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軍馬是從哪裏購買的?又在哪裏餵養呢?

清朝軍馬是從哪裏購買的?又在哪裏餵養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乾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清朝統治者看來,騎射向來是立國的根本大計,因此對於軍馬的管理向來都給予高度的重視。江南地區氣候溼熱,人多繁雜,不適合蓄養馬匹。每年大批量的軍馬死亡,導致採購馬匹需要花費的銀錢數額居高不下。

清朝軍馬是從哪裏購買的?又在哪裏餵養呢?

江南本地無良馬,一般都從外地採購,因此運輸成本又成爲額外的軍費負擔,給兵丁生計帶來消極影響。駐防江南的八旗、綠營各自都有一定的牧放制度,同時爲了保證糧食供應,清廷還嚴格要求兼顧牧放與農耕。不過由於江南本地的環境影響,軍馬牧放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馬匹消瘦、容易得病死亡,這些問題難以解決。

大清的江南軍馬分爲八旗軍馬與綠營軍馬兩大類,二者根據自身條件,形成各自不同的管理體系。所謂的八旗軍馬,就是駐防江寧、京口(鎮江)兩地的軍馬。驍勇的八旗軍向來擅長騎射,因此對馬匹質量和數量的要求都要高於綠營。

在八旗軍中,馬兵所佔的比例遠高於綠營。康熙朝時,江寧駐防馬兵4000人,步兵700人,京口駐防馬兵2000人,步兵700人。京口駐防的軍隊裏,馬兵所佔的比例低於江寧,那是因爲京口駐防全部是漢軍構成。

兩地額定的馬匹數量也不相同:江寧官員1114匹、兵丁12015匹,京口官員603匹,兵丁6043匹。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數額來算,那麼八旗兵丁中,每人應有3匹馬,以方便換乘。然而在實際情況中並非如此。一來受限於江南地區的自然環境,馬匹很難養得肥壯;二來人均3匹馬的數量也根本不能實現,況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大概是從康熙後期開始,江南八旗兵丁每人實際上只有1匹馬在用叫做實拴馬,另外的2匹叫做存價馬,並沒有真正的蓄養,而是將準備買馬的銀子存放在庫中。沒有需要時便不採買,需要的時候再及時補充。另外,江寧、京口的駐防兵丁“除向例應栓馬匹外,又有每兵五名公拴馬一匹”,這樣算下來,兩地共有公用馬匹一萬兩千匹。

雍正朝到乾隆朝初期,江寧、京口兩地實際的軍馬數量總共是七千餘匹。乾隆朝十六年,公拴馬一千兩百匹,從這一年開始停止蓄養。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的漢軍撤銷旗檔,其原有的兩千馬兵和軍馬同時被裁撤出旗,爲了保障軍事力量,清廷補充在江寧的蒙古八旗代替。江南駐防八旗實際擁有馬匹數由此驟減至四千匹。

清朝初期和中期,江南綠營馬兵與步兵的比例維持在一比九,馬兵只佔據總兵數量的十分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江南各級官員共擁有馬匹1498匹,兵丁佔有馬匹4928匹。這是清朝擁有軍馬總數最多的時候,後期逐漸減少,但是幅度不大。到乾隆朝時,江南綠營兵額定馬屁數量爲4040匹。

康熙朝中期開始,到乾隆二十八年,江南八旗、綠營軍馬實際軍馬數量爲10000餘匹。軍馬的大量死亡成爲嚴重的問題。從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到次年年底,僅一部就死亡馬匹433匹,遠遠超過官方給出的額定軍馬死亡數量。這使得江南軍馬一時限於緊缺的狀態,各軍營中軍馬的數量均達不到額定標準。

爲了不影響使用,朝廷下令及時採買,此後每年花費在採買軍馬上的費用居高不下。乾隆朝初期,江南綠營每營每年需要買一千多匹軍馬。八旗中沒有軍馬死亡,照價賠償的制度,但是也面臨着大量死亡的問題,也需要大量採買補充。京口八旗駐防事蹟蓄養馬匹兩千匹,每年需要補充採買五六百匹。根據滿文史料記載,江寧駐防在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十八年這四年裏,採買的馬匹數量分別是1492匹、1054匹、1036匹、998匹。

由此可以大致推算,乾隆二十八年前,江南八旗、綠營各部每年需要採買軍馬三千餘匹,此後稍微減少至兩千到兩千五百匹左右。江南地區每年採購軍馬的數量佔到額定總數的25%-30%,比例居高不下。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加上江南人多地少,因此不產駿馬。駐防八旗採買的軍馬大多來自外地,多是張家口等北京西北長城各口。這樣採買的軍馬,叫做“口馬”。朝廷對採購軍馬有一定的制度規定,每年採買時,“每旗委派官一員,領催、披甲各七員前往購買”。

