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年,宋仁宗想把張貴妃的伯父升職,一升就是四級。照說,在家天下的封建專制王朝,皇帝想升誰貶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但這事兒還真有點難辦。一、連升四級在宋朝是前無古人的創舉,不符古制;二、張貴妃的伯父本事有限,難以服衆。爲了表示民主精神,仁宗就把這事兒拿到朝廷上去辯論,打算獲得大臣們的支持。

沒有想到的是,以包拯爲首的諫官們紛紛反對這項提案,仁宗有些不高興了。我想提拔自己的國丈,請你們商量,是給你們面子,並不是真是需要你們批准。你們怎能這樣不識好歹呢?仁宗辯解了兩句,可卻招來諫官們更猛烈地回擊。包拯講到激烈處,居然用手在仁宗面前指來指去,嘴上的唾液星子直往他臉上濺。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仁宗那個氣啊,可沒辦法,他只能忍着。自認倒黴。下班後,回到宿舍,張貴妃喜滋滋地過來問伯父升職的事情。仁宗終於逮到了發泄的機會,惱怒地說,“你丫就曉得宣徽使,宣徽使;你不知道有個包拯御史嗎?”

比包拯更牛逼的還得數寇準。有一天,寇準跟宋太宗討論事情。兩人說着說着就話不投機了。太宗很生氣地站起來要走,卻被寇準一把拉住袖子,不準走。太宗無可奈何,只好留下來,等事情處理好之後,才悻悻而去。

貴爲天子的宋仁宗、宋太宗拿包拯和寇準一點脾氣都沒有,就算他們明顯冒犯了自己,也只能啞巴吃黃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爲繼承者們立下三條禁令,第二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上書言事人就是諫臣。這等於是給士大夫們發了一塊免死金牌。更重要的是,終宋朝一代,這條禁令都被執行得非常徹底。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第2張

根據記載,宋朝只殺了一位文臣,就是那位靖康之變之後,被金國扶爲“皇帝”的張邦昌。

不殺諫官及士大夫的優良傳統,爲宋朝的文臣,以及所有知識分子預留了前所未有的寬鬆言論空間,也在事實上,形成了對皇權的一種制約。這種制約當然不能與現代民主社會的分權制度相比,仍然彌足珍貴。像秦始皇那樣坑儒焚書,像明朝皇帝在朝廷上隨便大罵大臣,像清朝文字獄中動輒誅殺成百上千讀書人這類暴虐的事情,在宋朝是無法想象的。所以,宋朝的知識分子能夠獲得起碼的尊嚴。我想,這可能也是許多現代知識分子希望生活在宋朝的原因之一吧。

知識分子能夠獲得起碼的尊嚴,那麼普通老百姓呢?他們的言論和生存空間如何?

事實上,就以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在宋朝的小日子,過得也頗爲從容。還是說個小故事吧。

大約是宋仁宗時期的一個冬天,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官員宋祁來到京城郊外散步,碰見一位老農。宋祁主動套起近乎,“阿伯啊,您辛辛苦苦忙了大半個念頭,我想您今年一定大豐收了吧?少則百囷,多則萬箱。您覺得這是上天的功勞呢,還是當今皇帝的恩賜呢?”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第3張

沒想到老農根本就不領情。他哈哈一笑,毫不客氣地炮轟了宋祁一頓,“你這話說得太差勁了。你根本就不懂種莊稼。莊稼獲得豐收,是靠大自然的雨水陽光,是靠莊稼漢的辛勤勞作,跟上天有啥關係?我按時播種按時收穫,按照法律繳納稅賦,今天享受豐收的樂趣,也是完全應當的,怎麼能說是皇帝的恩賜呢?我種了大半輩子莊稼,還從未見過不勞動,一心指望上天皇帝恩賜的人。”

