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武宗爲什麼會下令大肆滅佛?其中有何隱情

唐武宗爲什麼會下令大肆滅佛?其中有何隱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

筆者認爲唐武宗滅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深層次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存在着矛盾,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被佛門收留。武宗之所以毀滅佛教,一方面是爲了追殺宣宗,另一方面是對保護宣宗的佛門泄恨。唐宣宗在朝野內外頗有聲譽,武宗一直將其視爲勁敵,對其百般迫害。宣宗被迫逃出宮中,隱身於佛門之中。武宗屢次下令對寺院僧尼多加盤查,對僧尼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因此,宣宗在即位之後,立即大興佛教,以報答佛教對自己的大恩。

這種說法提出後,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駁。他們認爲宣宗出家爲僧的之事,其實根本是無稽之談。武宗並不是在會昌元年突然間轉變對佛教的態度。會昌二年、會昌三年對僧尼的勘問並不是對宣宗的搜捕。因爲宣宗當時32歲,武宗如果想抓住他只要對30多歲的僧人查問即可,沒有必要興師動衆。

二、佛道矛盾是滅佛的直接原因

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武宗滅佛是佛道相爭的結果。唐高祖李淵將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尊爲祖先,將道教立爲國教,尊老子爲太上老君和“太上玄元皇帝”。

唐武宗爲什麼會下令大肆滅佛?其中有何隱情

這樣一來,道教在唐代便有了極其崇高的地位,但佛道之爭一直沒有間斷。武宗在藩邸之時就崇尚道教,迷信道教長生之術,與許多道士走得很近,曾在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秋召趙歸真等81人入宮,大建宮觀,修“金篆道場”,並親臨三殿,受法篆。武宗登基後,信任道士趙歸真,爲求長生不老而修習。趙歸真宣稱佛道不能兩立,佛教的存在影響道家的修煉結果。武宗信以爲真,認爲僧人的存在是自己修煉成仙的障礙。當時的道士還到處散佈讖語:“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道士們對武宗解釋說這條讖語暗示佛門中人將登上天子的寶座,這裏的“十八子”與“李”相合,而黑衣人則是當時僧尼的標誌,將矛頭指向佛教。

更有道士趙歸真利用武宗對自己的信任,於宮中“每對,必排毀釋氏”,認爲佛教“非中國之教,蠧耗生靈”。據《舊唐書·武宗本紀》載,趙歸真還向武宗推薦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人,這些人都煽動武宗滅佛。在積毀銷骨之下,武宗下定了滅佛的決心,滅佛的措施也越來越嚴酷。

三、唐朝的經濟問題是滅佛的根本原因

也有一些學者指出,武宗滅佛有着深層的經濟原因。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其義理成爲當世三大意識形態之一,以儒家和道家並稱於世。初唐時期,全國的僧尼竟有10多萬人,成爲社會的一大負擔。唐太宗、武則天等皇帝,支持佛教的發展,使得佛教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唐朝寺院擁有免稅的特權,出家爲僧或投靠寺院做佃戶的農民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早在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就有人指出:“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宰相狄仁傑上疏言道,寺院“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並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衆,又劫人財”。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的過分擴張已經嚴重損害到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間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到了唐肅宗和唐代宗統治時期,寺院不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掌握着政治特權,建立了自己的法律系統。

唐武宗爲什麼會下令大肆滅佛?其中有何隱情 第2張

佛教勢力的發展,必然影響政府的財政來源。爲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宰相李德裕早在敬宗時期就提出限制佛教的發展。敬宗儘管是位昏庸的皇帝,但也看到了佛教的膨脹對社會經濟的不良影響。

李德裕大力主張滅佛,認爲武宗此舉“獨發英斷,破逃亡之藪,皆列齊人;收膏壤之田,盡歸王稅。正羣生之大惑,返六合之澆風。出前聖之謨,爲后王之法。巍巍功德,煥炳圖書”。實際上,武宗滅佛是佛教勢力日益擴張的必然結果。

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他們主張佛教與朝廷的矛盾一直都存在,歷代許多士大夫嚴厲抨擊佛教耗財蠢國,卻從未得到帝王的重視。在武宗之前,唐朝的君主多崇信佛教。如果武宗滅佛是出於經濟原因,那麼他就沒有理由沉溺於道教。

四、唐朝的政治問題是滅佛的重要原因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就和在思想領域裏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互影響。佛教能夠在逐步中國化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主要是和儒家思想日益調和、會通、融合的結果。但是,由於兩者產生的地理、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不同,二者的內容又有相互對立的一面,同時,由於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故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又常常遭到儒家的批判和排斥。

唐武宗爲什麼會下令大肆滅佛?其中有何隱情 第3張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於適當的地位,以達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爲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實,以達成佛的目的。

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基於這個前提,二者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儒家認爲,生與死都是自然現象,男女婚配,生兒育女,使社會得以延續,也就是要人們重視現實的人生。而佛教則宣傳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使人們希望在死後有個好去處。前者重生,後者重死,也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唐武宗滅佛和這種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密切相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