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爲何說《春曉》道出了孟浩然悲劇的一生呢?

爲何說《春曉》道出了孟浩然悲劇的一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浩然的《春曉》都隱喻了什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貼近生活, 通俗易懂, 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詩歌“清淡”的特色。但“清淡”未必平淡, 整首詩前後起伏, 相互衝突, 在解讀的過程中, 無論是表層含義, 還是內層深義, 可謂衆說紛紜

爲何說《春曉》道出了孟浩然悲劇的一生呢?

第一句——春眠不覺曉。“曉”沒有疑問, 解釋爲:破曉。“不覺”, 有人理解爲“不知不覺”, 大腦有意識, 但未主動去“覺”;有人理解爲“不知道”, 大腦無意識。前面“眠”字點明是在睡覺, 那麼大腦肯定對“曉”沒有意識, 所以應當解釋爲:不知道。《詩經》雲:“雞既鳴矣, 朝既盈矣。” 由此可知古人雞鳴天亮即起, 詩人不知道天已破曉, 肯定是睡了懶覺, 因而大部分人將此句理解爲“春天裏很適合睡覺”, 這顯然是有違邏輯的, 如果在春天裏睡覺很香的話, 怎麼會聽到夜間的風雨呢?王士源稱孟浩然“文不按古, 匠心獨妙, 五言詩天下稱其盡善”, 他肯定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邏輯錯誤。正確的邏輯應該是:昨晚的風雨交加之聲使詩人沒有睡好覺, 才使得今晨睡了一個大懶覺。錯誤的理解一是割裂了與第三句的聯繫, 二是將“春”字的概念擴大了, 這首詩是寫特定的一天, “春”字不能指代整個春天, “春眠”不能理解爲“春天裏的睡眠”。這一句應當解釋爲:春天裏某一個早晨睡了懶覺, 都不知道天已經破曉。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處處聞”解釋爲:到處聽見。“啼鳥”有人解釋爲:“鳥啼之聲” 。這裏把“啼鳥”換成了“鳥啼”, 偷換了概念, 理解是錯誤的。對比孟浩然的《久滯越中, 貽謝南池、會稽賀少府》:“兩見夏雲起, 再聞春鳥啼”中的“鳥”與“啼”的位置, 《寒夜張明府宅宴》:“醉來方欲臥, 不覺曉雞鳴。”中“雞”與“鳴”的位置, 可知“啼鳥”的文本結構與“鳥啼”、“雞鳴”不同, 含義當然也不一樣。詩人把“鳥”放在“啼”的後面, 意在突出鳥, 聲音是其次的, “啼”是修飾語, “鳥”纔是中心語。縱覽孟浩然同時期有關“啼鳥”的詩歌, 例如杜審言的“啼鳥驚殘夢, 飛花攪獨愁。”、杜牧的“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和王維的“落花啼鳥紛紛亂”、“省中啼鳥吏人稀”等詩句, 從中可以看出用“啼”來形容“鳥”頗帶有否定的意味。再聯繫第一句, 方知詩人厭煩“鳥”是因爲它打擾了“春眠”, 所以這句應當解釋爲:醒來是因爲到處有鳴噪的鳥。

爲何說《春曉》道出了孟浩然悲劇的一生呢? 第2張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這一句明顯是疑問句, 但很多註釋都錯誤地把它當作感嘆句, 例如“不知落了多少花” 、“不知道花兒被打落了多少” 等等。這樣的理解把詩人疑問的對象抹殺了, 只剩下淡淡的感嘆。聯繫第三句, 這句應當解釋爲:試問:被風雨打落的花有多少呢?

對於《春曉》的主題, 最爲普遍的觀點是喜春, 此詩“寫自己春曉時的感覺, 不經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似有惋惜之情, 卻又無跡可尋。”但上述表層含義已經說明, 詩人並沒有睡好覺, “啼”字也帶有否定意味, 加之“風雨”的意象, 把詩的內涵理解爲喜春顯然不合情理。另一種觀點認爲是惜春, “此詩意在惜春。”這種觀點主要依據的是“花落”的意象, 但這是以偏概全, 花不是春天所獨有的, 不能見“花落”就把它理解爲春天逝去的象徵, 描寫春天的愜意也用“花落”, 如李白的《橫吹曲辭·白鼻騧》:“細雨春風花落時, 揮鞭且就胡姬飲。”《春曉》中的其他意象羣體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徵, 既然春天未去, 何惜之有?不論是喜春還是惜春, 都有不成立之處, 或說兩者兼有, 豈不是自相矛盾, 錯上加錯。所以春天並不是《春曉》的主旨, 對“眠”、“鳥”和“花”三個意象的理解纔是解開此詩隱喻的關鍵所在。

