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蜀國爲何那麼神祕?它又是如何衰亡的呢?

古蜀國爲何那麼神祕?它又是如何衰亡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1986年,三星堆考古實現重大突破,大量珍貴文物出土,轟動海內外,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四川達州人)難以抑制心頭的激動,揮毫寫下了如此豪邁的題詞。

根據三星堆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原夏商文明興起之時,我國四川地區也有一支上古文明在孕育發展,創造出耀眼的三星堆文化,也建立了我國西南地區最早的國家--古蜀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並在實質上影響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和社會發展。

這個神祕的古蜀國究竟存在了多久?如何興起,又如何衰亡?

在探究古蜀國之前,先要弄明白古蜀文明的範疇。蜀,既是一度統治古代成都平原古國的稱號,也是棲息繁衍於此的古代族羣的稱號。古蜀文明的源頭,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古老的蜀山氏,被認爲是蜀人的始源;蜀山,是今日岷江上游的岷山,其名早見於《史記》、《漢書》,而蜀山氏所居住之地,稱爲疊溪,據稱其址在今日茂縣以北,據考證,疊字出於先前金文“嫘祖”二字合併而成。

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描述過古蜀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裏的"四萬八千歲"是一種誇張用法,古蜀國不可能有這麼長的歷史。

古蜀國爲何那麼神祕?它又是如何衰亡的呢?

據《華陽國志》記載,巴蜀之地在被秦朝統一之前,曾經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位君王,每一位君王都執政了幾百年。這當然不足信,這五人應該代表着古蜀國的五個王朝(世系)。

蠶叢氏時期,蜀民過着採集、漁獵經濟與高地農業經濟並重的生活。柏灌氏時期,蜀民過着低地農業兼漁獵經濟並重的生活。魚鳧氏時期,蜀民過着平原農業兼漁獵經濟爲主的生活。杜宇氏時期以後,蜀民已進入農耕爲主的農業社會。以上判斷來自對成都平原古環境考古的結果。

《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三星堆著名的青銅縱目面具表現的就是古蜀國始祖蠶叢。

古蜀國爲何那麼神祕?它又是如何衰亡的呢? 第2張

商王祖甲執政後期,居住在甘陝一帶的羌人不堪商朝壓迫,奮起反抗,結果勢弱兵敗。羌人中的一支——甘肅西南部的蠶叢部落也被迫逃亡,越過白龍江,退入岷山,伺機奪回岷縣和隴南的故地。史料中有蠶叢居於岷山石室的記載,當時應該已有部分羌人進入四川盆地發展。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蠶叢部落也配合起兵,讓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不過當時商朝實力猶存,商王廩辛進行了全面的謀劃和佈置,最終擊敗羌方,也打散了蠶叢部落,射殺蠶叢部落首領。

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蠶叢族人跟隨一位年輕睿智的青年進入四川盆地腹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今成都市下屬彭州市,發現這裏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就停留下來。

因爲最初停留的地方有柏樹林,林間還發現白鶴棲息,所以年輕人倡議將部落名由"蠶叢氏"改爲"柏灌氏",得到大家認可後,青年人被推舉爲新的部落首領--柏灌王。柏灌氏的領地範圍涵蓋今都江堰、彭州、什邡、郫縣一帶,有部分族人進入廣漢地區定居。

因爲蠶叢氏和柏灌氏的祖地在隴中隴南地區,與漢中地區相鄰,後來退入成都平原,仍與漢中地區相鄰,所以中原文化經漢中地區傳入四川,並影響到成都地區的文化發展。

蠶叢是古蜀國的先王,柏灌纔是古蜀國真正的開國君主,這兩個王朝對應寶墩文化時期,約在公元前2800-前2000年,等同中原龍山文化至夏代。蠶叢留下很多事蹟和傳說,包括他縱目的人體特徵、居石室的居住特徵和聚蠶而養的生產特徵,都在三星堆文化中完整保留了下來。

寶墩文化時期先後存在的歷史在兩三百年左右,文化手工藝水平高度發達,其陶器上獨有的排印繩紋,是由纏繩陶拍拍打而成,或者用篦齒型工具在陶器表面輕輕刮動而形成的篦齒紋。從寶墩出土的礫石制杵、斧頭、鏟等工具,儘管經歷了千年歲月,留下的剝離面、雕琢痕跡與使用所致的磨損清晰可見,一些石斧,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礫石原材的弧度作爲刃部,並加以磨製,使其更加鋒利。孫華告訴我們,寶墩文化與隨後興起的三星堆文化具有高度的銜接性,在晚期地層中,大多數在三星堆時期廣泛出現的陶製器物形制,如褐陶與夾砂陶窄沿罐、窄沿盆,曾大量出現。

柏灌王朝末期,實力衰弱,被南邊的興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併,魚鳧氏興起後,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優勢統治,並吸納了蠶叢柏灌部落的文化和歷史。

到了魚鳧王朝時期,古蜀國纔算真正建立,約在公元前2000-前1200年之間(相當於中原的夏商時代)。公元前1600年前後魚鳧王朝在三星堆建立都邑,經濟、文化實力大增,公元前1400年前後引進中原青銅冶鑄技術,三星堆走向全盛時期。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有魚鳥圖案,代表蜀王魚鳧擁有至高無上的特權,能憑藉它上天入水。

在商代,古蜀國已與中原地區產生了密切的聯繫。殷周甲骨卜辭中發現大量譬如"蜀其受年"、"徵蜀"、"於蜀"、"至蜀"、"至蜀有事"等與蜀有關的記載。

商早期,商王朝曾積極對外擴張。根據研究表明,當時已經存在一條從關中平原南下,越秦嶺經城固、漢中到達成都平原的重要路線,讓當時的蜀地政權可以與中原王朝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

