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關於樊須的評價如何?樊須是怎樣的一個人

關於樊須的評價如何?樊須是怎樣的一個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在孔老師的身後繞了一個很大的彎子,可是他並不知道這些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在反對完樊遲學稼以後,又繼續做起了誨人不倦的工作。很可能樊遲的同學把孔老師那天的話及時傳給了他,樊遲終於弄明白了老師對自己的期待,所以從那以後,樊遲所問的所有問題都緊緊圍繞着修德這個大綱,而且很下苦功夫,光是“問仁”就問了三回。

第一回樊遲問仁先從“問知”開始,這裏的知同智。孔老師回答他:“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②意思是,專心致力於引導百姓走向仁義道德,對鬼神敬而遠之可以說是智慧了。“敬而遠之”意指尊敬而不迷信。這句話從“務民”說起,也就是說夫子對樊遲的教誨始終緊扣着他的弱點,提醒他考慮問題要從大處着眼。樊遲會意,所以他緊接着又問,那什麼是“仁”呢?孔老師回答的很簡要,他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就是說有仁德的人,應該難事衝在人前,獲利退居人後。這“先難後獲”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可包孕的境界卻很不簡單。也許這句話就是宋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母板吧。

關於樊須的評價如何?樊須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二回樊遲問仁得到了夫子一個更簡單的回答,可是這個回答非常有名。他問老師:什麼是仁呀?老師只說了兩個字:“愛人。”③後世對夫子學說的最簡要的概述就是樊遲得到的這兩個字,所謂“仁者愛人”。樊遲繼續發問,那什麼是智呢?孔老師又只答了兩個字:“知人。”這次樊遲沒有聽明白(“樊遲未達”)。夫子看他一臉茫然,就補充說,推薦選拔正直的人,並把他們的位置安排在邪惡的人之上,那就可以使邪惡之人轉化成正直之人了(“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可是樊遲還是轉不過這個彎。下了課,他急忙找到同學子夏對他說:“鄉(通“向”,意爲剛纔)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這子夏,名卜商,是個極聰明的學生,孔夫子去世後,他在西河一帶講學,很有盛名。聽了樊遲的話,他大聲讚歎老師的話意蘊豐厚(“富哉言乎”),然後舉了兩個例子分析給樊遲聽:“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意思是舜和湯擁有天下,懂得在衆人中選拔人才,分別推舉賢人皋陶和伊尹擔當重任,那些不仁之人也就自然被疏遠了。這些都是知人的結果,也都是智慧的做法。這就繞回來回答了樊遲的“何以爲智”的問題。經過子夏的一番解釋,樊遲應該明白老師的意思了。的確,“智者知人”,知人善任,齊家治國平天下,哪一樣少得了它呢?即便從個人的修身養性着眼,知人也是必修課。反過來講,哪有知人的人不是智慧之人呢?需要區別的是,智慧與聰明並不是一回事。聰明更強調天生的資質,所謂耳聰目明,說的都是感官的特性。智慧強調的則是後天的修煉,它是一種在學習、在思考、在感悟、在經驗的累積中獲得的辨析判斷和處理事物的能力。智慧飽含着仁德之心,看起來樸實無華,甚至是大智若愚。聰明是天賜的禮物,如果持有者不懂得正確地養護它,就會陷入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怪圈,那些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人,多半都是聰明過人的人。

關於樊須的評價如何?樊須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2張

第三回樊遲問仁在《子路》篇裏。這次的答案與前兩回又有不同。第一回的“先難後獲”講的是一種姿態,第二回的“愛人”講的是一種胸懷,層層遞進,到了第三回就落在了實處。這一次,孔老師開始告訴樊遲具體的爲仁方法:“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居處”,一人獨居,“恭”,不惰,不放肆;“執事”,行事,“敬”,不懈怠,不怠慢;“與人忠”,待人忠誠。並且夫子還特別強調,“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就是說這些爲仁的方法,即便在偏遠的夷狄之邦,也不可棄之不行。的確,孔老師開出的這個爲仁的方子,不僅可以跨越地域,在夷狄之邦生效,而且也可以穿越幾千年的時光,在今天依然發揮效用。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慎獨、敬事、忠誠,那他不是仁人又是什麼人呢?所以,孔老師的這個答案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