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由檢都做了哪些事?他爲何沒能挽救大明朝呢?

朱由檢都做了哪些事?他爲何沒能挽救大明朝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三十八年歲末的北京城,雨夾雪的天氣已經持續好一段日子。 這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二十四日傍晚,在東宮,一聲聲嬰兒響亮的啼哭,穿過漫天的飛雪,在昏暗而寒冷的深宮中迴響,又一個明王朝的朱姓宗室子孫降生到這個帝王之家。

這個嬰兒,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

在大雪紛飛的傍晚來到人間,在悽風苦雨之夜告別人世,這個亡國之君的一生沒有晴天。

朱由檢生母劉氏,她被選入太子府當了朱常洛的淑女,當了朱常洛的淑女,當時是一種身份低級的妾媵,雖然爲朱常洛生了兒子,但是她本人並不受寵,在朱由檢五歲左右,朱常洛在一次歇斯底里的發作中,劉淑女很神祕的死去了,有說是被朱常洛親手打死的,也有說是讓手下的人動手打死的,總之是非正常死亡,因爲朱常洛事後是很怕萬曆皇帝知道這件事情,極力讓身邊的宮女太監禁言,只說是病死的,她被以一個宮人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山。到了朱由檢的哥哥朱由校即位的時候,才被追封爲劉賢妃,朱由檢自己的母親死的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開祭拜,經常偷偷拿着錢讓侍從去西山爲自己的母親祭掃。後來朱由檢當了皇帝才追封自己的母親爲皇太后,把他從簡陋的墳墓遷出和父親朱常洛合葬在明十三陵中的慶陵。

讀書,玩耍,以及與生俱來的時時涌上心頭的憂鬱,伴隨朱由檢的童年生活。父皇即位一個月後便猝然離世,在十歲的朱由檢的心裏又投上了一層陰霾。皇兄朱由校繼位,朱由校一共當了七年皇帝,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做木匠,而且據說手藝活相當不錯,他的技藝,一般能工巧匠自嘆弗如,凡經他看過的木器用具、亭臺樓榭事後他都能夠依樣造出。史書記載,當時匠人所造的牀樣式普通,用料多,極其笨重,朱由校便親自設計,鋸木釘板,造出一張新牀,牀板可摺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牀架上還雕鏤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令人歎服。朱由校還善於製作各種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態畢現,惟妙惟肖。 這位皇帝因爲文化水平低,很多聖旨批奏寫的也是文理不通,身邊用的太監文化水平也很差,鬧了不少笑話,他執政期間重用童年以來一直陪伴他的乳母客氏,還有魏忠賢,這七年是明朝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最激烈的時代,同樣遼東地區的邊關危機日益嚴重。

在天啓五年(1625年)五月十八日,朱由校帶着乳母客氏和魏忠賢祭祀地壇,結束後大家一起去西苑遊玩,客氏和魏忠賢在淺水處大船上喝酒,明熹宗帶着三個小太監坐小船到深水處,結果突然來了一陣狂風,小船居然翻了,皇上掉進了水裏,把大家也嚇壞了,魏忠賢對他從小就照顧的皇帝還是有感情的,事後專門爲此做了法會,但是朱由校在這件事情後身體就每況愈下了。

第二年夏天,朱由校病危。 天啓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他將弟弟由檢召至乾清宮西暖閣。朱由檢知道魏忠賢權勢熏天,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微妙,他是生活在一種重大的恐懼之中的,所以他很小就有一種成熟的政治判斷,韜光養晦,經常稱病不上朝,表現出一種對權力淡泊的姿態,避免引起魏忠賢對他的猜忌。這個召見是不願意入宮的朱由檢不得不去的,結果在西暖閣,朱由檢在向皇兄問安後,大哥朱由校直截了當交代後事,叮囑了兩件事情:第一,“善視中宮”;第二、“忠賢宜委用。”朱由檢含淚答應。

熹宗朱由校臨終前跟弟弟託付的“忠賢”,就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太監魏忠賢。

天啓皇帝朱由校駕崩三天之後,公元1627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檢至皇極殿即位,並決定次年起改國號爲崇禎。

朱由檢都做了哪些事?他爲何沒能挽救大明朝呢?