從以上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古蜀文明和黃河流域的華北商文化、長江流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地聯繫緊密,這說明古蜀文明並不閉塞。

魚鳧王朝後期開始衰敗,而古蜀國下屬的杜宇部落因參加武王伐紂的戰爭,作戰勇猛、立下大功,加之積極靠攏西周政權,已經具備取代魚鳧王朝的實力。等最後一代魚鳧王死去後,杜宇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杜宇雄才大略,想建立比蠶叢、柏灌、魚鳧三個王朝更大的功業。因此他積極的開疆擴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四川雅安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四川眉山市青神縣。

杜宇王朝強盛一時,對應十二橋文化,約在公元前1050-前600年之間,相當於商末周初至春秋早中期。

考古專家在成都十二橋遺址發現的古蜀建築羣在建築形制、建築風格、營造技術等方面都十分先進,達到了都邑水平。其工程複雜宏大,堪稱當地建築史上的精華,展現了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峯。

十二橋遺址挖掘現場

杜宇遷都的同時,原魚鳧部落也進行了遷徙,遷徙到金沙地區,創立了金沙文化,成爲了古蜀文明的另一文化中心。(存續時間爲公元前 1250年-前650年)。

三星堆和金沙之間存在非常清晰的傳承關係,金沙遺址很多器物與三星堆極其相似,或具有相同的(巫)文化元素,如金四鳥繞日飾、銅立人像等。太陽神鳥的製作非常複雜,用到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爲圓形,然後經過反覆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第三步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爲一個較爲標準的圓形。第四步是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隻鳥),最後根據已畫的紋樣反覆刻畫切割形成鏤空。在發現太陽神鳥這個區域,前後發掘出來的東西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都是祭祀的禮器。

但金沙總體的城址規模、青銅冶鑄水平和手工藝水準低於三星堆,估計魚鳧部落在王朝更替時遭到重創,到消亡前都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杜宇王朝後來被開明王朝所取代,開明王朝最初定都廣都樊鄉(今雙流),大約在戰國前期遷到成都。關於開明王朝創始人鱉靈的故事很具有傳奇色彩。

金沙遺址十節玉琮

《華陽國志·序志》:"荊人鱉靈死,屍化西上,後爲蜀帝。"《蜀王本紀》則說:"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爲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

杜宇時期的古蜀國雖然農業發達,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但仍然有一種無法解決的自然災害深深地困擾着杜宇的心,那便是常年氾濫的洪水。在李冰父子徹底治癒成都平原的水患以前,洪水的危害和肆虐一直是困擾平原發展的大問題。

時代呼喚着一個大禹般的治水英雄出現。

一個大雨間息的午後,杜宇的宮殿裏忽然來了一個號稱鱉靈的荊楚籍人士,自稱是來獻治水良策的。鱉靈則侃侃而談,詳細描繪了他的治水策略。出於治水的迫切需求,杜宇毫不猶豫地任命這個素不相識的人作了蜀國的宰相。

那麼荊人鱉靈爲什麼會忽然出現在蜀王的宮殿裏?按照史籍記載,這個名叫鱉靈的荊人最初是死在了家鄉湖北,但人們卻發現他的屍體不見了,怎麼找也找不到。後來終於發現鱉靈的屍體沿着長江逆流漂浮,一直漂到古蜀國當時的首都郫縣。這個像一葉詭譎的小舟一樣漂游至古蜀國的人,在岸邊陰涼的月光和水草叢中休息了一會兒,就神祕地復活了。然後就大搖大擺地朝杜宇的宮殿裏走去了。

得到重用的鱉靈果然不辜負杜宇的厚望,他帶着大批的民工日日夜夜奮戰在以都江堰地區爲核心的川西北河谷山地中。

此時此刻,安處在國都郫縣或別都雙流的蜀王杜宇又在幹什麼呢?據史籍記載,杜宇這時候正在宮中享受舒適的宮廷生活,他見鱉靈的妻子長得年輕漂亮,而鱉靈又外出治水一時半會兒肯定回不來,於是就以慰問爲藉口把鱉靈的妻子召入宮中。但杜宇畢竟是以仁和德享有盛名的蜀國國君,事情過後才覺得自己犯下了大錯,尤其是當他把自己和鱉靈作比較時,更是感到自己德薄如紙,於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杜宇丟下他的國家逃走了。鱉靈治水回來,受到全蜀人民的擁戴,於是便即了杜宇的位,成了蜀國第五代國君,號曰開明。

其中"屍化"應是鱉靈利用蜀王杜宇迷信巫術而做的障眼法,以騙取蜀王的信任;至於末代杜宇王"私通鱉靈妻"、"羞愧德薄禪位"之說,恐怕是開明篡位後對自己繼位合法性進行的美化,歷史上的禪位大多如此。

鱉靈的國號爲"開明",而"開明"詞義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說明開明王朝初期,還是繼承了古蜀人的"太陽崇拜"。

開明之後,王朝世系比前四個王朝清晰很多。史料上有九世"始立宗廟,以酒爲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的記載,說明古蜀國此時已經接受了荊楚文化,而作爲古蜀文化象徵的的神像、神樹已經消失,代之的是真正具有禮器性質的青銅器。

開明王朝歷經12王、350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於秦取巴蜀之戰,古蜀國也隨之滅亡,成爲秦國的一部分,歷史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秦滅巴蜀之戰

總結一下:古蜀國可分三期,蠶叢、柏灌爲前古蜀王朝,魚鳧爲中古蜀王朝,杜宇、開明爲後古蜀王朝,三者之間存在一定傳承關係,但並非一脈相承,最終融入了中華大家庭。令人欣喜的是,他們都爲巴蜀大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值得世人追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