八旗採買軍馬是這樣規定,而綠營各部採買的流程就要複雜得多。康雍年間,江南綠營中只有京口將軍、兩江總督、巡撫與提督治下的各營,委派官員前去各口處買馬。採買的時候,“督提等標分委備弁、兵丁,給以諮批,至兵部掛號,前赴張家口採辦。口上商販人等俱先以貨物換回蒙古馬匹,成羣牧放。差員到口,即向商販交易”。除此之外,蘇鬆、狼山鎮標“尚或另請購買,其餘各協營並無赴口買馬之例,亦不附各標營帶買,或就當地購覓,或從行販轉買”。

直到雍正十一年,才統一購買口馬。乾隆十八年,由於江南氣候溼熱,加上餵養的食物口馬不習慣,導致大量的口馬生病死亡。即便是當時沒有死亡,也不能正常使用。因此乾隆帝下令江南等南方省份不再採購口馬,而使用地域較近、脾性類似的附近省份的“土馬”。

與口馬相比,土馬身材矮小,不夠強健,實用性遠遠不如口馬。而且附近的山東、河南、浙江、江西都不是產馬的地方,只有湖廣地區有少量土馬,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軍需。這樣一來,江南八旗、綠營都陷入了軍馬大量不足的困境。

乾隆二十年,江寧駐防八旗實際擁有蒙古馬1702匹,漢馬503匹,與額定的馬匹數量相比,還缺少將近1800匹之多,缺少的接近額定的一半之數。南方各省大員紛紛上表,希望再次開放政策,採買口馬。形勢嚴峻,清廷只得再次調整,下令各省暫停採買土馬,等一兩年,口馬數量充足的時候採買口馬。從那之後,江南軍馬再次恢復到從前的採買制度,仍舊以口馬爲主。但是短期內原先存在的土馬仍然存在一些,質量上遠不如蒙古馬強健。而且一時也纔買不到足夠的蒙古馬補充,軍馬的問題仍然沒有妥善解決。

清朝軍馬是從哪裏購買的?又在哪裏餵養呢? 第2張

江南採購軍馬的費用裏,除了其本身的價格之外,還有運輸、飼料的費用。由於行情多變,清政府無法規定口馬的價格,只能隨行就市。馬匹的數量多,供大於求,則價格低廉;馬匹的數量少,供不應求,那麼價格就高昂。根據記載,乾隆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每年採買口馬的價格八兩、九兩不等。

每匹馬如此差額,擴大到軍需之數,也是一筆不小的差額。加上官兵的差旅費、僱人趕放馬匹的費用,還有一些馬匹在途中生病死亡等等,再一均攤,每項的支出又需要增加,每匹馬至少要增加二、三兩銀子。真正計算下來,每匹馬的價格大約在十一、二兩左右。張家口路途遙遠,途中的運輸費用高昂,激增的軍需費用也是清廷下令採買土馬的原因之一。

可是,土馬不僅質量低劣,數量還不足,因此價格反而更高。有記載“川種騍馬,每匹價值十四五兩”。廣西的土馬價格更高達每匹十七兩,這還不計算差旅等各項雜費在內。因此,停止購買口馬,不僅沒能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有了大額的增加。這使得采買土馬的政策難以推行,很快廢止。

關於採購費用如何分攤,江南綠營、八旗各不相同。綠營兵採買馬匹時,費用全部由官方支出。但是實際在執行時,支出往往要遠高於定額。以乾隆二十年爲例,江南官方覈算每匹馬採買預算爲13兩9錢7分,而實際上加上各項雜費時,單價卻達到二十兩左右。多出的部分官方並不承擔,兵丁自行解決。

清朝軍馬是從哪裏購買的?又在哪裏餵養呢? 第3張

八旗採買軍馬,費用由兵丁自行解決。一般來說,他們會交給旗員辦理,於是這中間就有中飽私囊的現象。價格被擡高,馬匹質量低劣,如此賺取差價。雍正年間,杭州將軍安泰“管事家人樑大,夥同前任將軍諾羅布家人董二,從口上販馬到浙,散給旗兵,每匹價銀二十兩、十九兩至十二兩不等,按月糧扣還。馬匹多屬疲瘦,是以窮兵含怨”。

這兩種採買方式不同,但是都存在弊端。清廷的本意是縮減軍費,但是如此政策之下,不僅軍費得不到節約,反而大幅升高。而且照八旗軍中的採買方式,買來的軍馬矮小瘦弱,影響使用。

八旗駐防軍買來的軍馬有圈馬和拴馬之分。圈馬就是設立官方的區域,讓馬匹在其中活動,派兵丁輪流前去餵養。而拴馬則是分派到兵丁手上,個人自行栓養。由於兵丁中懂得養馬的人太少,因此自行養馬不能使得馬肥壯。而且買來的外地馬匹不能迅速適應江南溼熱的氣候,容易生病。所以在八旗軍中,一般都採用圈養的方式。

朝廷要求牧放兼顧農耕,因此尋找合適的牧放地點又成爲難題。順治初年,江南八旗曾經允許八旗軍肆意養馬,結果導致戰馬踐踏農田,農作物受損嚴重。當地百姓被迫放棄農田。綠營軍馬設置的牧放場所只有陝甘和江南兩處。春夏季節正是牧放之時,但此時也是農忙之時,因此戰馬恣意踐踏糧食的情形也十分多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