老農說了這番話,揚長而去。留下宋祁呆在當地,半天沒回過神來。

宋祁的官職是工部尚書,相當於掌管全國工交的正部級大員。老農在他面前不卑不亢,批了他一頓之後瀟灑地離去,這哪裏是農民應答官員,簡直是老人教訓後生。好玩兒的是,後者也拿他毫無辦法。那時候好像也還沒有“毀謗官員罪”,也沒有跨省追捕,所以他全身而退,順便在史書上留下驚豔的一筆。

見微知著。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宋朝的普通老百姓是活得比較自信的,享受着比較充分的言論自由。不唯天,也不唯上。他們觀念之超前,可能令現在的許多人都自愧不如。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第4張

更有甚者,平民百姓居然敢公開譴責皇帝。

南宋初,官員莊綽到江西任職,路過贛州時,派吏卒購買日常用品,但當地人說他們所帶的錢爲宋徽宗時鑄造,“是上皇無道錢,此中不使。”什麼意思呢?他們認爲宋徽宗是無道之君,所以,拒絕接受他的貨幣。今有憤青抵制日貨,古有民衆抵制昏君。當然,其高下有云泥之別。

不殺諫官及士大夫,這是一個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禁令——衆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軍人出身,靠一幫武將打下江山。但他卻優待文臣,把文臣的地位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甚至爲了鼓勵文臣在朝廷上議政,不惜爲繼承者們套上一個緊箍咒。

趙匡胤爲什麼會立下這樣一條禁令呢?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深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得有一個穩定的士大夫階層。鑑於宋朝開國功臣裏,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就連宰相趙普也只弄得懂半部論語。因此他數番勸告趙普老先生要多看書,做一個學習型幹部。趙匡胤完善了科舉制度,甚至撥專款支助貧困學生讀書。算是最早的希望工程吧。

士大夫在宋朝地位有多高?相當於自帶免死金牌 第5張

自先秦以降,權力逐漸集中到君主帝王手中,使得他們成爲超越法律限制的人。我們知道,權力是一柄雙刃劍,區別就在於怎麼去使用。如果君主帝王英明仁愛,整個國家就會跟着享福;如果他們昏庸殘暴,整個社會就會一起遭殃。怎樣在制度上對君主帝王進行制約,以免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呢?各個朝代有其不同的做法,趙匡胤的做法是,讓文臣參與議政,指點帝王的得失。但是,如果該帝王胸懷不夠寬大,聽不得批評,一怒之下要了文臣的小命,之後就沒有人敢再批評帝王了。於是趙匡胤做出規定,不殺諫官及士大夫。文學家蘇軾曾經被捲入轟動一時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得到的懲罰也僅僅是貶官流放。他真應該慶幸,是生活在宋朝而不是生活在清朝。

這種似乎是統治階級自廢武功的做法,從300年宋史來看,可謂英明之極。

首先,宋朝一共有18個皇帝,他們性格各異,但在這種制度的約束之下,始終沒有出現一個像秦始皇、隋煬帝、北齊文宣帝高洋那樣暴虐的帝王。被稱爲昏君的宋徽宗,其實並未作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情。充其量也只是玩弄花草,不理政事,偶爾出宮去會會李師師而已。其次,不殺諫臣爲士大夫們提供了一塊免死金牌,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相對就高,也較爲穩定,涌現了一大批政治文化精英,使得宋朝的天空羣星燦爛。再者,或許正因爲士大夫階層的地位相對較爲穩定,普通民衆的生活空間較爲寬鬆,國家政治結構就少了幾分傾覆的危險。宋朝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被小說《水滸傳》渲染得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起義,其實規模小得可憐,僅僅波及周圍幾個縣,而且很快就被撲滅了。最後,宋朝知識分子和普通民衆的愛國激情超過歷史上任何一代。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宋朝在遭遇遼國、金國、元朝幾大遊牧民族國家的輪番攻擊之下,還能生存300年,幾乎就是一個奇蹟。沒有上至朝廷,下至民間的共同努力,這種奇蹟是不可能出現的。

這些,可能是趙匡胤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