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夷簡退休,他的空位子自然需要有人來接,於是新一輪的人事任免開始進行:任命晏殊爲平章事兼樞密使,夏竦爲戶部尚書、充樞密使權御史中丞賈昌朝爲參知政事,右正言、知制誥富弼爲樞密副使。對於這個任命,富弼堅決推辭不受,最後改授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一個月後,任命韓琦和范仲淹同爲樞密副使,他們接連推辭五次,也沒能拒絕。五個月之後,在宰相反覆強調“此次是朝廷特用,和你出使遼國沒有關係”的情況下,富弼才勉強接受了樞密副使的任命。兩個戰友都當上了樞密副使後,新任樞密使夏竦,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羣毆。如果這些攻擊是箭鏃的話,夏竦現在已經變成了一隻氣息奄奄的刺蝟。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當初一宣佈夏竦的任命,御史臺和諫官們就吃了興奮劑,接二連三上章彈劾。這些彈劾之詞不知道是不是提前經過了商量,花樣繁多,直擊要害,面面俱到地總結了夏竦的所有弱點。“夏竦在陝西唯唯諾諾,置侍婢中軍帳下,幾乎引起兵變。”“就連元昊都看不起他,懸賞他的腦袋只要三千錢。”“夏竦陰險狡詐,就連足智多謀的呂夷簡,也對他的卑劣人品忌憚三分,不把他當作一路人。老呂之所以在退位後舉薦夏竦,就是爲了消除他們之間的齟齬,“夏竦私下結交內侍!”“夏竦老是躲起來裝病,但是一聽到下詔啓用他,立刻騎着馬一顛一顛就跑來了。”

御史中丞王拱辰(此公也是狀元出身)反覆給仁宗解釋:如果我們帝國是一株參天大樹,那麼夏竦就是樹上的害蟲,我們這些諫官就是啄木鳥,一定要揭露他的本來面目。仁宗覺得這些人多慮了,就站起來要走,王拱辰撲上去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堅持把話說完。就這樣,在邊境巡遊一圈的夏竦,接連中了好幾十支暗箭,非但沒有得到任何軍功,反而被人罵得兩耳通紅,灰頭土臉地去自己節度使的本鎮上班去了。夏竦的位子由杜衍來補上。一時之間,似乎是退休的呂夷簡帶走了朝廷的衰老懈怠之氣,而夏竦也把奸邪思想打包帶出了京城,朝堂處處洋溢着朝氣蓬勃、正義凜然的氣氛。一切跡象都顯示着,目前這樣一個班子,是穩定的,團結的,在消除了邊境禍患之後,帝國將迎來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第2張

其實,夏竦的離開,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表示帝國的諫官和御史們已經強大到了一個比較嚇人的程度,仁宗這次被迫“納諫”告訴他們:“只要你們團結起來,就沒什麼辦不到的!”這就爲結黨埋下了伏筆。可是,沒人顧得上什麼隱藏的禍患。此時,有人對政局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急得抓耳撓腮,就忍不住跳出來,寫了一篇古文《慶曆盛德詩》。單看題目,這無疑又是一篇投機拍馬之作。我們反覆說,拍馬屁沒什麼錯,甚至可以說,拍馬屁是官場上的潛規則,所不同的是個人的具體實施手段。同時,它也是領導很重要的一項娛樂活動。

但是!要拍好一個專業的、綠色無公害的、可降解的馬屁,難度很高!《慶曆盛德詩》的作者顯然缺乏這樣的訓練,他出手太重了,而且犯了忌諱——使用對比手法。你用對比也可以,但爲什麼非要拿現在的活人對比呢?野地裏那麼多死人,你詆譭誰不好?這個作者叫石介,號稱“徂徠先生”,大家對他的評價是“樂善疾惡,喜聲名,遇事奮然敢爲”。他確實很“敢爲”,在這首四言詩裏,把他看上眼的人挨個誇獎了一番,原文很長,看起來也比較費勁,就不全文轉述了。詩中說,宰相晏殊和章得象“重慎微密”,參知政事賈昌朝“昌朝儒者,學問該洽”,歷數了范仲淹、韓琦、富弼的功勞,最後,表揚了歐陽修、餘靖、王素、蔡襄這幾名諫官。補充一點,王素是王旦最小的兒子。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第3張

如果表揚到這裏停止,也就罷了,但是石介往前走了一步——真理和謬誤,天才和瘋子,往往就取決於這一步。他針對剛剛離職的夏竦說:“衆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而且將這次人事變動比喻爲“昆蟲躑躅,怪妖藏滅”。甚至還有“惟練若訥,一妖一孽”的說法,不過筆者在《石介傳》中並未找到此句。遠在外地的夏竦很納悶,也很鬱悶,自己究竟何德何能,無故招來如此衆多的敵人?即便他離開京城,那些攻擊的人還不罷手。

夏竦爲何被罷免?諫官和御史太強大了 第4張

一個多月後,他就被安排到亳州任通判,在那裏,他耗費心力寫了一篇萬言書給仁宗,爲自己辯白。仁宗已經被輿論左右了,指定學士孫忭批覆,孫忭給夏竦回覆說:“圖功效莫若罄忠勤,弭鎊言莫若修實行。”語氣裏包含着諷刺,意思就是希望夏竦好好改造思想,實踐高尚的人生理念,用實際行動來立功,消除負面影響。夏竦很生氣,但當他聽到從京城傳來的《慶曆盛德詩》後,這點氣就算不得什麼了。可是現在正是失勢之時,他能怎麼樣呢?被淒涼、無奈情緒淹沒的夏竦,開始有點迷茫了,他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首次有了強烈的不真實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