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道不同不相爲謀:儒家道家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道不同不相爲謀:儒家道家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這幅圖片,想必大家不會陌生,這幅漢代的畫像描繪了後人想象中的孔老相見情景。老子作爲中國儒、釋、道三大傳統思想之一的道家思想創始人,同時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神話體系中的始祖之一,他留下的鉅著《道德經》成爲中國哲學原典之一。孔子作爲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中國古代統治者尊爲“至聖先師”,他的語錄《論語》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原典之一。

道不同不相爲謀:儒家道家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老子、孔子同爲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巨人。對於歷史上的名人,大家一方面爲其相互激賞而讚歎,如貝多芬之於莫扎特;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爲門戶之見而對他們之間的關係存在諸多猜測,如孔子之於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就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家,儒家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豈謂是邪?”對於老、孔思想的異同,我們暫且不論,單說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只此一事,牽涉出後世多少公案。

《史記》中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莊子》、《禮記》、《呂氏春秋》、《史記》、《孔子家語》中都記載了此事,我們從最權威的史學著作《史記》的記載談起。《史記》中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主要有兩處。

道不同不相爲謀:儒家道家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第2張

一爲《老莊申韓列傳》中: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爲罔,遊者可以爲綸,飛者可以爲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一爲《孔子世家》中:

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道不同不相爲謀:儒家道家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第3張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傳統的禮樂制度,所謂的傳統是指夏、商、週三代,然而卻遇到了困難。

孔子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夏商二代離孔子的時代歷史久遠,留下的文獻資料不足以重現二代的禮樂制度與文化。幸而西周的制度是借鑑夏、商二代發展演變而來,留下的文獻資料也更豐富,可以滿足孔子恢復古禮的願望。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我們可以想見孔子說此話時的激動心情。孔子對西周文化的欣賞並不是停留在口頭,而是化爲行動,四處遊歷,向通西周禮樂文化之人請教,史書中也記載有孔子問官名於郯子,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這可以看作孔子對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實踐。上述孔子請教的人之中,後世討論最多的就是孔子問禮於老聃之事,老聃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曰聃,乃是西周守藏室之史,這是掌管朝廷典籍文獻及禮儀之官,老子當時應該已經是個文化名人了,遠在魯國的孔子聽說了老子大名,專門去往東周首都洛陽,向老子請教禮儀之事。然《史記》中的這兩處只記載了老子對孔子爲人處事的教誨及孔子對老子的激賞之語,並未涉及禮儀。孔子問禮之內容主要存於中國古代的另一本經典《禮記》中。《禮記》雖然不是正史,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