據史書記載,朱由校病危時,魏忠賢意欲宮廷政變,被死黨崔呈秀勸阻,說“恐外有義兵”。在明代的政治環境下,異姓稱帝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就在熹宗死後第二天,魏忠賢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對外公佈朱由檢繼位,自此不敢公然加害,但朱由檢知道,暗中遭受毒害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入宮的第一個晚上,註定是一個不眠之夜,歷史記載朱由檢是一夜沒睡的,這個巨大的皇宮雖然他常來,也熟悉,但是今夜卻讓他感到格外恐懼,四周彷彿都是窺視的眼睛,他就點着蠟燭坐在那裏,恐懼而警惕的等待天亮,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半夜有一個佩劍巡夜的太監走過來,朱由檢讓他把劍拿來看看,然後把劍留在了身邊,這是用來防身,讓近侍趕緊取來酒食犒賞這些巡邏人家,太監們都很高興,朱由檢也很聰明,找來很多人讓他們一起喝酒吃飯,故意弄的熱鬧一點,深更半夜,詭譎的皇宮裏面他身邊顯得燈火通明,一方面人多會有安全感,驅散恐懼,另一方面人多如果有人害他也不好下手,此外和警衛員搞好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16歲的少年,很有城府。

初登皇位的朱由檢分明感覺到,整個紫禁城被魏忠賢所製造的恐怖和壓抑氣氛所籠罩。

然而,崇禎帝眼下所面臨的危險與挑戰,遠遠不止來自朝廷內部的魏忠賢及其閹黨同夥。

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州女真領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建元“天命”。兩年後,努爾哈赤聲稱與明朝有“七大恨”,宣佈公開與之決裂。四月,努爾哈赤攻陷撫順,神宗發兵進擊,萬曆四十七年(1619),明朝以18萬大軍分四路討伐後金,兩軍在薩爾滸一帶決戰。明軍四路出擊,三路敗北,損兵折將近五萬人。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兩朝更迭的關鍵性戰役。爲日後清朝政權打下了基業。

國內局勢更加兇險。明朝政權自進入萬曆朝以來不斷加重百姓賦稅。官僚權貴的奢華,頻仍的戰事,軍馬的調動,所有費用全部出自百姓。萬曆年間,僅抵禦後金進攻的所謂遼餉就先後三次加派,計白銀520萬兩。

天啓年間,熹宗繼續加派,且名目更多,百姓更加衣食無着,四處逃亡,淪爲流民,最後聚嘯山林,揭竿造反。熹宗當政之時,各地農民起義便已此伏彼起。天啓二年(1622),山東、河北等地爆發徐鴻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天啓七年(1627),陝西白水王二帶領饑民殺死縣官張豐耀,從此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黑暗的朝政,凋敝的社會經濟,嚴重的民間疾苦,遍及全國的揭竿而起,越來越強大的後金勢力,這一切表明,崇禎帝從皇兄那裏接手的是一副爛攤子,而且爛得讓他驚愕不已。

這位年輕的皇帝將選擇什麼作爲終結亂象的突破口,實現他的中興夢?

崇禎深知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有多龐大,所以在上位初期並沒有顯露出對付他們的意思。據《烈皇小識》記載:“上既登極,所以優容客、魏者,一如熹廟,而信邸承奉,盡易以新銜,入內供事。”魏忠賢爲了試探崇禎帝,以年老爲由,故意向崇禎請辭,結果崇禎帝卻沒有批准。

除了魏忠賢之外,崇禎在上臺之初還遍賞羣臣,而賞賜的重點對象,就是魏忠賢的閹黨。

在魏忠賢掌權期間,東林黨等文人受到殘酷迫害,大多數文官對魏忠賢都心生不滿。之前有明熹宗罩着他,大臣們無法彈劾。如今這江山換了主人,他們還害怕什麼?所以在崇禎的示意下,大臣們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和閹黨腦袋上的帽子被越扣越大,而崇禎終於有了動手的理由。

原本崇禎看在哥哥的面子上,並沒有打算處死魏忠賢,而是將他發配到南京守皇陵。

魏忠賢氣焰不減,離京時竟帶着一批平時豢養的家奴,身懷利器,前呼後擁,一千餘個隨從,四十餘輛大車,招搖過市,向南而去。崇禎帝聞之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

魏忠賢頓時萬念俱灰,解帶自縊。

除掉魏忠賢,崇禎帝一方面加緊進行內政改革,整頓吏治,重振朝綱,同時,重新啓用著名將領袁崇煥,努力平定遼東。

袁崇煥,明末著名將領,在明清(後金)戰事中,袁崇煥是極少數能與清軍一戰的明朝將領,天啓六年(1626),袁崇煥孤軍駐守寧遠,用葡萄牙人的“紅夷大炮”擊退努爾哈赤。

寧遠之戰,扭轉了自萬曆末年以來明王朝對後金屢戰屢敗的局面。努爾哈赤25歲以來,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次寧遠敗北,重傷而退,不久病死於瀋陽。而袁崇煥一戰成名,使明朝政府在遼東戰局上獲得了一個絕好的轉機,之後,袁崇煥精心佈置,加強防務。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又發兵攻打錦州,然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皇太極轉而又攻寧遠,再遭敗績。

