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行氏的興衰史:既有大忠,也有大惡

中行氏的興衰史:既有大忠,也有大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國荀氏本來爲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濟源市西北),爲伯爵,建立原國,文王第十六子被稱爲原伯,後人爲原氏。晉國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說他是原伯之後,與周同宗。

原黯輔佐晉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晉武公在位時,滅郇國(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晉武公死後,其子晉獻公繼續重用荀息。荀息獻計假道伐虢,幫助晉獻公滅掉了虢國((今山西平陸)和虞國(山西省平陸、夏縣一帶)。獻公臨終之時託孤於荀息,任命荀息爲執政大夫。荀息在獻公去世後,遵獻公遺願,立奚齊爲君。但晉大臣裏克、邳鄭先後殺死奚齊和卓子,荀息覺得對不起晉獻公,於是自殺。

中行氏的興衰史:既有大忠,也有大惡

荀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騅、荀首。荀逝敖由於其父忠於驪姬姐妹之子奚齊和卓子並自殺,所以在晉惠公和晉懷公時不受重用,但封地還在。到晉文公時,清算了部分惠公遺臣,同時也起用了惠公時的一些受冷落者,荀氏即受起用。荀氏起用歸功於狐偃,狐偃向晉文公進言"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聽從其舅狐偃的建議,起用荀息之孫荀林父,擔任晉文公的御戎。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再次擴軍,三軍之外作三行,名義上是爲了爲抵禦山戎,此舉開創了春秋時期的步兵。荀林父任爲中行將,可見晉文公對荀林父很是看重,荀林父之後也因此稱爲中行氏。前622年,升爲下軍佐,始入六正。公元前620年,趙盾取代狐射姑爲中軍將,荀林父升任上軍佐。公元前615年,荀林父升爲中軍佐,距中軍將僅一叔之遙。這兩次升遷可以看出荀林父與權臣趙盾關係不錯。公元前601年,趙盾去世,荀林父並沒有按常規升任中軍將,晉成公而是破格提拔上軍將郤缺爲中軍將,荀林父佐之。公元前597年,郤缺去世,楚國乘機北伐,荀林父被任命爲中軍將,倉促率軍南下,與楚作戰。由於衆將不聽命令,各自爲所欲爲,晉軍戰敗,是爲邲之戰。回國之後,荀林父自慚戰敗,請死,景公聽從隨會之言,免荀林父之罪,繼續擔任中軍將。

中行氏的興衰史:既有大忠,也有大惡 第2張

公元前594年,荀林父主動辭職,隨會接任中軍將,荀林父之子荀庚進入卿列,爲下軍將。前593年升爲上軍佐,前592年,荀庚升爲上軍將。前588年,未參加晉齊鞍之戰,但衆將將功勞歸於郤克和荀庚,同年代表晉國與魯國結盟。前585年,晉楚在桑隧對峙,荀庚爲主戰派,與執政欒書意見不和。前578年,荀庚爲中軍佐,參加晉秦麻隧之戰,晉軍勝。同年,趙武行冠禮,荀庚說自己年紀已大。

前575年,荀庚去世,其子荀偃繼其卿位,爲上軍佐。前574年,與欒書合謀滅三郤,厲公同時抓捕欒書和荀偃,但並未殺二人,荀偃還取代郤錡升爲中軍佐。同年與欒書合謀抓捕晉厲公,並於次年派本家程滑殺之。前573年,欒書再立晉悼公,十四歲的晉悼公一上臺,就越級提拔上軍將韓厥爲中軍將,取代欒書,自此史上再無欒書的記載,不知其死活。而原來的中軍佐荀偃也被降級爲上軍將,士匄取代他爲中軍佐。這也算是晉厲公對兩位弒君者的懲罰吧。公元前566年,韓厥去世,晉悼公又沒有提拔中軍佐士匄爲中軍將,而是越級提拔了荀罃爲中軍將。荀罃爲荀庚叔叔,但不是荀氏嫡子。公元前560年,荀罃去世,晉悼公本來想任命中軍佐士匄爲中軍將,但士匄讓賢,認爲荀偃合有才能爲中軍將,荀偃終於轉正,可見荀偃還是有才能的。而荀偃經過晉悼公的十三年考驗,終於過了關,讓他當了正卿。晉悼公盡釋前嫌,任用荀偃爲中軍將,一方面讓荀偃死心塌地的爲晉國服務,另一方面也讓荀偃愧疚萬分,弒厲公之事對他來說經常做惡夢,繞不過去。公元前559年,荀偃帶領晉軍征討秦國,但下軍將欒黶不聽將令,私自帶軍回國。荀偃怕秦軍各個擊破,沒辦法,跟上這位下軍將也回了國,讓天下人笑話,史稱遷延之役。回國後,晉悼公也沒有處理欒黶,也沒有責怪荀偃。可能兩個人私底下進行了溝通,在之後,兩人精誠配合,奮勇殺敵。公元前558年,年僅30歲的一代英主晉悼公去世,託孤於荀偃,晉平公即位。公元前557年,荀偃與欒黶配合,大敗楚軍於湛阪(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直打到方城,勝利回師,可見晉悼公對二人上次之事處理的非常好。公元前555年,晉國大舉攻齊,晉軍在荀偃的帶領下攻堅克難,一直打到齊都臨淄,盡顯晉軍的強大團結和荀偃的軍事才能。晉軍包圍起臨淄之後,要直取齊都,但這時,荀偃的生命也快走到了盡頭。他頭生惡瘡,每天做惡夢,夢見晉厲公向他索命。在這樣的情況下,晉平公決定退兵,齊國逃過一劫。公元前554年,荀偃結束了他的一生。死不瞑目的他在聽到士匄對他說要幫他完成伐齊大業時才閉上了眼睛。

