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里亞納海戰也被稱爲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之間在馬里亞納羣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由於戰鬥中日軍飛機被美軍戰鬥機輕易擊落,被美國人戲稱爲「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The Great Marianas Turkey Shoot)。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軍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主動權,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年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擋。

爲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潛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正在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羣島做爲B-29遠程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中途島戰役的英雄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羣島的任務,其率領的第五艦隊擁有15艘航空母艦,1944年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魯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峯一成爲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1944年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號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納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600架飛機,又無法援救馬里亞納的日本守軍而遭到慘敗。

跳島戰術

1944年上半年,麥克阿瑟部隊以跳島戰術向菲律賓羣島推進,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也在跳越日軍中太平洋最大基地特魯克環礁後佔領帛琉羣島,被夾擊的日本於是加強在馬里亞納羣島的防務,欲使其成爲最重要的“絕對國防圈”以阻擊盟軍的攻勢,爲日本本土爭取時間。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第2張

盟軍也將注意力放在馬里亞納羣島上,一旦佔領馬里亞納,大型遠程轟炸機B-29就可將日本本土納入其作戰半徑,尤其是東京所在的關東地區,如此便可打擊日本工業及軍民士氣。在當時,B-29只能藉助中國大陸的機場從大陸對九州島空襲而未能進一步攻擊日本工業核心。

盟軍奪取空軍基地

爲奪取該羣島,盟軍中太平洋戰區兼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指派中途島戰役時表現優異的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魯恩斯(Raymond Ames Spruance,時任海軍中將)指揮第五艦隊負責掩護登陸馬里亞那的部隊並擔任

戰役總指揮,登陸部隊則由第51特遣艦隊司令里奇蒙德·凱利·特納(Richmond Kelly Turner)海軍中將指揮,在6月中旬進入馬里亞那海域,對附近機場、港口的飛機和船隻進行封鎖及壓制,並準備進攻塞班島,以奪取空軍基地。

日美激戰

另一方面,日本海軍剛領悟航空母艦在海戰中不可取代的強大地位,在1944年上半終於首次將航空母艦的編制列在戰艦之上,但此措施已經落後美國兩年半,使得在接下來的海戰中日軍航空母艦編隊的作戰能力遠不如美國。在美軍進攻塞班島之際即派出剛整編完成的艦隊主力—由小澤治三郎指揮的第一機動艦隊去迎戰美軍第五艦隊。

同時日軍也在馬里亞那部署數百架戰機,由第一航空艦隊司令角田覺治中將指揮,但在盟軍第五艦隊到來後便失去大半實力。海戰之中更是毫無用處,只能任由盟軍殲滅。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第3張

當日軍察覺美軍奪佔馬里亞那的企圖,原本爲抵擋麥克阿瑟戰線而發動的“渾”作戰被迫中止,作戰艦艇往北支持小澤,轉而發動日本帝國大本營苦心策劃的“阿”號作戰——以岸基飛機與航空母艦機動艦隊挑起海上大決戰,以一口氣打敗盟軍主力艦隊來扭轉劣勢。

戰爭地點

馬里亞納羣島,是個南北走向,綿延長達425海里的火山羣島,由大小近百個島嶼組成,較大的火山島有十六個,自北向南主要有第二大島塞班島,第三大島提尼安島,羅塔島和最大島嶼關島,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1年發現該羣島,以當地土著人使用的船隻命名爲三角帆之島,1565年起成爲西班牙的屬地,爲紀念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馬里亞納王后,才稱爲馬里亞納羣島。

1898年美西戰爭中,美國佔領了關島,此時的西班牙國力已經衰弱,便決定以4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馬里亞納羣島的其餘島嶼,加羅林羣島和馬紹爾羣島,美國認爲這些島嶼值不了400萬美元,沒有買,結果被德國買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委任統治地的名義將這些島嶼盡數據爲己有。並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佔領關島。

馬里亞納羣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位於琉球,臺灣和菲律賓以東,硫黃列島以南,加羅林羣島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亞洲與美洲的海上交通要衝,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和遠東的必經之路。如果馬里亞納羣島被美軍佔領,日本本土與東南亞的海上生命線就將被切斷,臺灣和菲律賓也將處在美軍直接打擊範圍下,更嚴重的是從馬里亞納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可以將日本本土納入其轟炸半徑,正因爲馬里亞納羣島如此至關重要,就被日軍譽爲"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軍所實施的馬里亞納登陸戰役也就被稱作破堤之戰!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1944年1月開始的馬紹爾羣島戰役中,不但沒能出海迎戰,反而退至帛琉羣島,直接導致了馬紹爾羣島於4月失守,這引起了日本內閣和陸軍對海軍的強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棄馬里亞納羣島。