在寧遠之戰中立下大功的袁崇煥隨後受閹黨排擠去職。崇禎登基,剪除魏忠賢一黨,起用袁崇煥爲薊遼督師領兵部尚書銜,賜尚方寶劍,表現出對袁崇煥極大的信任。袁崇煥也不負厚望,在隨後的寧錦之戰中打敗皇太極,讓清軍對關寧錦防線望而卻步,纔有後來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偷襲北京之事。

此後袁崇煥主持遼東戰事,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式,與皇太極議和,不僅緩解了遼東前線的軍事壓力,更讓皇太極去除了帝號,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勝利,而代價只是與清互市。爲了統一對清的作戰,袁崇煥斬殺了專橫跋扈不聽指揮且暗中通敵的東江總兵毛文龍。爲了籌措遼東前線的軍餉,袁崇煥上書直言,請求崇禎開內帑,動用皇帝的私房錢。袁崇煥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抗清大計,都是爲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可是在崇禎的眼裏完全就是另一回事。

在崇禎看來,袁崇煥擅自與敵人議和就已經有了通敵之嫌,你說你和談只是緩兵之計,但是誰知道你們私下裏達成了什麼協定。鴨綠江口的東江鎮對清軍形成了有效牽制,你誅殺毛文龍豈不是等於爲皇太極解除了後顧之憂。也許殺毛文龍就是皇太極的要求,是你們協議的一部分。清軍偷襲北京這麼容易,極有可能就是袁崇煥與皇太極相勾結,引敵軍佔領京城。所以當袁崇煥馳援北京要求進城堅守的時候,崇禎皇帝堅決不允許。

袁崇煥所爲本就有諸多不妥,沒有朝廷的許可私下與皇太極議和已經是越權。毛文龍這樣的大將豈能說殺就殺,至少也要向崇禎彙報。

朱由檢都做了哪些事?他爲何沒能挽救大明朝呢? 第2張

袁崇煥殺毛文龍,爲後金軍隊大舉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直接導致兵臨城下的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十月下旬,皇太極率後金兵與蒙古兵約十萬之衆,避開袁崇煥在寧遠、錦州一線的重兵,繞道遼西經由哈喇慎部,選擇明邊防薄弱環節突入。大軍很快突破喜峯口以西長城邊隘而長驅直入,皇太極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有力的阻擊就兵臨軍事重鎮遵化城下。

遵化城距北京不過二三百里,滿洲鐵騎不日即可威脅京師。十一月一日,京師宣佈戒嚴。

袁崇煥不顧衆將的反對,率師直奔北京而去,於第二日晚間抵達北京城東的廣渠門外。

這一行動可謂大錯特錯。袁崇煥本應把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師的安全,現在他捨棄這個上策,退保京都,無異於誘敵深入,把戰火燒到京城之下。

袁崇煥軍隊開入京師的消息傳開,輿論譁然,紛紛指責他這樣做是在故意召敵。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率總兵祖大壽在廣渠門與來犯敵人皇太極的軍隊展開殊死戰,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大勝,皇太極退兵。同時,奪去袁崇煥性命的反間計就此出籠。

爲崇禎放馬的兩個太監被清軍俘虜,晚間聽到袁崇煥與清軍串通謀反的消息後,又被皇太極故意放回。

十二月初一,崇禎帝召見袁崇煥,當廷宣佈將他逮捕下獄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據史書記載,袁崇煥死狀慘不忍睹,北京市民紅着眼睛,爭相啖食從袁崇煥身上割下來的肉和最後剩下的五臟六腑。

崇禎帝用人多疑而又失察,集中表現在他對內閣大學士的任用上。崇禎朝17年間,內閣大學士居然換了50人。

嚴苛與濫殺則是崇禎帝的另一種性情。他屠戮大臣的狠心與規模,在明朝歷任皇帝中位列前三甲。據統計,崇禎帝在位17年間,共處死內閣大學士2人,刑部尚書1人,兵部尚書2人,總督7人,巡撫11人。即便到了政權即將崩潰的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的軍隊隨時可能渡過黃河進取山西、京師之時,他仍然不忘處決大臣,然而,對於時局而言,誅殺大臣已是於事無補。晚明大儒劉宗周曾在奏疏中批評崇禎帝:“陛下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爲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爲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爲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爲壅蔽。”

平庸的殺,有能力的也被殺;懶惰的殺,賣力乾的也被殺;不能辦事的殺,能辦大事的也被殺,崇禎一朝 “有君而無臣”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崇禎皇帝自己一手造成的。

最終導致明王朝崩潰的,是崇禎帝在軍事上的失策。在邊防遼東抵抗後金問題上,他錯誤地殺害了袁崇煥,使明朝失去一名在東北能與後金抗衡的名將。在鎮壓農民起義問題上,崇禎帝卻又頻繁易將,使農民起義軍不斷地獲得喘息之機。