中行氏的興衰史:既有大忠,也有大惡 第3張

荀偃之子荀吳在荀偃死後得爲中軍佐,是僅次於士匄的第二號人物。荀吳和士匄一起,於公元前550年,滅了欒氏。欒氏在欒黶之時與其岳父士匄和小舅子士鞅結下了死結。與荀偃關係也不太好。公元前559年,晉秦開戰,史稱棫林(今陝西咸陽北)之戰,晉國由於內部不和而撤軍。欒黶之弟欒鍼和士匄之子範鞅不願無功而返,私自出兵攻秦,結果大敗,欒鍼戰死,範鞅一個人回到了晉國。欒黶認爲一定是範鞅出賣了其弟,責備爲何範鞅回來了,而吾弟沒有回來。於是逼得範鞅流亡秦國。公元前556年,欒黶去世。到欒盈之時,公元前554年,荀偃去世,範鞅之父範匄任中軍將,範鞅歸晉,欒盈養士甚衆,準備復仇。前552年,欒盈之母欒祁(範宣子之女,範鞅之姐,欒盈爲範宣子外孫、範鞅之甥)與家臣老州賓私通,爲欒盈發現,怕被欒盈誅殺,誣告欒盈作亂,由範鞅作證。範宣子與荀吳找藉口讓欒盈築城,實是想借機誅殺欒盈,欒盈被迫奔楚,不久,又奔齊。公元前550年,晉國嫁女去吳國,齊莊公借送滕妾(陪嫁女)的機會,把欒盈及其隨從送進晉的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曲沃原爲欒氏的封邑。他率部襲擊絳(今山西曲沃西南),被士匄和荀吳打敗,逃回曲沃,城破後被殺,欒氏被滅族,只有其弟欒魴逃到宋國。欒氏家族自此退出晉國歷史舞臺。荀吳也是一員猛將,爲晉國屢立奇功。晉國在與齊楚大戰之時,北方對戎狄是採取和平政策的,晉悼公採用魏絳之言,九合戎狄。在打敗齊楚之後,晉對戎狄採取了攻勢,而爲晉國掃平戎狄的大功臣就是荀吳。前541年,魏舒隨荀吳攻狄,大戰於大原(今太原西南)。晉軍車戰極不適用於山地作戰,魏舒建議"毀車爲行",也就是改車兵爲步兵作戰。荀吳聽從其建議,並斬殺反對的甲士,使甲士們畏服,改編得以順利進行。之後,大敗狄軍,晉國勢力達到現在的晉中和晉北。但是由於晉君的衰弱,新得之地成了卿大夫的私人領地,誰得地誰佔之的原則讓晉國卿大夫積極性大增,其中有範氏、中行氏、趙氏。在消滅了晉中北之戎狄後,他們的兵鋒又指向了東陽(太行山東)"地區,即太行山以東的赤狄鮮虞,也就是後來的中山國。公元前530年,荀吳伐鼓,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同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公元前529年冬,荀吳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六年後,公元前521年,鼓被滅。前520年,鼓叛晉屬鮮虞,晉復使荀吳滅之。荀吳不僅在北方擊滅戎狄,也在南方擊滅夾於中原大國之間、晉國南端的姜氏之戎。《春秋》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陸渾戎即姜戎。公元前519年,荀吳去世。其子荀寅繼爲大宗,是爲中行文子。

荀寅無其祖上之才德,終於導致荀氏在六卿鬥爭中失敗,荀氏(中行氏)也被趕出了晉國的歷史舞臺。關於荀寅的第一個記載是鑄刑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晉有趙鞅、荀寅率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爲刑書焉。"鼓爲重量單位,荀寅向人民徵收一鼓之鐵,以鑄刑鼎,這是公元前513年的事。同一年,荀、範、知、韓、趙、魏滅羊舌氏和祁氏,瓜分了二家領地。之後,他又向鄭國執政遊吉索取賄賂,遊吉沒有給他,可見荀吳愛財、貪小利,真是貪小利者不可以擔大任。公元前506年,晉伐楚,士鞅爲大將,荀寅副之,但無功而返,晉國再衰。公元前497年,衛國進貢給趙氏五百戶人家,趙鞅因爲邯鄲趙午沒有把這五百戶人給他,殺了趙午。但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怒而與範氏家主範吉射兵圍晉陽,之後二人又聯手進攻晉定公,終引來其餘四卿對他們的聯合進攻。四卿伐範、中行二氏,大戰於鐵(河南濮陽)。後二年,四卿又攻二氏於邢(河北邢臺)、任(邢臺東北的任縣)、欒(河北趙縣)、逆疇(保定西南)、陰人(山西靈石)、盂(山西陽曲)。前491年,晉大夫荀寅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爲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及柏人城破,荀、範二氏逃奔齊國而去。其後二氏領地遭四卿瓜分,二人結局史書無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