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一夜的劃分:從一更到五更

古代一夜的劃分:從一更到五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的時間觀念,他們用“更”來劃分一天的時間。那麼,古代一夜分爲幾更呢?本文將帶您瞭解古代一夜的劃分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古代一夜的劃分

古代一夜分爲五更,每更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從晚上七點開始,每到一個時辰,就稱爲一更。具體來說,古代一夜的劃分爲:

1. 初更:晚上七點至九點;

2. 二更: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3. 三更:晚上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

4. 四更:凌晨一點至三點;

5. 五更:凌晨三點至五點。

二、五更的起源

古代一夜的劃分:從一更到五更

五更是古代中國時間計量單位的一種,起源於漢代。據《漢書·律曆志》記載,漢代時期,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負責報時,稱爲“司時”。他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每隔一段時間就敲一次鼓,以此來提醒人們時間的流逝。這種報時的方式被稱爲“擊鼓報時”,而每次擊鼓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更。

三、五更的功能

古代一夜分爲五更,不僅僅是爲了計時,還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實際功能。

1. 文化內涵: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五更常常被用來象徵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無常以及命運的變遷。許多詩人和文人都喜歡以五更爲題材,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和散文

2. 實際功能:五更的劃分有助於古代人們的生活作息。在沒有現代照明設備的情況下,人們需要依靠自然光線來判斷時間。通過五更的劃分,人們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如晚上睡覺、白天勞作等。

3. 社會管理:古代政府還利用五更來進行社會管理。例如,夜間巡邏的士兵會按照五更的時間進行換崗,以保證城市的治安;同時,政府還會在特定的時間發佈政令、通告等,以便民衆及時瞭解國家大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