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鳳冠霞帔本是後宮鬥爭標誌:真正鳳冠只有四件

鳳冠霞帔本是後宮鬥爭標誌:真正鳳冠只有四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霞帔原是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宋朝以後定爲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對霞帔作了詳細規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詠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每每讀到此,便想到古時的那些頭戴鳳冠身披霞帔的出閣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裝扮得如此華麗,一抹濃豔,滿身喜慶。霞帔,在古代原是貴族婦女的正式服飾,只有在國家重大典禮以及各種禮儀場合才能穿着,而且還被皇帝規定爲“非恩賜不得服”。那麼,霞帔是怎樣作爲民間女子出嫁時的嫁衣呢?本期的半島講堂中,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曹麗芳就爲讀者講述了一個美麗感人的傳說。

  鳳冠霞帔本是貴族婦女禮服

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上面印畫圖紋,穿着時把它繞過頸部,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曹麗芳老師介紹,霞帔大約起源於晉代,據《事林廣記·服飾類》記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隋唐以後,婦女們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歡用披帛作爲裝飾,又因爲人們覺得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稱它爲“霞帔”。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描寫:“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着這種服裝,裏面一定要穿內衣,不能單獨使用。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爲貴族婦女的服飾,並隨其丈夫或兒子品級的高低,式樣各不相同,而且還有個硬性規定:非恩賜不得服,不是皇帝恩賜的人,不能穿着霞帔。《宋史·輿服志》所記:“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並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着的正式禮服。明代也沿襲了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后妃、命婦們的服飾。曹麗芳老師介紹,命婦常服、禮服的霞帔,顏色、圖案都有具體的規定,從霞帔的紋樣上能反映出來她們品級的高低。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後以線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爲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

鳳冠霞帔本是後宮鬥爭標誌:真正鳳冠只有四件

明代的霞帔狹窄如巾帶,清代的霞帔則闊如背心,中間綴以補子,補子的紋樣一般都視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武官的妻子和母親不用獸紋而用鳥紋。這些補子的形狀,一般都是方形,到光緒中葉,曾出現過圓形補子,但是也僅限於漢族貴婦中間,並且很快又恢復了原狀。

  宋代“霞帔”也指后妃級別

從宋代開始,霞帔成了貴婦禮服的組成部分,也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由於制度規定霞帔“非恩賜不得服”,不用說民間女子了,就是皇帝后宮中的普通宮女也無權佩戴,不過,在宋代的宮廷中還是有人獲得了皇帝的恩寵,被賜以霞帔,於是就衍生出了“紅霞帔”和“紫霞帔”的后妃名號。

曹麗芳老師介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紹興九年,“後宮韓氏爲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後宮”,可見她本來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並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並轉掌字制》一則文字,實際上是皇帝所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爲“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人,提升爲“典字”、“掌字”。元代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中記載說,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爲正八品,“掌字”爲正九品,在後妃、女官的正式編制當中屬於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根本連“品”都算不上。這樣說來,當時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獲得皇帝的恩寵,纔有可能被封爲正式的嬪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