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民國著名記者:曹聚仁的生平

民國著名記者:曹聚仁的生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聚仁(1900-1972),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浙江浦江墩頭鎮蔣畈村(今屬蘭溪梅江鎮蔣畈村)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1922年到上海,任教於愛國女中、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曾主編《濤聲》、《芒種》等雜誌。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戰地記者,曾報道淞滬戰役、臺兒莊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50年代後期,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等報紙。後多次回內地,促進祖國統一事業。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萬里行記》、《現代中國通鑑》等。

民國著名記者:曹聚仁的生平

曹聚仁(1900-1972年),字挺岫,浙江省浦江縣南鄉蔣畈村(今屬浙江蘭溪市)人。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編《浙江新潮》。

1922年來到上海,創辦滄笙公學,並在愛國女中任教,於《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長期撰稿。1923年5月,與柳亞子等人成立"新南社",併成爲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學術圈聲名鵲起。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曹聚仁和朋友們創辦《濤聲》、《芒種》等刊物,爲《社會日報》寫社論,爲《申報》副刊《自由談》撰稿,再次成爲上海望平街的活躍人物,與魯迅等交往甚密。1934年與陳望道等合編《太白》期刊,任《太白》月刊編委。1935年,主編《芒種》,反對以林語堂爲代表的論語派,

魯迅主動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與鄒韜奮、沈鈞儒等成爲抗日救國會11名委員之一。

民國著名記者:曹聚仁的生平 第2張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曹聚仁"脫下長袍,穿起短裝,奔赴戰場",開始"書生有筆日如刀"的戰地記者生活。由於他對淞滬戰場出色的現場報道,不久被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聘爲戰地特派記者。曾首報臺兒莊大捷和首次向海外報道"皖南事變"真相,1941年,在江西贛南的蔣經國邀其創辦《正氣日報》,任總編輯,使該報成爲當時東南三大報之一。抗戰期間,他巡遊東線戰場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寫下了大量的新聞報道、物通訊和戰地雜感,廣爲《東南日報》、《前線日報》、《大剛報》、《立報》(香港)、《星島日報》(香港)等報刊登載,部分內容甚至編入戰時教科書。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論功頒獎,曹聚仁獲得"雲麾勝利勳章"。他重新回到上海,過起編報、教書的生活。他起初負責《前線日報》編務,後因國共關係愈加複雜,導致言論、報道無所適從。便把新聞工作重心轉移到香港《星島日報》。作爲《星島日報》的外勤記者,這份境外報紙爲其採寫和發表通訊提供極大便利。從此,他迎來了新聞生涯中"偉大長篇通的黃金時代"。

早在1943年春,曹聚仁即與商務印刷館的王雲五先生會晤,透露自己準備編寫戰史的計劃。1946年夏天,曹聚仁蝸居上海家中,埋頭撰寫《中國抗戰畫史》,舒選配圖片,半年時間完成編撰工作。1947年5月,《中國抗戰畫史》由聯合畫報社正式印行。

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星島日報》編輯,並主辦《學生日報》、《熱風》,還爲新加坡《南洋商報》寫特約文章,1959年後同林靄民合辦《循環日報》、《循環午報》、《循環晚報》。在此期間,曾擔任國共特使頻繁往來於海峽兩岸。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門逝世,周恩來總理蓋棺定論稱讚他爲"愛國人士",並指示"葉落歸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於雨花臺側望江磯。後移葬於上海福壽園陵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