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春秋末期出現的中山國,居然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春秋末期出現的中山國,居然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中山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翻開春秋戰國的歷史,大家熟知的就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殊不知誕生在春秋末期的中山國,雖然只是個後起之秀,卻給中原諸侯帶來諸多紛爭,鼎盛時期,中山國一度成爲三晉和其它諸侯的心腹大患,屢被諸侯打擊,又幾度重新崛起,不得不說,中山國雖然不屬於西周分封的諸侯,但在華夏文明的星河裏,卻一點不比他們遜色。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山國爲何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創建了胡服騎射,好多人認爲他是爲了打擊中原諸侯而進行的軍事改革,實際上,產生這一靈感的源頭就來源於中山國。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召集朝中大臣商量國事,“欲繼襄主之業,啓胡、翟之鄉”,要把趙國的進攻方向從中原轉向東北部的中山國和北邊的胡國。早在趙襄子時期,他就立足於要兼併中山。對於趙武靈王這一想法,有的大臣贊同,有的反對。大臣們爲什麼反對呢?這裏有必要交待一下中山國發展的歷史。

春秋末期出現的中山國,居然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中山國是春秋末期,由晉國北部北狄遊牧民族鮮虞族演變而來,建國者是中山武公,由於都城中有座山而得名中山國。中山國的發展時間並不長,從建國到滅亡前後只有二百多年,可是,這二百多年的歷史卻與中原諸侯有剪不斷扯不開的糾結,雖然最終滅國,但中山國的文化卻與中原文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早在春秋初,鮮虞狄人就以遊牧打擊爲生,多次把中原弱小的諸侯作爲打擊對象,公元前652年,鮮虞出擊邢國、衛國,迫使邢君出逃,衛君被殺,後在齊桓公指揮下,聯合宋曹邢衛等多國才把邢衛兩國從滅亡中營救出來。

到了春秋中期,隨着晉國的由弱變強,鮮虞狄把目光瞄準了實力雄厚的晉國,並多次在魏趙等諸侯封地進行襲擾,在拉鋸式的交戰中,鮮虞和晉國成了死敵,雙方互有勝負

到了三家分晉以後,晉國的實力得到削弱,鮮虞也搖身一變成了中山國,不僅面積得到擴張,軍事實力也得到加強,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大力進行軍事改革,把拓展方向瞄向東部平原,國土面積得到進一步擴大。可惜不久他就死了,桓公繼位以後,與三晉關係緊張,致使當時軍事實力最爲強大的魏文侯派大軍進攻中山,在樂羊吳起兩位名將的打擊下,中山幾近滅國。

但魏文侯死後,他兒子魏武侯繼位,對中山國的治理放鬆了警惕,致使中山國劫後餘生,並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崛起,重新站起來的中山國國君還是桓公,通過二十多年的勵精圖治,他也成爲了一個知恥而後勇的人。由於重建的中山國把國都建在趙國東北腹地靈壽,客觀把趙國的國土攔腰掐斷,趙國有如鯁在喉的感覺,所以,在趙國兩次出兵打擊中,中山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爲了防止趙國再次對中山國的虎視,中山國還在兩國邊境主要地段修建了長城。

春秋末期出現的中山國,居然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第2張

上面是中山國從成立到發展的歷史。那麼,趙武靈王后來怎麼讓大臣們同意胡服騎射的呢?看到有人對胡服騎射的改革不感冒,趙武靈王就帶領大家到趙國邊境實地走了一圈,他用實際行動勸告大家,趙國雖然算是中原大國,周邊卻與中山北狄交戰較多,從雙方交兵的裝備來看,中山國還是延續狄人遊牧民族的作風,駿馬快車,來去如風,比趙國步兵行動迅速,來之能戰,戰之能退。

爲了讓大臣們從直觀上有所領悟,趙武靈王親自換上短衣長褲,皮帶束腰,穿上馬靴,騎上高頭大馬,彎弓搭箭表演一番,他的精彩演講讓大臣們心悅誠服,於是趙國迅速掀起了胡服騎射的旋風,有戰國特種兵之稱的“趙邊騎”就是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

在大力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趙武靈王還吸取上兩次趙國進攻中山受阻的教訓,一方面大力發展國防軍事,增加趙國綜合國力,在原陽等地區建立騎兵營,專門培養良種軍馬和訓練騎兵;一方面,又大力開展務實外交活動,把秦國東進注意力分散到與齊楚等國的交戰上,從而爲趙國攻打中山爭取空間。

公元前308年到296年12年間,趙武靈王先後五次討伐中山,到最後一戰時,他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中山,俘獲中山王,佔領靈壽,中山國從此滅亡。

春秋末期出現的中山國,居然能在諸侯打擊中堅守二百年 第3張

作爲戰國初期崛起的中山國,從建國到滅亡雖然只有二百一十年的歷史,卻給世人帶來諸多警示。其一,在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一個面積不足五百里,人口不到百萬的小國,經常去跟中原大國展示肌肉,既顯示了中山國能征善戰的作風,同時也體現了中山國不屈的自強性格。其二,中山國雖然國小力單,但背靠太行,眼放中原,雖屢受打擊卻不屈不撓,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是值得其它諸侯國學習和借鑑的。其三,任何時候都要居安思危。中山國桓公不汲取前次滅國教訓,採取硬碰硬策略,把都城建在趙國的腹地,這是造成中山國滅頂之災的重要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