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魏晉南北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420~589年)

魏晉南北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420~589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爲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爲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420~589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樑、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爲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2]在隋朝統一天下後,合併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時期。

中文名稱:南北朝

英文名稱:the Nan-Bei Dynasty

所屬洲:亞洲

首都:建康、平城

主要城市:建康,洛陽,鄴城,長安

貨幣:圓形方孔錢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主要民族:漢族、匈奴、鮮卑、羌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北朝:公元386年(丙戌年)——581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時代特徵:國家分裂,民族融合

南北朝皇帝

南朝: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劉劭

世祖孝武皇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太宗明皇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皇帝劉準

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

世祖武皇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恭王蕭昭文

高宗明皇帝蕭鸞

東昏煬侯蕭寶卷

和皇帝蕭寶融

樑高祖武皇帝蕭衍

臨賀愍王蕭正德

太宗簡文皇帝蕭綱

豫章興文王蕭棟

武陵仁王蕭紀

世祖孝元皇帝蕭繹

肅宗閔皇帝蕭淵明

穆宗敬皇帝

孝成皇帝蕭方智

西樑中宗宣皇帝蕭察

世宗孝明皇帝蕭巋

恭宗孝靖皇帝蕭琮

漢順武皇帝侯景

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世祖文皇帝陳蒨

臨海王陳伯宗

高宗宣皇帝陳頊

長城煬公陳叔寶

北朝:

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

南安隱王拓跋餘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

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肅宗孝明皇帝元詡

元氏

元釗

敬宗孝莊皇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皇帝元修

孝靜皇帝元善見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皇帝拓跋廓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

恭宗閔悼皇帝

濟南閔悼王高殷

肅宗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敬宗惠烈皇帝高緯

穆宗元成皇帝高延宗

元宗順哀皇帝高恆

任城王高湝

范陽王高紹義

北周孝閔皇帝宇文覺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高宗宣皇帝宇文贇

靜皇帝宇文衍

  事件

  南朝

  劉裕篡晉

劉裕篡晉 淝水戰後,謝安威望提高,權力增大,引起皇室和其它士族的猜忌,終遭排斥,出鎮廣陵。朝廷大權爲會稽王司馬道子所掌握。孝武帝死後,南克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和廣州刺史桓玄等相繼起兵,反對司馬道子父子。長江中游爲桓玄所據,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區爲北府將領劉牢之控制。東晉朝廷的轄區只剩下江東的會稽、臨海、永嘉等八郡。朝廷的賦稅徭役全部轉嫁到江東八郡的農民身上,從而導致了孫恩、盧循相繼聚衆反抗。之後,東晉大權落人北府兵將領劉裕手中。 劉裕,字德輿,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落拓,後投入北府兵劉牢之部下。他不僅鎮壓了孫恩、盧循,而且討滅了桓玄和割據益州的成都王譙縱。繼而又北滅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劉裕威權日重,終於在420年廢掉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爲帝,改國號爲宋,年號爲永初。這是南朝的開始,也是南北朝對峙的開始。 劉裕雖以武功顯赫而稱帝,但對政治經濟也進行了若干改革,制定法律,打擊豪強,整頓選舉,嚴肅吏治,重視教育,鞏固了統治基礎。致使其子劉義隆當政時,出現了小康局面,“餘糧息畝,戶不夜扃”。

  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爲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於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爲安定的政治局面。

  宋室內鬨

宋室內鬨是指南朝宋時因中央威權下移,宗室掌握地方權力而導致的內訌。

  河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以兩萬騎入侵上谷(今河北懷來縣)、漁陽。漢武帝派青年將領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今內蒙托克托縣),西至隴西(今甘肅東部),收復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衛青採取迂迴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擊敗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

於是,漢武帝在當地設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衛青升爲長平侯。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爲大將軍,成爲全軍的統帥。又稱爲河南之戰

  蕭道成篡宋

  唐寓之起義

南朝齊時三吳地區的農民起義。建元二年(公元480 年)齊高帝開始清查戶籍,蒐括丁役。武帝即位,又立校籍官,嚴令整頓戶籍,對“卻籍”(假冒戶籍)的人謫罰遠戍,地主和官吏更乘機作弊,以致許多農民破產和逃亡。永明三年(485 年)唐寓之在富陽(今屬浙江)起義,三吳地區農民紛起響應,衆至三萬。次年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年號興平,又南取東陽(治今浙江金華),進攻山陰(今浙江紹興)。齊政府派兵前往鎮壓,起義失敗。(整理:哈工大(威海)端木慶玲)

