己的治下。而烏桓則更是不堪,早就在曹操時期的白狼山一戰中,就被曹魏被打趴下了,早已經失去了爪牙,二十萬大軍都成了俘虜。

當然,曹魏能夠如此解決北方草原之禍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軻比能雖然雄才大略,其部落也強大了起來,可卻一直在忙於鮮卑內部的統一,和華夏尚未統一的局面一樣(攘外必先安內),在短時間內根本沒時間給中原帶來危險,以至於給了曹魏太多的緩衝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2,東北地區的割據勢力已經向曹魏稱臣

說完了北方草原,自然就是東北地區的問題了,在西域方面,曹魏是直接接替了漢朝時在西域的勢力和領地。

曹魏之所以不向東北進軍,是因爲用不着。那時候的東北其實有一個漢人建立的國家:遼東國。

建立遼東國的人叫公孫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名字,但是公孫度卻當得起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之名。在中原個諸侯割據爭霸的時候,公孫度坐鎮北部幽州,也就是遼東地區(公孫度不是公孫瓚,公孫瓚是在南部幽州)。

其實一開始在得知中原大亂的時候,公孫度也曾經動過歪心思,想過參加逐鹿中原之戰,但最後因爲來自於遼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壓力太大,公孫度就放棄了攻入中原的打算,只是在遼東建立了一個割據的小國,更是渡海收取了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爲遼東侯、平州牧。

而在公孫度死後,就將位置傳給了兒子公孫康。這位公孫康很有自知之明,在袁紹戰敗後,袁熙、袁尚投奔遼東的時候,他直接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給了曹操,並且直接向曹魏表達了臣服之意。所以,遼東當時已經算是曹魏的領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