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團圓》裏,張愛玲化身九莉。那個九莉,最愛畫的就是小人:纖瘦的小尖臉,鉛筆畫的八字眉,眼睛像地平線上的太陽,射出的光芒是睫毛。

那是她的母親——黃逸梵。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黃逸梵一生的最大成就,也許就是生養了一個曠世奇才的女兒,張愛玲。她並不是個優秀的母親,甚至連個合格的母親也算不上。

作爲女兒,張愛玲最後對她也是愛恨交加,連她最後想見女兒一面都沒能滿足。於是人們得出結論:她拋夫棄子,遊山玩水;最後孤獨終老,客死他鄉。

可是,大多數人可能都忘記了,除了母親的身份,她還是她自己。那是一個飄逸自由的女人,一個不羈灑脫的靈魂。

她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她敢於追求靈魂的自由,她的生命是爲自己而活。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丈夫是儒雅的御史少爺,感情好時,也曾“畫眉深淺入時無”;也曾“一聲書生一聲卿”;然而,丈夫更是頹廢的清朝遺少,他不僅吸鴉片逛戲院泡賭場,還會偷偷在外面養姨太太。

自由清透的靈魂向來不會容忍這些。哪怕丈夫繞室三匝,萬般不捨,她也不爲所動,心意決絕。她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今天,你可能看到她在家裏彈琴歌唱;明天,你可能又會看到她在海船上憑欄遠望。一樣的身姿嫋嫋,一樣的玉臂纖纖。

春時,你可能看到她一襲單衣薄裙,在西湖邊觀水賞梅;秋時,你卻能看到她高跟皮鞋長披肩,在法國山下正舞姿翩躚。

阿爾卑斯山上,她裹着小腳也能從山上滑雪而下,耳旁是呼嘯的清冽寒氣,心底卻盪漾着興奮地驚奇。

是的,哪怕是三寸金蓮,從法國到埃及,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懷揣着一顆自由的心,她照樣遊走在時代的前沿,照樣看遍世界的精彩。

她是蕙質蘭心的畫家,曾和徐悲鴻、蔣碧薇一起沐浴歐風美雨;她是美貌風情的交際花,和胡適們同桌打牌,洋裝紅蔻丹間洋溢着希臘風情的熱辣和誘惑;她還是聰慧優雅的翻譯,交際圈子拓展到南亞的上流社會。

神祕未知的世界,絢爛斑斕的遠方,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她。精彩的一生,她的足跡遍佈歐洲、亞洲、非洲。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第2張

然而,沒有誰的一生是完美的。

每次出行,她便要賣去一箱古董;而每賣掉一箱古董,她對自己都有着深深的哀傷和自責。

作爲新時代的女性,她向來痛恨像她丈夫那樣,靠着祖上的遺產坐吃山空,然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她終歸沒能逃脫她的出身,她終歸還是依靠變賣古董來維持優雅體面的理想生活。她就這樣帶着自相矛盾的羞恥過完一生。

黃逸梵還是一個讓人感到很矛盾很糾結的母親。

這樣的一代名媛,同時也是一個眼界開闊的母親,她給女兒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和丈夫離婚簽訂協議時,她就特別提到女兒的教育問題一定要徵得她的同意。

所以,在她的影響下,張愛玲就讀的學校,無論時瑪利亞女子學校,還是倫敦大學(因戰亂未能去上,後來轉到香港大學),都是費用不菲的私立學校。

在張愛玲遭到父親和後母的毒打逃脫之後,她會撇下男友,花兩年的時間悉心培養女兒。爲她請價格高昂的私教,教她做名媛淑女的一切生活常識。女兒的作品在報上發表,她會拿了報紙看了又看,欣喜無比,也驕傲無比。

然而,在心情不好時,她又會沒來由的咒罵女兒:早知你這麼沒用,當初就不該仔細照看你的傷寒病。你活着就是害人!

女兒在香港大學是最窮的學生之一,爲了省路費,暑假都不敢回家。可是黃逸梵當時從國外回來,卻住在香港最貴的淺水灣酒店,忙着和項八小姐爲男人爭風吃醋,完全不管不顧女兒的窘迫。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曾得到800塊獎學金。這筆錢如此珍貴,被她視爲“生存許可證”,她拿來恭恭敬敬獻給母親。然而她怎麼也沒想到,這樣的一筆錢,竟然輕易就被黃逸梵在麻將桌上輸掉。

女兒的報復也足夠震盪:張愛玲處心積慮地積攢了二兩黃金還給黃逸梵,這一還就當即還掉了所有的母女恩情和深愛。黃逸梵潸然淚下: “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子’曖。”

她們母女倆就這樣一輩子相愛相殺,愛的無限深情,又恨的無限絕情。然而讓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正是黃逸梵如此的不羈放縱愛自由,纔在有意無意間成就了她那天才的女兒,纔會讓張愛玲留給我們那麼多驚豔了時光的蒼涼文字。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第3張

《小團圓》裏,張愛玲讓母親變身爲蕊秋,那是一個美麗高傲,風情四射的女子,一生都在追求她所向往的靈魂愛人。然而終其一生,她也只是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

出現在《小團圓》裏與她發生關係的中外老少男友,不下十餘人。而九莉(張愛玲)與楚娣(張愛玲姑姑)的對蕊秋打胎無數的感慨也讓讀者們觸目驚心。

她的一生,就是如此熱愛自由,又是如此不羈放縱。

在曾經的丈夫眼裏,黃逸梵永遠是他的“心頭好”,是他的“得不到”,也是他的“已失去”。在她第一次出走法國之後,他的枕邊就多了一本書——蕭伯納的《心碎之屋》,那曾經是她的最愛。

然而,誰又能否認,在他得到之時他又何曾珍惜過她,他又何曾爲了心愛的人做出任何改變。他們終究不是一路人。

黃逸梵:敢於割捨不幸的婚姻,追求靈魂的自由 第4張

在一雙兒女的心裏,她永遠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母親。張愛玲說“家裏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爲她很早就不在那裏了。”

那個《小團圓》九莉常畫的小人,永遠是張愛玲潛意識裏的愛。若即若離,似有似無。一會兒飄忽遠在天邊,一會兒真切近在眼前。那是一個永遠活在她心底的美麗剪影,眉目清兮;卻又時刻讓她觸而不得,可望不可及。

1957年,黃逸梵在倫敦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臨終前,她想見女兒最後一面,然而她沒能如願。遠涉重洋,黃逸梵最後把她所有的古董都寄給了女兒。張愛玲在得知母親去世後,曾經大病了一場,直到兩個月後才能夠面對母親留給她的遺物。

張愛玲一生都沒有子女,她怕她的孩子會替母親來報復她。所以她曾對自己說:“反正你自己將來也沒有好下場。”

晚年的張愛玲曾在洛杉磯的公寓裏面壁而坐,她在低語祈禱,請求媽媽的原諒:“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爲我留一條門縫!”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和她的母親一樣,孤獨地在美國離開了這個世界。她面對太平洋趴着,一隻手向前探着:那遙遠的彼岸,母親的門縫正等着她吧?

是的,她在心底,早已原諒了她的母親——原諒她一生都在追求自我的生命,原諒她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