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解密:大詩人李白是如何因爲一首詩和山東結怨?

解密:大詩人李白是如何因爲一首詩和山東結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攜帶第一任妻子許氏和一雙子女來到山東兗州定居。來到東魯的李白,不久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爲“竹溪六逸”。弄月竹溪。東魯人比較心齊,欺負初來乍到狂傲不羈的李白。李白便寫了《嘲魯儒》,自此得罪山東東魯人。《嘲魯儒》以辛辣的筆調,淋漓盡致地刻劃了腐儒行動迂闊、裝腔作勢,只會死讀經書、不懂治國之策的醜惡形象。《嘲魯儒》:“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的對象是東魯(今山東)的儒生。魯地有儒者雖皓首窮經,卻死守章句,不懂經邦治國之策。李白自視有“經濟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魯儒”的輕視和嘲笑,故以此詩反譏之。《唐宋詩醇》卷八:“儒不可輕。若死於章句而不達時事,則貌爲儒而已。漢宣帝所謂俗儒不達時宜,叔孫通所謂鄙儒,施之此人則可矣。不然以儒爲戲,豈可訓哉?”  唐代是一個思想開放、自由的時代,除了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釋、道二家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勢力也相當大。在開、天盛世成長起來的李白,接受了十分龐雜的思想影響,但儒家思想仍舊在李白思想中佔據着主導地位,他所嘲諷的“魯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種人。自漢代以來,山東的儒學就有齊學與魯學之分。大體說來,魯學好古而齊學趨時,魯學重章句而齊學重世用。漢高祖時的儒生叔孫通,就是屬於齊學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際,爲了樹立朝廷的權威,領命去魯地徵召儒生以共起朝儀。當時有兩個儒生不肯前往,說:“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公所爲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叔孫通帶着三十個應徵的儒生進京,爲朝廷制訂了成套的禮儀。漢高祖七年,長樂宮落成,高祖感嘆說:“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遂拜叔孫通爲太常,賜金五百斤。(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李白所嘲諷的“魯儒”,正是叔孫通所譏笑的那一類“不知時變”的“鄙儒”。

解密:大詩人李白是如何因爲一首詩和山東結怨?

因爲這首詩歌,李白徹底得罪了山東人,當時就有人組織人對李白棍棒相加,說李白不尊重孔子,並將李白送上任城大堂審訊。多虧李白的從侄子李皓在任城做縣令,放了李白去泰山一帶漫遊。李白心有不服氣,於是又寫了作品《別魯頌》“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雲秦軍衆,摧卻魯連舌。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錯落石上鬆,無爲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李白用“誰道泰山高”詩句藐視山東人,離開了東魯自己回到江南漫遊,不久就被唐玄宗召進長安做了翰林待詔。

李白臨時寫有絕筆《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仲尼亡兮誰爲出涕?”李白責問天下人,孔子死去的時候誰曾經爲他的離去而哭泣過?李白感慨自己一生政治抱負沒能實現,悲哀不已。同時,李白也表達了自己尊重孔子的心思。

李白並非不尊重山東人和孔子,而是不能死學孔子。通過李白的詩歌我們是可以看出,李白也是非常信奉儒教的。李白精通道教、佛教、儒教,最後李白拋棄了一切的信仰,獨酌花間,鬱悶、疾病之中死去。至今,山東濟寧(任城、兗州)一帶,只是尊重孔子,大搞禮儀文化,唯獨不提李白。有孔無李(禮)。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