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始皇爲何不立扶蘇爲太子 只是因爲主張不同嗎

秦始皇爲何不立扶蘇爲太子 只是因爲主張不同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進帝號,稱始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然而,稱帝后的秦始皇直至病逝都未冊立太子,給秦帝國的權力繼承留下了巨大隱患,最終導致長子扶蘇被趙高、李斯合謀賜死,其他子女也都被二世誅殺。在始皇去世僅4年零3個月後,秦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作爲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確立繼承人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那麼,秦始皇爲什麼到死都沒有立太子呢?

有說法是始皇惡言死,所以不立太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多次出巡都有尋找仙藥的意圖,渴望長生不老。的確,秦孝公44歲病故,始皇的父親莊襄王34歲即去世,而統一天下時,始皇已經39歲了,這不得不讓秦始皇產生巨大的危機感。不過,《史記》中所載“始皇惡言死,羣臣莫敢言死事”,告訴我們的只是秦始皇不願聽到“死”,更不願接受自己也會死這一事實,畢竟,有哪個帝王願意聽到臣子跟自己“言死事”呢?

秦始皇爲何不立扶蘇爲太子 只是因爲主張不同嗎

但就此解讀爲秦始皇不立太子與“惡言死”有關,似乎牽強。戰國時期秦國就已有立太子先例,如秦孝公太子贏駟、秦昭襄王太子贏柱,這些都是先王在世時就冊立太子的案例,可見,立太子並不等同於“立遺囑”那樣會讓秦始皇覺得忌諱。何況秦始皇在世時就已開始大修陵墓,顯然,他對死亡是有準備的。

那麼秦始皇究竟怕不怕死呢?怕!凡人尚且怕死,何況是帝王呢?漢武帝、唐太宗,哪一個不是幻想着吃仙丹以圖長生不老呢?秦始皇遍尋方士,不也是爲了尋找仙藥嗎?

但這只是一個人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時的正常心理狀態,並不等同於秦始皇怕死怕到連立太子都忌諱的地步。這個問題從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來。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時,在博浪沙遭遇刺殺,但倖免於難。這次刺殺並沒有讓秦始皇放棄出巡,反而在此後又兩次出巡。可見,秦始皇並沒有因爲這次暗殺就怕死怕到從此躲在深宮之中不再外出。

張良策劃的這次襲擊行動,並沒有改變秦始皇的行程,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秦始皇的在立太子這個問題上的態度。

秦始皇一生遭遇三次著名的刺殺,一次是在尚未統一六國前的荊軻刺秦,第二次是高漸離刺秦,第三次就是張良策劃的博浪沙刺秦。這三次刺殺時間跨度長達八年,特別是第三次刺殺,已是秦統一的兩年以後,這不得不讓秦始皇認爲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六國的貴族子弟還在爲了“故國之仇”進行着各種反抗和報復。

在秦始皇衆多兒子當中,長子扶蘇是最有潛力成爲繼承人的一個,他不僅時常跟在始皇身邊,甚至針對國家大事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但與秦始皇主張的鐵腕政策不同,扶蘇主張以懷柔安撫六國遺民,這也導致了“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的結果,這一結果讓扶蘇遠離了朝堂,但並不意味着遠離了繼承人之位。因爲蒙恬說的很明白:“臣將三十萬衆守邊,公子爲監,此天下重任也”,如果秦始皇真的放棄立扶蘇爲繼承人,又豈會授其軍權,讓他成爲30萬大軍的監軍呢?

那麼秦始皇究竟惱怒的是什麼?又爲什麼讓扶蘇北上監軍呢?

明朝張居正在評價扶蘇時用了“仁懦”二字。的確,過於仁慈的扶蘇讓秦始皇不得不擔心他繼位後能否鎮得住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秦始皇有理由產生疑問:在如此高壓的政策下,六國人士尚且敢對秦始皇發動報復襲擊,那推行仁政的扶蘇能讓秦帝國繼續平穩嗎?他能鬥得過那些六國貴族嗎?

秦始皇爲何不立扶蘇爲太子 只是因爲主張不同嗎 第2張

事後證明,過於仁孝成爲扶蘇最大的性格缺點。當趙高和李斯的假詔書傳來時,扶蘇甚至都沒有懷疑就要自盡,這種心態對於一個即將面臨殘酷政治鬥爭的儲君來說,是不合格的。因爲在接到詔書時,蒙恬就首先起了疑心,畢竟在未立太子的情況下,始皇怎麼會突然做出讓30萬大軍的監軍自盡的決定?這完全不符合常理。但扶蘇卻沒有聽從蒙恬複覈詔書真僞的建議,快速自盡。

由此可見,從一開始,扶蘇身上所表現出的“仁懦”就讓秦始皇不得不擔心秦帝國能否真的延續萬世。始皇真正惱怒的是扶蘇所主張推行的寬仁,所以,讓扶蘇北上監軍,應當是秦始皇有意的歷練,他希望通過現實的殘酷,讓扶蘇認識到目前的危機,從而改變自己的看法,成爲秦始皇心中那個完美的繼承人。

始皇沙丘病逝前,要求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這已經明確表明了始皇是有意讓扶蘇繼承帝位的。可見,扶蘇從一開始就被秦始皇當成了繼承人來培養,但扶蘇治國理念與自己相左,不得不讓秦始皇暫緩了立太子的決定,反而用更多的時間來讓扶蘇去親歷帝國目前的現狀。可惜,始皇的這種想法,卻給了趙高改朝換代的機會。

在明知扶蘇、蒙恬手握30萬大軍的前提下,趙高、李斯卻仍然相信一份假詔書就能將其誅殺,足見趙高、李斯是知道扶蘇的軟肋的,而這也正是秦始皇所擔心的。(原文來自秦皇漢武的頭條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