  永明之治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在齊武帝蕭賾統治期間出現的治世時期(482年—493年)。由於齊武帝年號永明,所以稱爲永明之治。當時南朝齊取代南朝宋四年後齊高帝去世,太子蕭賾即位,即齊武帝。他十分關心內政,提倡教育。並且繼承齊高帝風格,力行節儉。由於與北魏通好,使得邊境較爲安定,減少軍事調動。使得在齊武帝執政的十一年期間,朝政政治清明,國內社會安定,帶動經濟文化的發展,替齊國帶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南齊書.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即提到:“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

  蕭衍篡齊

  大明曆

大明曆,是由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祖沖之創制的一部曆法,也稱“甲子元歷”。在曆法中,祖沖之首次引入了“歲差”的概念,從而使得曆法更加精確,是中國第二次較大的歷法改革。

  浮山堰崩塌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中國南朝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樑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戰勝北魏軍的防禦作戰。鍾離城是臨傍淮水的軍事要塞,由於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險要,自南北朝分裂以來,一直是雙方勢力必爭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動中,泰半以鍾離爲首要目標,僅梁武帝在位期間,至少發生過三次爭奪戰。但因鍾離地勢險峻,加之北人不習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勝利。

名稱:鍾離之戰

地點: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

時間:公元507年

參戰方:北魏、蕭樑

結果:樑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兩軍皆號稱有衆百萬

傷亡情況:俘斬北魏軍近三十萬

主要指揮官:元英、楊大眼;昌義之、韋睿

  元顥入洛

  神滅論論戰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宴席上,範縝發表了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論,主張神滅的言論,隨後他又據此進一步寫成著名的《神滅論》。此文一出,引發了關於“神滅”的大論戰。數年後,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又對此文展開圍剿,最終在理論上無法屈服神滅論的情形下,範縝被欽定爲“異端”而流放。

  侯景叛樑

侯景叛樑又稱侯景之亂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蕭正德派大船數十艘,暗中接濟侯景軍輜重。

 江陵之戰

江陵之戰是南北朝時期西魏與南樑的一場戰役。554年9月,西魏丞相宇文泰下令柱國大將軍於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韋孝寬等率軍五萬,準備進攻南樑的都城江陵。554年10月,西魏軍從長安出發。554年11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被俘,不久後即被處死。西魏立蕭眢爲樑帝,充當西魏的附庸。

  陳霸先篡樑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樑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名稱:隋滅陳之戰

地點:長江流域與嶺南一帶

時間:588年10月-589年2月

參戰方:隋朝;陳朝

結果:隋滅陳,統一中國

參戰方兵力:隋軍約51.8萬人;陳軍約22萬人

主要指揮官:楊廣、高穎;陳叔寶、蕭摩訶

影響:結束近四百年的亂世分裂局面

北朝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北魏,拓跋魏,元魏。早期國語鮮卑語,初稱代國,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爲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爲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蓋吳起義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盧水胡(匈奴的一支)人蓋吳聚衆反魏的起義。

六年九月,不堪北魏統治的蓋吳於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聚衆反魏,擁衆10餘萬,遣使上表依附南朝宋。十月,魏長安鎮副將拓跋紇領兵攻蓋吳,紇敗死。魏太武帝拓跋燾又徵發高平敕勒部的騎兵赴長安(今西安西北),命將軍叔孫拔統領並(今太原西南)、秦(今甘肅天水)、雍(今山西永濟西南)三州兵馬屯於渭水之北,共御蓋吳軍。十一月,蓋吳遣另一支部隊的統帥白廣平進攻新平(今陝西彬縣),安定(今甘肅涇川北)諸胡羣起響應;蓋吳又分兵攻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以東,爲魏將章直部擊敗,溺死於黃河者3萬餘人。蓋吳又西向長安發展,在渭北被魏將叔孫拔部擊敗,死3萬餘人。時遷居於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蜀人薛永宗聚衆響應蓋吳,襲擊聞喜(今屬山西),爲當地地主武裝所擊退。魏帝命薛拔糾合宗族百姓,列營於黃河沿岸,阻斷蓋吳和薛永宗兩部義軍往來之路;又使殿中尚書拓跋處直等率2萬騎攻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率3萬騎攻蓋吳,西平公寇提率萬騎攻白廣平。蓋吳自稱天台王,下設文武百官。

  北魏毀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駕崩,廢佛時間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間銳志武功,統一長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年號爲太平真君。認爲佛教系“西戎虛誕”,“爲世費害”。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祕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歷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燾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

  雲岡石窟開鑿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爲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均田制

學術界對均田制實施的範圍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爲,北魏至唐,均田制始終僅施行於北中國,江南沒有推行。一種認爲,隋滅陳統一南北後,均田制已推行於江南地區。均田制的實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減少了田產糾紛,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因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均田制的實施,和與之相聯繫的新的租調量較前有所減輕以及實行三長制,有利於依附農民擺脫豪強大族控制,轉變爲國家編戶,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農這一階層的人數大大增多,保證了賦役來源,從而增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三長制