“眠”字的表層含義是“睡覺”, 而“睡覺”這個意象在孟浩然的詩裏含有隱居之情。限定“眠”的“春”, 乃四季之首, 有青春年少之意, 暗合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的經歷, 由此可以合理推斷出作者用“眠”喻隱居。

既然“眠”代表隱居, 那麼“醒”則代表出仕。前文提到詩人意在突出“鳥”, 而且是“鳥”把“眠”打斷, 致使詩人“醒”了。換句話說, “鳥”是一種外在的力量, 迫使詩人從隱居走向仕途, 從孟浩然的生平來看, 這種推動力量正是孟浩然身邊的朋友。開元十二年 (724) , 忘形之交盧僎任襄陽令;開元十四年 (726) 好友儲光羲、崔國輔、綦毋潛、先後登進士第;開元十五年 (727) , 王昌齡登進士第, 授汜水尉。然而孟浩然仍然未被引薦和徵召, 他的年紀比王昌齡大9歲, 比儲光羲大17歲。在此之前, 他並不想通過考科出仕, 《田園作》雲:“沖天羨鴻鵠, 爭食羞雞鶩。”在此之後, 好友的出仕無疑對孟浩然產生了壓力, 在開元十五年 (727) , 年近四十的他上京趕考。再者, 孟浩然的詩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員達60人之多, 這些朋友顯然會對孟浩然形成壓力圈, 或許還有吸引力, 使他不得不爭取出仕。“鳥”的意象在詩歌中經常用來暗喻他人, 例如張九齡的《感遇》:“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株樹。”的“雙翠鳥”暗指李林甫和牛仙客、杜荀鶴的《春宮怨》:“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謂花鳥比其他宮人等等。因此, “鳥”應是對官場朋友的隱喻。

孟浩然對“花”情有獨鍾, 因此“花”纔是《春曉》的詩眼, “惜花”纔是本詩的主旨, “春”只是在首句交代的背景而已。孟浩然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 《書懷貽京邑同好》中雲:“維先自鄒魯, 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 趨庭沾末躬。”但他終身布衣, 英雄無用武之地, 眼看自己的才能白白浪費, 也無量可計, 遂悽然嘆問。“花”之於“春”猶如“才能”之於“青春”, 因此“花”隱喻時光。

孟浩然的這一問如果要尋找提問的對象, 縱觀全詩, “鳥”是唯一隱喻人的意象, 也是唯一能夠回答提問的意象, 所以此問是在埋怨官場朋友不相助之舉。開元二十一年 (733) 秋, 孟浩然又萌上長安求仕之心, 時作《府送鄭十三還京兼寄之什》:“寄語朝廷當世人, 何時重見長安道?”、《送丁大風進士舉》:“故人今在位, 岐路莫遲迴。”可見其願。開元二十二年 (734) , 孟浩然上京求薦於張九齡, 但因張九齡丁母憂未果, 又《聞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戶除豫州司戶, 因以投寄》:“故人荊府掾, 尚有柏臺威。”仍未果。張、裴都是孟浩然的至交好友, 卻並不引薦他, 難免心情憤激, 離京前夕, 作《留別王侍御》雲:“當路誰相假, 知音世所希。”埋怨之情可見一斑。

“夜來風雨聲”這句在表層含義裏屬於回憶的成分, 所隱喻的也應該是孟浩然的過去。孟浩然一生是個悲劇, 他在《還山貽湛法師》中也自嘆:“心跡難以遂願, 塵世坎坷不平。”不言而喻, “夜來風雨”是指詩人仕途坎坷的遭遇。

孟浩然的一生是矛盾的, 一方面, 他適合隱居, 王維的《送孟六歸襄陽》雲:“杜門不復出, 久與世情疏。以此爲良策, 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 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 無勞獻《子虛》。”另一方面, 他想建功立業, 《洞庭湖贈張丞相》中雲:“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性格和追求之間的不諧調是孟浩然出仕無門、退隱無果的原因, 詩歌成爲他排解仕隱糾葛的特效劑, 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許多詩是爲了給生活的矛盾求統一, 求調和而產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對於他, 詩的需要便當減少了。”矛盾的詩人寫出矛盾的詩歌, 抒發矛盾的情感, 是包括孟浩然在內的唐代詩人的普遍特徵。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