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說合縱攻秦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餘暉?

爲什麼說合縱攻秦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餘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代,在華山東邊的國家有韓、趙、魏、燕、齊、楚,即是所謂的山東六國,而唯獨在華山西邊的諸侯國就是秦國。華山成爲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屏障,秦國在華山上修築城牆,借黃河爲護城河,上有高聳的城牆,下有無限深淵,這樣的防禦工事,當然不是那麼容易攻破的。但華山並非是唯一的屏障,繞過華山周邊的山路和盆地,六國通過崤關和函谷關就能進入秦國,而六國合縱即往往以函谷關作爲主攻關隘。

事實上說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形成對東方六國壓倒性的優勢,秦國的大軍一度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幾近攻滅趙國,趙國危在旦夕之際求救於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大軍救援趙國,終於解得燃眉之急。趙國在三晉和中原地區的威懾力徹底瓦解,各諸侯國之間依然沒有形成團結的力量,反而依然是在互相攻打。這些諸侯國們的後知後覺最終將徹底摧毀自己,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秦國的野心。

爲什麼說合縱攻秦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餘暉?

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魏國因救援趙國而致聲名顯赫,魏國生出嬌縱之心,沒有凝聚中原力量對秦國作戰,反而是發動對中原地區小諸侯國的攻伐,衛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被魏國攻破,魏國人只給衛國留下了小小的濮陽城,衛國君主自貶爲君,此後的衛國名存實亡。而那個遭受過長平之戰的趙國,希望從別國身上找回尊嚴,在與燕國的戰爭中,廉頗率領趙軍圍困燕國都城,燕國割地求和而後趙國才率軍撤退。而在東方的戰場上,齊國已經衰敗了,魯國被楚國所攻佔,周人最後的禮儀之邦國也便消失。

在長平之戰後的六國合縱,已經無法阻礙秦國的腳步。面對中原列國的紛爭,秦國既冷眼旁觀,又伺機而動。韓國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是秦國的附庸,趙國經長平之戰已屬半殘,三晉中唯獨魏國還能與之抗衡,秦國此後的攻擊對象則對準魏國,頻繁開展對魏作戰。公元前247年,秦國派遣大將蒙驁攻打魏國,魏國信陵君發起五國合縱,攻破蒙驁大軍,直逼至函谷關前。此戰而後,秦國遂諸侯國們若合縱,秦國當難以對敵;若分裂,秦國則能破之。秦國便派人到魏國行反間計,攛掇魏安釐王撤銷信陵君軍權,五國合縱之軍自此瓦解。中原列國喪失了最後一次削弱秦國的機會。

爲什麼說合縱攻秦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餘暉? 第2張

秦王嬴政即位後,大力加強對中原的攻伐戰爭,滅周王室,設置三川郡,兵鋒直逼中原腹地。山東諸國此時才意識到秦國之威脅,便推選楚考烈王爲合縱長,以春申君爲聯軍首領,準備展開對秦的作戰。這場合縱之戰,其實是東方六國在受盡秦國戰爭侵擾而後的自發意識,可是時間上稍晚了而已,最有號召力的戰國四君子,要不然就是早已故去,要不然就是國家衰敗,大多諸侯國都遭受過秦國的鐵軍的摧殘,死傷大多以數十萬甚至百萬計。

爲什麼說合縱攻秦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餘暉? 第3張

東方六國的有生力量可說已是被完全摧毀。尤其是作爲縱長的楚考烈王,可說是自顧不暇,楚國的大半國土都早已爲秦國所有,楚考烈王哪裏有什麼大氣魄與秦軍開戰。因此戰國時期的最後一次合縱,作爲聯軍首領的春申君也根本無法掌控這羣烏合之衆,五國大軍抵達函谷關前,秦人鐵軍盡出,這聯軍之衆就灰溜溜的不戰自退了。

事實上說,當時的楚國自失去鄢郢後,曾經與秦國之間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時期。這當然並非是因爲秦國的楚國人宣太后掌權,更多的是因爲受制於地理條件,秦國若是大舉進攻楚國的西線和北線,就必須要越過韓趙魏和齊國,這在當時格局來看是基本不可能的,當時的諸侯國們雖不敢與秦國正面對抗,但若是要借道給秦國,大家還是會不自覺的想起“假道伐虢”的故事。

當秦國徹底攻破韓趙魏三家,秦軍在三晉和中原故地縱橫馳騁之際,即便是韓趙魏也無法阻擋秦國大軍了,當秦國大軍抵達南陽盆地,也就是當年楚人打通的北進中原地區時,南方的楚國就徹底的門戶大開,楚考烈王要遷都壽春,正是受到了這種威脅。楚考烈王的合縱攻秦,不過是戰國時代諸侯列國最後的垂死掙扎,無奈爲之,不礙大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