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上面印畫圖紋,穿着時把它繞過頸部,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曹麗芳老師介紹,霞帔大約起源於晉代,據《事林廣記·服飾類》記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隋唐以後,婦女們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歡用披帛作爲裝飾,又因爲人們覺得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稱它爲“霞帔”。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描寫:“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着這種服裝,裏面一定要穿內衣,不能單獨使用。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爲貴族婦女的服飾,並隨其丈夫或兒子品級的高低,式樣各不相同,而且還有個硬性規定:非恩賜不得服,不是皇帝恩賜的人,不能穿着霞帔。《宋史·輿服志》所記:“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並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着的正式禮服。明代也沿襲了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后妃、命婦們的服飾。曹麗芳老師介紹,命婦常服、禮服的霞帔,顏色、圖案都有具體的規定,從霞帔的紋樣上能反映出來她們品級的高低。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後以線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爲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

明代的霞帔狹窄如巾帶,清代的霞帔則闊如背心,中間綴以補子,補子的紋樣一般都視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武官的妻子和母親不用獸紋而用鳥紋。這些補子的形狀,一般都是方形,到光緒中葉,曾出現過圓形補子,但是也僅限於漢族貴婦中間,並且很快又恢復了原狀。

引申作用

宋代“霞帔”也指后妃級別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從宋代開始,霞帔成了貴婦禮服的組成部分,也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由於制度規定霞帔“非恩賜不得服”,不用說民間女子了,就是皇帝后宮中的普通宮女也無權佩戴,不過,在宋代的宮廷中還是有人獲得了皇帝的恩寵,被賜以霞帔,於是就衍生出了“紅霞帔”和“紫霞帔”的后妃名號。

曹麗芳老師介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紹興九年,“後宮韓氏爲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後宮”,可見她本來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並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並轉掌字制》一則文字,實際上是皇帝所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爲“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人,提升爲“典字”、“掌字”。元代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中記載說,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爲正八品,“掌字”爲正九品,在後妃、女官的正式編制當中屬於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根本連“品”都算不上。這樣說來,當時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獲得皇帝的恩寵,纔有可能被封爲正式的嬪妃。

特殊含義

“紅霞帔”成後宮鬥爭標誌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第2張

那麼,當霞帔指代宮女級別的時候,爲什麼要用“紅霞帔”、“紫霞帔”來稱呼,而不用其他顏色呢?曹麗芳老師介紹說,據歷史學家推測,恐怕是因爲普通宮女在宮中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只有有幸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女,纔會被破格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那麼對於像上文中提到的陳翠奴、劉十娘這樣顯然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女孩子,一襲霞帔,無疑就是一張入場券,讓她們得以進入爭奪后妃尊位的遊戲場。 ”

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後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淑妃。但這條道路也極其危險,一旦爭鬥失敗,迎來的命運就格外悲慘。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嬪、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竟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爲“紅霞帔”,令她去守陵。“這位不幸的女子被扣上了一個最卑微的妃子名號,罰她去爲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 ”在此,“紅霞帔”就成了一個暗算的手段,是受辱的標誌。

民間典故

民女救主 衆女子沾光穿霞帔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第3張

鳳冠霞帔自宋代以後就被規定爲有一定品級的命婦纔可以穿着佩戴,但它同時卻也是民間女子新婚時的傳統禮服。在服飾制度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怎麼會允許民間女子在出嫁時可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讓姑娘們在出嫁時打扮得如此高貴,同皇上妃嬪們並起並坐,享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呢?曹麗芳老師介紹,這其中有一個感人的傳說。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擄走了帝王公孫,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倉皇逃出,直奔江南。到了西店境內的前金村時,忽見路邊有座破廟,廟前曬場的谷籮上坐着一位姑娘。姑娘見康王逃來,急中生智,叫他藏到谷籮裏,自己仍若無其事地坐在谷籮上面。當金兵追到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這裏時,她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說,他們向南邊逃去了。金兵信以爲真,便向南邊猛追而去。結果康王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他千恩萬謝,對面前這美麗機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愛,便將身上帶着的一方紅帕贈給了她,告訴了她自己的身份,並說:“明年的今日定來娶你。到時你只須在嶺上揮動紅帕,我便可認得你。 ”