但日本大本營非常清楚馬里亞納的重要性,決定沿千島羣島,小笠原羣島,馬里亞納羣島,加羅林羣島和新幾內亞島西部建立必須絕對予以確保的防線——絕對國防圈,馬里亞納則是該防線的核心。因此,日軍自1944年2月起,開始着手加強該地區的防禦,由於以前馬里亞納羣島是海軍負責防禦,島上的陸軍部隊很有限,大本營計劃將中國戰場上的第三和第十三師團調往中太平洋,以加強該地區的地面部隊,但這兩個師團在中國戰場上一時無法脫身,大本營只好於2月10日將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第二十九師團調到馬里亞納,陸軍部還將新組建的八個支隊也調到該地區。2月25日,日軍大本營將中太平洋地區所有陸軍部隊整編爲第三十一軍,由小畑英良中將任軍長,規定該軍服從於聯合艦隊司令的調遣。從3月起,日軍進一步動員大批船隻向該地區調集部隊,至5月下旬,三十一軍已擁有五個師團又八個旅團,分別防守馬里亞納,特魯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島嶼。其中部署在馬里亞納羣島的是兩個師團又兩個旅團,約六萬餘人。防禦工事計劃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時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體幾乎沒有,地雷和鐵絲網也沒鋪設,總體防禦根本談不上堅固。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第4張

戰前概況

斯普魯恩斯的第五艦隊與特納的聯合遠征軍部隊在進入該海域時即有效壓制日軍的航空兵力,1944年6月13日斯普魯恩斯雖然自潛艇部隊收到獲得日本艦隊出動的情報,由於斯普魯恩斯推斷在17日前都不會與日本艦隊接觸,因此斯普魯恩斯仍在14日指揮第五艦隊主力第58特遣艦隊其中的第1與第4支隊前去攻擊硫磺島與小笠原羣島的父島,把北面的敵軍戰機清除殆盡。

15日美軍在聯合遠征軍部隊司令特納指揮下順利登陸塞班島,原本認爲日軍無力增援的斯普魯恩斯發出18日登陸關島的命令,不料同日18時35分,美國潛艦飛魚號(USS Flying Fish SS-229)在聖貝納迪諾海峽發現一支日本艦隊;19時45分,另一艘美國潛艦海馬號(USS Seahorse SS-304)在菲律賓蘇里高海峽北部岷答那娥附近也發現另一支日本艦隊;17日夜裏,又一艘美國潛艦傳來接觸報告。

依此大量的接觸情報來看,斯普魯恩斯確認日軍支持馬里亞納的企圖,由於雙方艦隊18日時即可能接觸,於是斯普魯恩斯推遲登陸關島的時程,17日召回剛毀滅硫磺島及父島航空兵力的第1與第4支隊,並從特納的聯合遠征軍艦隊抽出8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來強化第58特遣艦隊的軍力,聯合遠征軍的登陸艦隊則先開往東方海域避風頭,第58特遣艦隊則準備與日艦隊接戰。潛艇的大量接觸情報使斯普魯恩斯以爲日本至少動用兩支艦隊,一支先誘開第58特遣艦隊,另一支趁機攻擊塞班島的美軍登陸部隊。於是斯普魯恩斯下令確切掌握日本艦隊位置之前,第58特遣艦隊不得遠離塞班島。一般認爲此決定過於保守,使得該海戰美軍無法給予日軍更大的打擊。

18日中午,第58特遣艦隊集結完畢,斯普魯恩斯移交戰役指揮權給第58特遣艦隊指揮官馬克·米切爾(Marc Mitscher,時任中將),隨後其全部五個特遣羣共十五艘航空母艦擺開陣勢,其中以七艘戰鬥艦(其中有兩艘美軍最先進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爲主的第7支隊擺在日本艦隊與四個航艦特遣羣之間,以防日本水面艦隊接近美國航空母艦(有人認爲這是給落居海戰配角的戰艦艦隊一次戰列決戰的機會),除掩護第7支隊的第4支隊航空母艦外,其餘第1、2、3支隊皆部署在戰艦艦隊後方展開,擋在塞班島西側,隨時迎接日軍攻擊到來。

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馬利亞納羣島海戰 第5張

15日晚上6時被美國潛艦飛魚號於聖貝納迪諾海峽發現的就是日本艦隊主力——第一機動艦隊(由小澤指揮),而15日晚上7時在岷答那娥被美國潛艦海馬號發現的另一支日本艦隊就是先前參與“渾”作戰計劃的第一機動艦隊另一部分兵力,他們在接獲“阿”作戰計劃命令後立刻終止“渾”作戰,趕赴北方與小澤會合。第一機動艦隊(以下稱小澤艦隊)其中共有九艘航空母艦,搭載四百餘架飛機,艦隊還有五艘戰艦(包括兩艘世界最大的大和級戰列艦),分爲由小澤親自率領的甲隊、城島高次海軍少將的乙隊,以及在往後雷伊泰灣海戰中因帶領主力艦隊的 慄田健男中將所率領的前衛艦隊。

小澤並未如同斯普魯恩斯所設想採取分兵合擊策略,而是打算利用日本在關島、羅塔島等地設有航空基地的地利之便,將艦隊部署在美國艦載機打擊半徑以外,同時日本艦載機起飛攻擊美艦隊,在穿越美軍艦隊後,飛行至羅塔島與關島等地降落加油掛彈準備下一波攻擊,實施所謂的“穿梭轟炸”。如此就能大大延長日本艦載機的打擊範圍,而美國艦隊則無法攻擊日本艦隊。同時,小澤也寄望角田的岸基飛機助他一臂之力,抵銷美國艦載機的數量優勢,可是馬里亞那羣島的日本守軍指揮齊藤義次隱瞞美國艦載機已重創角田航空隊的事實,而未告知小澤真實情形,使其無法掌握其與美方的實力對比。

隨着小澤艦隊進入菲律賓海,雙方艦隊發覺彼此的存在後,這場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戰役與艦載機空戰,即將拉開序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