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周代諸侯國:魯國的發展與滅亡

周代諸侯國:魯國的發展與滅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國,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爲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爲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爲赴任,建立魯國,國都爲曲阜。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爲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爲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爲楚考烈王所滅。

周代諸侯國:魯國的發展與滅亡

在周代的衆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爲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西伯昌之子,以發、旦最賢。發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武王伐紂之後,天下仍未歸心,武王卻得了重病。羣臣恐懼,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廟爲武王占卜運勢。周公旦說,且慢,不能以此困擾先王。於是他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嫡長子孫發,勤於政務勞於國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爲上天的旨意而不能爲王發消災解難,那麼請以我來替他受罪吧。禱告之後,纔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發病情好轉。鬼神之事,暫且不談,而周公之用心,可謂良苦。

武王發崩,太子誦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擔心武王崩而天下諸侯叛亂,於是攝行君權。

武王的弟弟們見此,都說周公旦肯定要對太子誦不利,想自己當天子。周公旦於是立太子誦,是爲周成王,而他則輔佐成王,讓自己的嫡長子伯禽到魯國擔任國君,以爲屏障,防禦東方徐戎、淮夷等蠻夷。

武王發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紂王的後代武庚一起發難,想除掉周公旦。與此同時,東方的淮夷、徐戎叛亂。齊太公、魯公伯禽發兵鎮壓。而周公旦挾天子之師,也平定了管蔡之亂。

周公旦攝行君權多年,營造雒邑,於是遷都雒邑,是爲成周。

周公旦爲周王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位高權重也難免惹人非議。傳說成王年長,周公歸政之後,周公 因爲擔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過成王知道周公旦勞心勞力也是爲了周王朝,就迎他回來。

周公作爲周王室的開國功臣,又是王室宗親,從輔佐周武王開始就盡心盡力爲周王朝打點一切。行政期間,也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誡前往封國就封的伯禽就這樣說過:"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這天下也不算卑賤了。然而我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餐飯三次吐出食物,起來接待士人,仍舊會擔心失去天下賢人。你到魯國後,千萬不要以有國土而對人驕傲啊"。後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成語。後來周公重病,就留言說,"我死之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絲毫不敢離開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後,成王則把周公葬在畢,畢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來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爲自己的臣子,只能讓周公去追隨文王。周公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實寫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還沒到莊稼收割,暴風挾雷,把禾粟掃蕩乾淨。據說這種天象在武王發崩的時候也出現過。 於是查閱記錄,發現了前文所說的周公祈禱讓自己代武王受難的記載。成王很感動,於是下令,讓周公旦的魯國擁有郊祭文王的資格,可以奏天子禮樂。

周代諸侯國:魯國的發展與滅亡 第2張

周武王滅殷之後,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國號爲魯。周公因爲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於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爲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爲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依照周國的制度、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爲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爲齊國採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制度,並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於是很快地穩定下來了。周公因此認爲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爲的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聯合武庚作亂時,東方的淮夷、徐戎等也興兵作亂,前來攻打魯國。伯禽率領魯國的軍隊前往抵抗,奮戰兩年最終在周、齊的幫助下平定了魯國。

伯禽在位四十餘年,堅持使用周禮治理魯國,又加上成王賦予了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魯國因此在立國之初就奠定了豐厚的周文化基礎。而在後來"禮壞樂崩"的時代,魯國則成爲了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爲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啓爾宇,爲周室輔"。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

伐滅管蔡之亂,平定徐戎之叛,魯國得到"殷民六族"。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時也善於發展經濟(商人的稱呼,就是來自於殷商之民);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這是魯國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

魯國曆經魯公伯禽、考公酋(世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世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彼時曹、滕、薛、紀、杞、彀、鄧、邾、牟、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爲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尤其是以季氏的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爲激烈。

成季死後,莊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兒子公孫歸父相繼掌權,是爲東門氏執政時期,而孟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的人心。公子遂殺嫡立庶,以公子俀爲國君,是爲魯宣公。

宣公發現三桓日益強盛,同時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說法甚囂塵上,於是他"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是不是起兵滅了三桓,但是國人明顯傾心於三桓,使用國內兵馬或許不妥。於是,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消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啓了季氏祖孫幾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魯侯,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周代諸侯國:魯國的發展與滅亡 第3張

季武子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權力:

襄公十一年, 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爲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公室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勸說下,魯昭公發

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孫氏認爲脣亡齒寒,三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發兵救援。結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爲,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陽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孫成子相繼去世,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逐仲樑懷,隨後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雖然陽虎被三桓趕出了魯國,但是三桓的影響日漸削弱、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成了趨勢。

這個時候,在位的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這個時候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爲季氏的專權,導致其他兩家的不滿。定公十年,齊魯會盟,作爲司儀的孔子不僅言談之間退發難的萊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齊國歸還汶陽之田。於是,定公以此爲契機,重用孔子, 而孔子爲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季桓子出於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己的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觀齊女樂,敗壞禮數,更寒了孔子的心。結果,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

哀公即位後,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於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爲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爲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爲了費國。

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爲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