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1939年秋冬之交的德國陸軍領導層來說,最重大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如何打贏對法國的戰爭,而是努力制止這場戰爭發生,並將軍事問題上的決策權從希特勒手中收回到軍方。當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在科布倫茨熱火朝天地討論他們的“鐮刀”時,哈爾德和布勞希奇仍在忙於串聯各軍軍長,試圖向元首論證:開戰必敗。當曼施坦因以A集團軍羣的名義連續發出兩份對“黃色計劃”的修正建議時,根本沒有引起任何反響。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唯一的積極消息來自希特勒本人。由於他一直對魯爾工業區的安全抱有一種神經質式的關心,因此對“黃色計劃”中位於中路的A集團軍羣沒有配備快速集羣多少感到擔心。11月12日,他下令將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下轄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和部分武裝黨衛軍)調撥給A集團軍羣,以便在戰役開始後迅速從色當附近突破馬斯河防線。站在整體角度,這意味着希特勒開始注意到中路戰線的價值,從而爲最終推翻“黃色計劃”第一、第二稿埋下了伏筆;但對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來說,將裝甲部隊過於隨意地分散在漫長的戰線上可以說有害無益。因此,從11月30日到1940年1月12日,A集團軍羣司令龍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本人繼續向措森的陸軍總司令部發出4份備忘錄,闡述“鐮刀切割”的價值,但自始至終沒有收穫積極迴應。

曼施坦因與希特勒的不謀而合

從對納粹的反感程度看,哈爾德、布勞希奇與曼施坦因和他的同僚們其實並無本質差別。在“鐮刀切割”計劃的制訂階段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特雷斯科夫少校,後來成爲軍內反納粹抵抗運動的著名領導人。但在1939年冬天,雙方關心的決定性問題截然不同:哈爾德和布勞希奇要的是秩序,要的是軍事問題的決策像上次大戰時一樣完全掌握在陸軍領導層手中,並由資深將領們基於經驗和威望行使集體決定權。任何破壞這種秩序的企圖,不論其是出自希特勒的異想天開還是曼施坦因的苦心孤詣,都應當被制止。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特雷斯科夫展現的是一種更狹隘、但也更純粹的戰略眼光:他們希望將剛剛現出雛形的裝甲兵作戰和德國軍事傳統中對殲滅戰(坎尼模式)的偏好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閃擊戰”(Blitzkrieg)模式,顛覆哈爾德之類的炮兵權威對戰爭計劃制訂的壟斷權。而這種急於建功立業的叛逆心理,與希特勒恰好不謀而合。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閃擊戰”(Blitzkrieg)模式

和曼施坦因一樣,希特勒也是德國傳統軍事路線的顛覆者。自從“布洛姆貝格—弗裏奇事件”以來,他已經習慣於通過毫無預兆的直接介入更改國防軍高層的決定,並通過設立新機構和組建相互競爭的平行班子來破壞陸軍總司令部的抱團企圖。

希特勒早有準備,擦亮“鐮刀”的鋒刃

作爲一位擁有一定戰略眼光和靈感、對新武器和新技術興趣盎然的獨特統帥,希特勒比任何人都期盼洗刷自己身上的“二等兵”標籤;他要向老將軍們證明:經典的套路已經過時,他本人才是新潮流和新勢力的代表。因此,他對陸軍中的離經叛道者,往往也抱同情和理解的態度。1939年12月,希特勒私人智囊班子的二號人物、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瓦利蒙特在到訪科布倫茨時,最早獲悉了與“曼施坦因計劃”有關的內情,並向自己的上司約德爾做了彙報。緊接着,元首軍事副官施蒙特也從龍德施泰特那裏得到了一份“曼施坦因計劃”的副本。換言之,希特勒的親信早已在做推翻“黃色方案”初稿的準備。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A集團軍羣的兵力最終被加強爲3個集團軍、共45個師,其中在阿登突破口集中了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他們將承擔向海峽地區衝刺的任務;另有2個裝甲師配置在桑布爾河方向。右翼的B集團軍羣保留了2個集團軍、共29個師,有2個裝甲師負責在安特衛普以北突破阿爾貝運河防線。C集團軍羣的18個師任務不變。參戰的9個裝甲師總共集結了2439輛坦克,獲得5101架作戰飛機的支援。

而陰錯陽差的梅赫倫事件,最終敲響了“黃色方案”的喪鐘。儘管比利時情報機關通過一系列欺騙措施,成功地使德國人相信:賴因貝格爾攜帶的文件大部分已被燒燬,其中的核心內容並未被破解。但希特勒還是在1月16日做出了無限期推遲整個戰役、並對進攻計劃做全面修改的決定。而恰恰是在1月30日,A集團軍羣參謀部完成了“曼施坦因計劃”最後一稿的修訂,同時提交給了陸軍總司令部和國防軍指揮參謀部。2月2日,希特勒從約德爾那裏第一次全面瞭解到了“鐮刀切割”的所有細節。當月17日,在施蒙特的安排下,曼施坦因前往柏林與元首共進早餐,後者當場表示完全贊成由A集團軍羣在中路承擔主要突破任務,並允諾會將5個裝甲師的兵力投入到阿登高地,在空軍的掩護下直撲海峽地帶。“鐮刀”的鋒刃,至此終於磨亮。

“鐮刀切割”+“黃色方案”=“最優”

然而曼施坦因本人並沒能作爲先知享受到勝利的喜悅。由於一而再、再而三地質疑陸軍總司令部的初始計劃,他在1940年1月27日被調離A集團軍羣參謀長之職,改任第38軍軍長。對“黃色方案”最終稿的修訂,仍由哈爾德負責。不過在2月7日,這位固執頂透的總參謀長參加了在科布倫茨舉行的圖上作戰推演,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阿登路線的可行性。由於預定的政變動議顯然無人響應,哈爾德現在恢復了老練的參謀軍官本色,重新開始有條不紊地調整兵力部署。但因爲可用的坦克數量始終少於理想狀態,哈爾德放棄了南北合圍的設想,改由經阿登西進的克萊斯特裝甲集羣單獨承擔包抄法軍後路的任務。因此最終呈現的仍是坎尼會戰式的單側迂迴包圍。

黃色方案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1940年2月27日,融入了“鐮刀切割”思路的“黃色方案”最終稿,即第四號方案終於橫空出世。5月10日拂曉,到那時爲止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集羣越過盧森堡國界,爭先恐後的穿越阿登森林。兩個星期後,他們將會逼近這場衝刺的最終目的地——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敦刻爾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