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有什麼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有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這樣寫道:“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活脫脫勾勒出一個東方維納斯的形象。愛美是人的天性,誰不希望自己更美呢?於是各種化妝手法應運而生。

最早的化妝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先民們在面部和身體塗上各種顏色的油彩,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當時化妝的人多數爲男性,經過漫長的發展女性才成爲化妝的主角。中國古代的人們沒有今日那麼多琳琅滿目的化妝品供其選擇,但是這並不會減弱他們的化妝熱情。華夏先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採用各種天然原料,研製出豐富多彩的化妝品。同今天多種多樣的化妝品一樣,中國古代的化妝品也可以分爲幾大類型。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有什麼

妝粉

中國人素來講究“一白遮百醜”,妝粉是最基本的一種化妝品。最早的妝粉應該是米粉,漢以前只有米粉,秦漢時期,隨着煉丹術的成熟,鉛粉也應運而生。米粉在護膚層面上更勝一籌,不會產生副作用。但米粉也有缺點,附着力沒有鉛粉強,需要時常補妝;容易粘結,不夠鬆散;而且增白功效與光澤度也不如鉛粉明顯。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寫道:“夫鉛華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這裏的“鉛華”即指鉛粉。鉛經處理後轉化爲粉,其主要成分爲鹼式碳酸鉛。鉛粉的形態有固體和糊狀兩種,固體常被加工成瓦當形或銀錠形,稱“瓦粉”或“定粉”,糊狀俗稱“胡(糊)粉”或“水粉”。安陽高陵曹操墓出土62塊刻銘石碑,其中一塊編號M2:301的石牌上刻有“胡粉二斤”。

福建福州南宋黃昇墓中出土過一批鉛粉,形狀有四邊形、六邊形、圓形、葵瓣形等,並印有各種花色圖案,有蘭花、荷花、梅花等不同紋飾。墓中還出土一件漆粉盒,盒內盛粉撲一個,殘留粉末少許,經射線衍射圖譜分析確定主要成分爲二氧化硅。粉撲製作精美,外形保存完好,撲背織成鱗狀花瓣,撲身用絲錦製作。

安徽六安縣嵩寮巖鄉花石嘴村一座元代夫妻異穴合葬墓出土銀奩組合內的銀粉盂中,發現少量團狀和粉末狀的白色化妝品殘留物。出土時,整奩以子母口緊密扣合,該粉盂蓋合嚴實,未見滲入的泥土、水等雜物。分析其化學構成物主要爲白鉛礦及少量亞甲基鏈,可能爲油脂。推測白色粉末爲鉛粉類化妝品。

不僅婦女喜歡這些精緻的化妝品,受不同時代的社會風氣影響,男子也使用化妝品,甚至比婦女的更加豐富。漢初丞相張蒼甚至因膚白而免遭殺身之禍,《史記·張丞相列傳》雲:“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可見在漢代前期以膚白爲美,故男性也會敷白粉。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其隨葬的化妝用具是一件八子漆奩,8個小盒中均殘存黃、白色粉狀物,當爲化妝品。揚州邗江姚莊101號西漢墓爲豎穴土坑木槨夫婦合葬墓,男棺出土銀扣嵌瑪瑙七子漆奩1件,小盒內殘剩鎏金的銅化妝用具、一些醬褐色稀糊狀粉末、白色稀糊狀粉末、絳色粉末、黑色粉末。

眉黛

在整個化妝過程中,古代中國人最看重的是眉毛,正所謂“眉清目秀”。關於眉毛也有很多佳話,譬如“張敞畫眉”講的是夫妻和睦,卓文君的“遠山黛”流行了千年,《詩經》中也這樣寫道:“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

畫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鑷子、黛硯、硯杵、眉筆、黛等。一般步驟是先除去部分眉毛,修飾眉形,然後把石黛或青黛在黛硯上磨好,再用眉筆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馬王堆一號墓雙層九子奩內出土有角鑷1件,鑷片隨意取下和裝上,鑷柄製作精細,刻有幾何紋。同時出土的還有長短不同、形制相同的刮刀3件。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有什麼 第2張

黛是一種礦石,也稱作“青石”“石黛”,在礦物學上屬石墨一類。因其質浮理膩,可施於眉,故又有“畫眉石”的雅號。在煙墨沒有發明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石黛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可以直接兌水使用。江西南昌西漢墓出土有青石黛硯;江蘇泰州新莊出土過東漢時代的黛硯,上面還粘有黛跡;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漢代梳篦盒中也發現了一塊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眉筆也有很多實物出土,如1959年發掘的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羣M23出漆奩2件,其中一件編號爲M23:7的奩內有3根銅針,均套有小銅筆套,一根似挑花針,兩根似眉筆,但筆頭已朽。徐州東甸子西漢墓M1發現漆眉筆3支,圓柱狀,硬木質,內有鐵芯,外刷漆,一端呈圓形,有孔,施紅彩。新疆溫宿縣博孜墩古墓羣57號墓出土2套眉筆和眉石,眉筆均用細砂岩石磨製而成,眉石爲黑色的不規則石塊,將眉筆在眉石上摩擦,產生黑色粉末,即可塗描眉毛。