北魏太和中立鄰、裏、黨三長,控制人口,徵發賦役。東、西魏及北齊、北周時具體制度屢有變化,儘管如此,該制一直沿用到隋開皇九年(589年),這一年復立鄉正、里長,實際廢止了三長制。

  龍門石窟開鑿

  法慶起義

北魏時期以宗教爲旗幟的規模最大的人民起義。又稱法慶起義。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內部政治﹑經濟地位相差懸殊。孝文帝即位後,佛教內部的派系鬥爭日益明顯地表現爲社會階級的鬥爭。最高統治者有時支持某些僧侶講道說法,又嚴禁另一些僧侶聚徒傳教。部分僧侶頌揚明君有道的同時,另一些僧侶卻公然毀寺燒經,舉兵造反。延興三年(473)沙門慧隱反。太和五年(481)沙門法秀於京都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隸。十四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異端,遭北魏政府的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乘教起義。

  天竺取經

  六鎮起義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爲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關隴起義

關隴起義是北魏末年關隴地區(今陝西、甘肅一帶)持續6年多的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統治的大起義。

  杜洛周起義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北魏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西北)人杜洛周聚衆反對北魏統治的起義。

是年八月,北魏柔玄鎮人杜洛周於上谷(今河北懷來)聚衆起義,改年號真王。義軍攻陷附近郡縣。當時,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人高歡、尉景等都響應杜洛周。杜洛周率義軍圍攻燕州(治今河北涿鹿)刺史崔秉。九月,魏帝元詡遣幽州(治今北京)刺史常景爲行臺,與幽州都督元譚同領官軍征討起義軍。當時,官軍自盧龍塞(今河北遷安北喜峯口至冷口間)至軍都關(今河北居庸關北),沿途置兵,佔領險要,阻止義軍南攻。二年正月,北魏駐紮安州(治今河北隆化)的官軍約2萬人叛魏,響應杜洛周,加入起義軍。杜洛周領義軍與之會合。魏將軍常景派兵于軍都關攔截,被義軍打敗。四月,杜洛周率領義軍自上谷南下,進攻薊城(今北京大興),遭官軍阻擊,退回。十一月,杜洛周領義軍圍攻范陽(今河北涿州)。十二月,范陽城內居民暴動,擒魏將軍常景和幽州刺史王延年。隨即,杜洛周等義軍入城。武泰元年(528年)二月,杜洛周被另支義軍首領葛榮所殺,部衆歸入葛榮麾下。

 鮮于修禮

鮮于修禮北朝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北魏人,丁零族。曾任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兵。六鎮之叛失敗後,餘衆被置於冀、定、瀛三州就食,稱降戶。明帝孝昌二年(526),杜洛周起義,鮮于修禮率降戶反於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起義,建元魯興。六鎮兵民響應。與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民杜洛周配合,衆至十萬。他率衆多擊潰前來五鹿(河北大東名)鎮壓的北魏大都督長孫稚與河間王元琛軍,進圍瀛、定二州。八月,爲部將元洪業所殺,葛榮殺洪業。統率修禮餘部。

  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是公元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今河南省孟津縣)而得名。爾朱榮藉助此次軍事政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的事件。北魏孝莊帝殺死權臣爾朱榮之後,北魏大亂,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莊帝,先後擁立元曄、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戰的勝出者是高歡。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於是在鄴城擁立元善見爲皇帝,是爲東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爲皇帝,是爲西魏。東魏政權在高歡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而取代;西魏政權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而取代。

 沙苑之役

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爲一雪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之敗,親率二十萬軍隊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攻討西魏,志在爲竇泰復仇。十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來迎擊,當時宇文泰的軍隊不滿萬人,軍隊備有三日糧食,以輕騎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距高歡大軍60裏安營。此時宇文泰採李弼之計,列陣於渭曲,又命將士將武器藏於蘆葦中,等候聞鼓聲而起。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於是兵馬輕敵冒進,一時行伍亂次。宇文泰乘東魏軍輕敵不爲行列,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爲兩段,在沙苑一舉擊潰東魏軍隊,俘虜7萬人,繳獲鎧仗18萬件,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後升爲柱國大將軍。

憑藉這場以弱勝強的戰鬥,宇文泰既鞏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權,確立了東西魏割據的局面,同時也鞏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權的主宰地位,爲之後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河橋、邙山之戰

