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博學多才的夏竦,爲何皇帝非要他帶兵打仗呢?

博學多才的夏竦,爲何皇帝非要他帶兵打仗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竦打小就非常聰明,好學上進,寫得一手漂亮文章,《宋史》說他“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然而,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文人,卻與使槍弄棒的武夫行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讓他彆扭難當,也受盡了嘲笑與攻擊。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夏竦的父親不幸死於戰場。宋真宗出於撫卹烈士家屬的考慮,賞了夏竦一個“三班差使”的小武官。這是夏竦參加工作的第一站。但這個武官差事讓他十分不快,所以總思量着改變自己的命運。

博學多才的夏竦,爲何皇帝非要他帶兵打仗呢?

絞盡腦汁之後,他決定毛遂自薦。某日,他守候在宰相李沆下朝必經之地,等李沆路過時,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獻於馬前。李沆是愛才之人,就收了夏竦的詩作,回家仔細閱讀。當讀到“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一句時,他不禁拍案叫絕。第二天,李沆把詩作藏於袖內,議完事後隨即呈給了宋真宗,希望皇帝量才錄用,給他換個文職。宋真宗聽從了李宰相的建議,安排夏竦出任丹陽縣(今江蘇丹陽)主簿。

做文臣,是夏竦夢寐以求的,這裏纔有他馳騁的疆場和奮鬥的目標。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夏竦憑藉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把工作幹得風生水起,自然步步高昇,先後任過光祿寺丞、國史編修官、知制誥。宋仁宗即位後,夏竦甚至還任過短短几天的宰相,並深得欣賞與信賴。

不過,春風得意的夏竦並沒有徹底擺脫帶兵打仗的武將命運。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自立國號“大夏”,與宋朝分庭抗禮。邊事吃緊之際,宋仁宗想到了夏竦這位多能大臣,便安排他到陝西前線率軍痛擊汲汲東下的党項大軍。

突然又要率軍戍邊,這對於以道德文章發家的夏竦來說,內心別提有多難受了,他辭了幾次,但都辭不掉。無奈之下,他只得不情願地再次開始了戎馬生涯。

夏竦不會打仗,更不想打仗。雖然身在前線,卻絲毫沒有與敵開戰的打算。他在給皇帝的上書中極言開戰之不利,說當年李元昊的父親反叛,宋太宗命五路大軍征討都無功而返,如今李元昊無論財力還是兵力,均遠勝其父在世時,而宋軍則將不如前猛、兵不如前勇,主動出擊勢必自取滅亡。

博學多才的夏竦,爲何皇帝非要他帶兵打仗呢? 第2張

夏竦此言一出,輿論譁然,大臣們紛紛上書:“竦懼戰或敗衄,託以兵少爲辭爾。”什麼今不如昔、兵微將寡,都不過是託詞,無非是夏竦膽小怯懦罷了。

在輿論的壓力下,夏竦只好勉爲其難地準備出兵。他避開所有閒雜人員,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將,用了五天五夜的時間,密謀進軍方案,從兵馬調動、糧草供給到進攻路線,事無鉅細。這些文件捆綁在一起,兩個壯漢都擡不起來(這哪是部署軍事,簡直是著書立說)。然後,夏竦把這些文件藏在一個大櫃子裏,落鎖,貼上封條,派人嚴加看守。但不知什麼原因,這些文件忽然一夜之間遺失殆盡,後來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回到了櫃子裏。於是,進攻因泄密而作罷。這一事件不僅成了士大夫們批評他的有力證據,而且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最好笑料。

夏竦戍邊的笑話還遠不止這一個。據《談苑》記載,夏竦曾經張榜於市,花巨資買李元昊的頭,“有得元昊頭者,賞錢五百萬貫,爵西平王”。李元昊聽說後暗笑,立馬派出特工,裝扮成賣荻箔(一種編席子的材料)者,混入宋軍駐紮的邊城,故意把荻箔遺失在城內。陝西一帶的荻箔很貴,拾得者如獲至寶,展開一看,裏面卻藏着李元昊發佈的懸賞文書:“有得夏竦頭者,賞錢兩貫文。”夏竦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急忙派人四處收繳這些懸賞文書。然而,文書可以收,但消息早已到處流佈,遠近皆知。

被人家看足了笑話,夏竦深深感到屈辱和疲憊,連連上書請求皇帝解除自己的兵權。慶曆年間,宋仁宗終於召他回來,改任爲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夏竦到亳州後,趕忙向仁宗上了一封“萬言書”,爲自己辯護。但仁宗理解又能如何?朝廷內外對夏竦的反對之聲從來就不曾停止過。

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夏竦奉旨監修黃河,由於長時間冒雨指揮,他一病不起,當月就去世了。夏竦去世後,宋仁宗非常惋惜,準備給他贈諡號“文正”。然而,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劉敞等人卻說:“世謂竦奸邪,而諡爲正,不可。”儘管夏竦已經入土爲安,他們仍舊糾纏不放,宋仁宗只好把夏竦的諡號改爲“文莊”,降了檔次。

一個毫無將帥之才的人,卻一再受命領兵打仗,以至於鬧出許多荒唐事,受到許多屈辱。任用文人領兵,是宋朝抑制藩鎮割據的“奇招”,對於鞏固政權、穩定江山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物極必反,文人帶兵往往勇氣不足而柔弱有餘,從而導致軍備削弱、組織渙散、戰鬥力缺乏,最後積重難返。沒有一支能夠抵禦外來入侵的軍隊,外敵侵擾貫穿整個宋代數百年,便不足爲奇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