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竟爆發瞭如此震撼的起義!

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竟爆發瞭如此震撼的起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時代,堪稱是明朝的“大有爲”時代:徵蒙古,通西域,下西洋,開運河,遷國都,修大典。累累功業,至今讓國人引以爲豪。但是有一個問題卻終無法迴避----耗費巨大。雖有永樂朝第一理財能臣夏元吉從中協助,數年以來精心維持,但勞民傷財卻終無法避免。當永樂君臣正着力創建“不世之功”時,明王朝建國後第一場農民起義---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卻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二月在山東爆發,這場持續三個月的起義不但震撼了正開拓“盛世偉業”的明王朝,更成爲朱棣至死無法釋懷的一塊“心病”。

說到這場起義的領袖---山東蒲臺女子唐賽兒,古今的說法各有不同,明清兩代的歷史學家皆稱她是“逆賊”“妖婦”。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中,有《何道士因術成奸,周經歷因奸破敵》一文,正是以這次起義爲藍本改寫而成,但小說中把唐賽兒塑造成一個“放蕩荒淫,殺人如麻”的女魔頭,只能說是“藝術加工”。而近現代史學家則大多稱讚她爲“偉大的反封建農民起義領袖”,至今不斷“拔高”,污衊,拔高,加上起義的主人公皆不知所終的結局,令這場六百年前喧囂一時的抗暴運動,至今籠罩着種種歷史的迷霧。

要解開這團歷史的迷霧,且讓我們先把目光對準起義的發生地---山東。說唐賽兒起義爆發于山東的原因,先讓我們看看從洪武末期至靖難之變前,山東的一幅不忍卒讀的圖景。

從朱元璋去世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開始,山東就陷入了恐怖的“連環自然災害”中,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山東張秋河決口,進而奪小清河水道,造成洪水大規模氾濫,災情波及魯中濟南,萊蕪,乃至魯東濰坊等地,史載“毀田萬畝記,流民二十萬人。”水患尚未平息,膠東地區又遇強烈地震,引發大規模洪水海嘯,毀“登州,蓬萊,威海三衛,十年軍屯一朝喪盡”。洪水剛剛退去,大規模瘟疫又爆發,明朝廷“募舉國良醫施藥診治”,以“善安民”著稱的鐵弦出任參議,至是年九月,疫情方得到控制,誰知兩個月不到,從11月開始,魯中,魯南地區普降鵝毛大雪,史載“一夜驟寒”,僅壓塌民居就有千棟,可謂大雪災,濟南,兗州,濟寧,菏澤等府縣凍死百姓近兩千人,負責賑災的山東佈政鐵弦累得“嘔血數升”,並向建文帝哭陳道“百姓蒙難,皆臣怠慢之過。”險些自刎謝罪。

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竟爆發瞭如此震撼的起義!

然而打擊並未結束,次年年初至七月,山東全省滴雨未落,新種莊家盡數曬死,各地官倉儲糧更已告罄。戶部尚書黃純建議速調朝廷在蘇北,蘇南的儲備糧發往山東賑災,建文帝准奏,並命侍郎夏元吉火速覈算數字。正在這時,遙遠的北平一聲炮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爆發了。

如果說之前山東人的苦難是天災,那麼之後山東人的苦難是人禍,這人禍與朱棣一生的五個大功業相連---靖難之役,北伐蒙古,下西洋,通西域,遷都北京。

先說靖難之役,朱棣的造反,不但令忙於平叛的朝廷賑濟山東饑荒的計劃擱淺,相反,卻要徵發山東民夫數萬人參戰。之後三年,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就在山東,山東百姓剛經過災荒,旋即又遭兵禍。朱棣攻濟南堅城,鏖戰東昌,大軍征伐無數,所過之處皆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綿延的兵災,直到三年後朱棣篡逆大業完成,搖身一變爲“永樂大帝”後,方告結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