東魏元象元年(西魏大統四年,538年),高歡大將侯景從宇文泰手中重新奪回洛陽金墉城,燒燬洛陽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帶着西魏文帝元寶炬回洛陽祭掃魏朝先帝陵廟,聞訊後率軍馳援,臨陣斬殺高歡大將莫多婁貸文。侯景連夜突圍,宇文泰追擊。侯景擺大陣,北據河橋,南依邙山,與宇文泰大軍交戰。混戰之中,宇文泰戰馬中流矢驚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東魏大軍追圍上來,左右皆散走。都督李穆下馬,用馬鞭擊打狼狽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裝叫罵:“你這個糊塗兵,你們大行臺(宇文泰官職)跑到哪裏去了,怎麼自己留在這裏?”追圍的東魏兵翻蹄亮掌,聽李穆的口氣認定宇文泰不是什麼貴人大官,都扭頭回散去追殺更值錢的目標。李穆這才扶宇文泰上馬,雙雙逃去性命。

由於此時西魏後軍大至,軍勢復振,掉頭迎擊侯景軍,侯景軍大敗,北遁而去。高敖曹心氣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張寫有官名、將名的旌旗和顯示貴重的傘蓋,跨馬臨陣。西魏軍則調動最精銳的軍隊圍攻高敖曹,致使其全軍盡沒,最後不得不單騎突出,跑往河陽南城。恰巧守將是高歡的一個堂侄高永樂,素與高敖曹有過結,便關閉城門不讓高敖曹進城。   大英雄虎落平陽、龍臥淺灘,仰呼城上求繩,沒人應答;他又拔刀猛砍城門,想劈出個洞來逃入城中。城門堅厚,砍了許久也砍不開,只得輾轉逃於一座橋下藏身。這時西魏大隊追兵趕到,看到橋下有金帶飄出,立時萬箭齊發,高敖曹身上中箭無數,知道性命不保,於是索性搶身迎前,奮聲大叫:“來!與汝開國公!”(意思是來人斬其頭,西魏肯定是會以開國公的重銜封賞)。斬去高敖曹頭顱的兵士回到西魏後,獲賞絹萬段,每年按量發給,直至北周滅亡,賞絹還沒有給完。

高歡聞聽高敖曹死訊,如喪肝膽,把高永樂打了二百軍棍,追贈高敖曹爲太師、大司馬、太尉,都督五州軍事。此次河橋大戰,兩魏軍陣極大,首尾懸遠,從早到晚,交戰數十合,氣霧四塞,形勢萬變,團團相殺,誰也不知道誰勝誰負。西魏狐獨信、趙貴等人交戰不利,混亂中又不知宇文泰和西魏文帝消息,都棄軍先歸。其他將領見狀,也都和他們一起逃走,知此情形,宇文泰也燒營遁走。

文人出身的王思政下馬,手持長予左刺右刺,一刺就擊倒數人。由於陷陣太深,從者皆死,他自己也因重創昏絕,由於天黑敵軍收兵,才未被砍頭。王思政每次打仗時都穿破衣爛甲,敵軍不知他的將帥身份,所以首級未被割去。不久,他的下屬在屍體堆中找到他,扶他上馬回營。平東將軍蔡佑下馬步戰,左右勸他乘馬以便逃跑,他大怒道:“宇文行臺愛我如子,今天怎麼能怕死呢!”帶領十幾個士兵齊聲大呼,進擊東魏兵,殺傷甚衆。東魏兵把他團團包圍十餘重,蔡佑彎弓持滿,四面轉指箭鋒。東魏兵找出一個身着厚甲手拿長刀的兵士直衝蔡佑,距三十步之遠,左右勸蔡佑發箭。蔡佑說:“我們的性命,全都在此一箭,豈能虛發!”敵兵衝到十步遠的距離,蔡佑一箭把來人射殺。包圍他們的東魏兵這才散開。

河橋一戰,西魏戰敗,只是高歡痛失漢族大將高敖曹。

 玉璧之戰

玉璧之戰,是南北朝時期東魏丞相高歡對西魏發動的戰役,旨在攻取戰略要地玉璧城,進而打開西進的道路。546年十月,高歡率重兵進攻玉璧城。西魏守將韋孝寬積極防守,東魏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高歡憂憤成疾。546年11月,在五十日的苦戰之後,東魏軍撤退。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初信佛後,因迷信識語黑衣當王,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擬滅佛教,集沙門道士名儒於文德殿,量述三教勝劣,以定廢立。沙門道安撰二教論,謂「救形之教,教稱爲外,濟神之教,教稱爲內」帝問羣臣,無有排斥非議者,遂作罷。六年後,帝又集佛道二教論辯,法師炫與道士張賓對衡,賓不服屈,帝親自與炫辯,亦不能使炫屈服,帝遂下詔廢佛道二教,悉令沙門還俗,實即滅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時絕跡。

  北周統一北方

北周統一北方指的是北周與陳朝聯盟和北齊的戰爭,結果以前者獲勝告終,北周成功統一北方,陳朝奪得淮南。

  尉遲迥之亂

尉遲迥之亂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滿楊堅奪權而發動的軍事行動。

 楊堅稱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