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又有“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等叫法。面脂即今天的腮紅,口脂即今天的口紅。最早的胭脂出現於距今5000多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的大型陶塑女神—“面塗紅彩”“脣部塗朱”“出土時顏色呈鮮紅色”,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可能就在面部和脣部使用化妝品,極有可能是早期的“胭脂”。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中,臉部和脣部塗朱用的也是硃砂。

關於胭脂的來歷,在文獻中有兩種記載:一是晉代崔豹《古今注》記:“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爲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爲面色,爲燕文粉”,這裏的“西方”指的是今天甘肅祁連山區,這個地方古代就叫做“焉支”;另一種是由“閼氏”而得名,“閼氏”指匈奴貴族的正妻,因爲這些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裝飾臉面,所以“閼氏”就成了她們的代稱。胭脂據說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傳入內地。元代甚至設立了“紅花局”“紅花提舉司”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

面脂和口脂的原料和製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脂的原料一般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而口脂則多爲硃砂混合油脂做成。面脂的原料紅藍花,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鉢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記載:“此有紅藍花,北人採取其花作燕支,婦人妝時作顏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頰,殊覺鮮明。”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有什麼 第3張

馬王堆漢墓出土雙層九子漆奩,下層底板厚5釐米,鑿凹槽9個,槽內放置9個小奩,包括橢圓形2件、圓形4件、馬蹄形1件、長方形2件。其中出土了白色粉狀化妝品、白色方塊形化妝品、絲綿、假髮(假髮爲人發編綴而成)、絲綿粉撲、胭脂、油狀化妝品等,香粉配粉撲頗有“香綿輕拂胭脂”的畫面感。

口脂的原料—硃砂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顏料,也叫“丹”,主要成份是硫磺汞,並含少量氧化鐵、粘土等雜質。但硃砂本身不具粘性,如將其敷在脣上,很快就會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硃砂裏摻入適量的動物脂膏製成脣脂,既有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澤,還能夠防止口脣皸裂。脣脂的實物在揚州、長沙等地西漢墓葬中都有發現,出土時還盛放在妝奩之中,儘管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豔紅奪目。

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紅一樣,分不同的顏色,從詩詞和文獻中可以得知“朱脣”“丹脣”指紅色脣脂,“檀口”指淺紅色脣脂,“絳脣”指深紅色脣脂,“黑脣”指烏膏或黑色脣脂。

江蘇連雲港海州霍賀西漢墓隨葬物品中有出自女棺的漆妝奩一套,其中的一個小圓盒中裝有紅色胭脂,經鑑定爲硫化汞。湖北鄂州五里墩孫吳時期墓葬墓室前部的青瓷盞內發現紅色物料,內部保存完好,呈鮮紅的分塊狀,還有一定的油膩性。經過化學分析,該紅色物質主要是超細的硃砂粉料與油脂等的混合物,推測可能是調製的古代化妝品,或許就是“胭脂”或“口脂”。

到了唐代,口脂被稱爲“脣脂”,此時的口脂已經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狀物,而是被加工成固體盛放在特製的盒、管內。元稹《鶯鶯傳》中寫道:“……兼惠花勝怡和,口脂五存,致耀首膏脣之飾,但積悲嘆耳……”由“口脂五寸”不難看出唐代的口脂已經被製成管狀,接近現代的口紅了。

花鈿

花鈿也是中國古代婦女喜愛的一種裝飾類化妝品,溫良藥的詩句“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正是形容婦女在對鏡妝點花鈿的情景。花鈿是用金、銀做成花形,貼在額頭上或鬢角上作爲裝飾。花鈿的類型很多,貼在兩頰上的爲靨鈿。通常所說的“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也是花鈿的一種。也有用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螺鈿殼以及雲母片製成各種形狀,粘貼於額上的花鈿。

關於花鈿的由來說法不一,可以看到在敦煌壁畫中的中唐以來女性供養人的形象多飾以梅花妝。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甚至還有用蜻蜓翅膀來做花鈿的,宋人陶谷所著《清異錄》上記載:“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粘貼花鈿的介質,古時多采用呵膠。呵膠出產於北地,由魚鰾製成,粘性極佳,婦女用它來粘貼花鈿時,只需對其呵氣,並蘸上少量口液,便能很容易的將花鈿粘貼到臉上。《遼史拾遺》記載:“陳繼儒《真珠船》曰:‘呵膠出虜中,可以羽箭,又宜婦人貼花鈿,呵噓隨融,故謂之呵膠。’”卸妝時,只要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