康王到杭州後登基,成了南宋的高宗皇帝后,如約前去迎娶姑娘,不料姑娘留戀民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又捨不得拋下父老鄉親,不願進宮。但是又怕皇命難違,便準備了許多的紅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揮動着紅帕,使高宗無法辨認,只得作罷。但爲了報答救命之恩,宋高宗還是下了一道聖旨:“浙江女子盡封王! ”這可讓隨行的禮儀官發了愁,對皇帝說:“這都封王怎麼得了? ”高宗想了想道:“這有何難?讓她們出嫁時都穿戴上霞帔不就成了! ”從此姑娘們當新娘子時都披霞帔,穿上大紅袍,大紅裙,同時也沒有忘記將康王贈送的紅方巾往臉上一遮。這一習俗代代相襲直到如今,老幼知曉。

趣味閱讀

文學作品常寫鳳冠霞帔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第4張

霞帔和鳳冠“搭檔”在一起,不僅是古代女子的心頭之愛,更是文學家們樂於描寫的美好事物。曹麗芳老師介紹,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有對鳳冠霞帔的描寫之外,元代楊顯之創作的雜劇《瀟湘雨》中也寫到了鳳冠霞帔:“《瀟湘雨》是元代比較著名的雜劇,寫的是秀才崔甸士中舉做官後棄妻再娶,原配張翠鸞尋夫反被誣陷,受盡苦楚,最終夫婦和好的故事。這出雜劇共有四折,在第四折裏提到過鳳冠霞帔:‘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臺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明末馮夢龍編纂的《醒世恆言》中有一篇《張廷秀逃生救父》,裏面寫到“花燭之下,烏紗絳袍,鳳冠霞帔,好不氣象”。從這裏可以看出是一個結婚的場景,新娘的鳳冠霞帔和新郎的烏紗絳袍相得益彰,十分氣派。

而讀者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紅樓夢》了。第五回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李紈的那首“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可謂家喻戶曉,畫着的那盆茂蘭,以及旁邊那位美人更是讓讀者印象深刻。畫面中的美人穿着的正是“鳳冠霞帔”。

慈禧以鳳冠霞帔取樂

你知道鳳冠霞帔怎麼來的嗎?最初是貴族女性的禮服 第5張

清朝入關後,本着講究實用的原則對前朝服飾做了許多革新,原來裝飾繁瑣的貴族婦女所穿戴的鳳冠霞帔也儘量作了簡化,明朝以前的那種完整的鳳冠霞帔漸漸從北方人的着裝習俗中消失了,僅在南方女子婚慶時才穿戴,以至於連以奢華著稱的慈禧太后都沒有見過全套齊備的鳳冠霞帔。

曹麗芳老師介紹說,據樑溪坐觀老人的《清代野記》所載,光緒中期,四川有個官員的家屬繆氏因爲精於書法繪畫而得到慈禧的青睞,被“置之左右,朝夕不離”,成了慈禧的座上賓。慈禧六十大壽的前幾天,突然心血來潮,對繆氏說:“滿洲女人的盛裝打扮,你已經見過了,可是我還沒見過漢人的盛裝打扮是怎樣的。 ”繆氏答道:“漢人女子的盛裝,不過就是鳳冠霞帔罷了。 ”慈禧說:“那到我生日那天,你也要穿這樣的衣服來陪我見客人。 ”繆氏只得應承下來。到了慈禧生日的當天,繆氏果然身穿鳳冠霞帔來見慈禧。見了繆氏的打扮,慈禧一時樂不可支,認爲她像極了戲劇中的人物。在接受文武百官女眷的慶賀時,慈禧把繆氏也帶在身邊,而熟諳民間習俗的衆官員女眷,見繆氏竟然身着只有在舞臺上纔可以見到的鳳冠霞帔迎客,無不大笑失聲,氣氛也由此而變得非常喜慶。慈禧這一天的心情也是大好,賞賜無數。只不過,被當作笑料的繆氏就苦了,站在一旁陪客,即使遭人嘲笑也要強作歡顏。但事情傳開之後,許多朝官的母親和妻子,都非常羨慕繆氏,認爲這是慈禧眷愛優隆、天恩高厚的體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