民軍也是帝國滅亡過程中的一大敵對勢力。西北民變根本原因是西北地區崇禎元年開始連續四年發生的旱災,導致糧食絕收,餓殍遍野。崇禎二年御史劉懋向崇禎建議裁撤驛站來減少財政支出,一年後他向崇禎彙報裁撤驛站一年節約經費80萬,但裁撤了好幾萬驛站工作人員,使好幾萬驛卒失業這件事他沒有向崇禎彙報,其中裁撤銀川驛站時,驛組裏面有一個人叫李自成,丟了飯碗後的李自成回到家鄉後又遇到前文提到的年年旱災饑荒,逼迫他不得不參加民兵組織。

東閣大學士楊嗣昌見到崇禎時曾說:“大明若亡,必亡於流賊”,清軍雖強但短時間內不會對帝國造成威脅,擔若不早除流賊大明早晚必將崩潰。

在攘外與安內兩者之間,崇禎帝舉棋不定,來回折騰,使明朝政府在兩條戰線上都越來越被動。結果,東北戰事不能緩和,也就騰不出手來全力對付農民軍。兩線作戰的後果,是剿餉、練餉的不斷徵發,這又惡化了原本處於饑荒中的農民的生活狀況。於是,百姓揭竿而起,掀翻了朱由檢的末代統治。

崇禎十五年(1642)三月,清軍再次大兵壓境,洪承疇領兵出戰,戰於松山,結果全軍覆沒,松山陷落,清軍挾連勝之勇,相繼攻陷塔山、杏山,使明朝喪失寧遠以北大片疆域。

崇禎十六年(1643)一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五月,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權。十月十一日,李自成佔領西安,改西安爲長安,並且建都,改秦王府爲大順政權總部。

明軍兵敗松山和李自成大順政權建都西安,表明延續二百多年的明政權已進入倒計時。

崇禎十六年(1643)年底,北京城中,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着又一次的辭舊迎新,大紅春聯張貼得到處都是。然而,在紫禁城紅牆深處,一切顯得那麼陰沉,晦暗,了無生氣。崇禎帝愁眉苦臉,一籌莫展,爲內外交困而焦頭爛額。此時,他既無心“除舊”,更難以“更新”。這大概是崇禎帝一生中最難熬的一個年關。但他萬萬想不到,這是自己一生的最後一次新年。

在永樂銅鐘傳遍全城的新年鐘聲中,李自成的部隊橫掃秦晉大地,正在向京城悄悄逼近。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李自成揮師長驅直入,分兩路夾擊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黎明時分,李自成農民軍攻下昌平,隨即進犯明皇陵,焚燒享殿,砍伐松柏。崇禎帝聞訊,號啕痛哭。祖墳被刨,但身爲皇帝的朱由檢竟束手無策。

當天夜裏,農民軍從沙河挺進,直犯平則門(即後來的阜成門),竟夜焚掠,火光燭天。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農民軍東路進至高碑店,西路進至西直門外,炮轟城牆。早朝時,崇禎帝召對諸臣,君臣相對而泣,惘然無措,都在默默地等着最後時刻的到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爲慘淡愁雲和悽風苦雨所籠罩。

這天夜裏,崇禎帝吩咐皇太子、皇三子和皇四子換上平民衣服準備逃走,並教給他們安身立命的方法。父子親情及無限感懷盡在最後的生離死別之時。三子正要離去,崇禎帝大聲說:“爾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便嗚咽得再也說不出話來,在場的人都被這一場面感動得失聲痛哭。

臨近子時,崇禎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再次登上煤山。君臣二人呆立良久,默默無語,無限淒涼涌上心頭,隨後來到壽星亭旁邊的一棵大樹下面,主奴雙雙解帶,自縊身亡。

北京城死一般寂靜。新的一天就要到來,然而,明天不再屬於崇禎帝和他的大明王朝。

天亮後,農民軍終於找到赤足輕衣、亂髮覆面的朱由檢的屍體,看到留下衣襟上的遺言: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做爲一個亡國之君,他最終並未扭轉乾坤,在自縊前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想來十分悲涼,回顧他的一生,幹掉魏忠賢,又出黨爭,後金入侵,把袁崇煥搞沒了,又出天災,又有人造反,搞定造反,清軍入侵,清軍走了,後院又起火了,又是大荒,又是造反,總之,就是沒有一個省心的年份,更加悲催的是,沒有一件事情是好的結局,包括這最後的結局,更加讓人唏噓的是,當皇帝的十七年,生活節儉,穿着補丁的衣服;拼命工作,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努力還是無濟於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