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與李白家族世代交好的範傳正在給李白遷墳時寫了一篇《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的碑文,對李白的身世作了簡單交代:“李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白這一支避難碎葉城,隱姓埋名。神龍初年(公元705年),舉家回遷四川江油,以僑居身份暫住(因僑爲郡人)。父親名叫李客,爲了逃避債務(以逋其邑),遂以客爲名”。

根據陳寅恪先生考證,李唐籍貫爲隴西狄道,而非隴西成紀。“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就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李暠孫子名叫李重耳,李重耳有個胡人名字爲李初古拔。李暠八世孫爲李淵,九世孫爲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就是說,論輩分李白與李世民是同族同輩的兄弟。

李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田獵,常與博徒遊,故時人稱爲任俠”。李世民“虯髯,壯冠,人號須聖。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李元吉“喜鷹狗,常曰,我寧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獵。善用槊,力敵十夫。”

鑑於李白這些同輩兄弟的作爲,我們就不難理解李白“少任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魏顥《李翰林集序》);“少以俠自任”(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喜縱橫,擊劍爲任俠”(《唐才子傳·李白》)的任俠作爲了。而且他放蕩不羈的處事作風和不拘小節的風流使氣更像李建成,因此也有人考證他是李建成後裔。而李氏家族之所以有這些豪放勇武的氣質,皆因他們出身六鎮,有鮮卑胡人血統,“他們身上所流的,多是鮮卑胡種的血液。”(張大春語)

當然,血統和出身並不是決定一個人日後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關係很大。決定一個人日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環境。

李白從小在碎葉城長大。碎葉地處邊陲,民風粗獷,魚龍混雜,還是大唐王朝的罪犯流放地(相當於滿清的寧古塔、沙俄的西伯利亞),又與突厥人幾經爭奪,因此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相當奉行叢林原則,知道唯有拳頭硬、手段狠,像狼一樣撕咬才能活下去。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的概念深深烙印在小李白腦海裏。遷回四川江油後,江油也是民風彪悍,人人好勇鬥狠,小李白三觀因此成型。有心理學家說,每個人性格的形成,其實在七歲之前就已定性了。之後漫長的人生歲月,都是對這種性格的再認識和再鞏固。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李白父親遷回江油後,當地人對這個連漢語都說不熟練的胡商很陌生,於是直呼他爲“客胡”。李白父親於是“指天枝爲姓”,恢復了自己的李姓,但是名字已不可考。李客只是別人對他的稱呼,他並不叫這個名。這個稱呼就如現在的“張總”“李董”之類。

李客生意做的很大,是江油數一數二的富豪。唐時西域來華經商的胡人相當多,唐人稱之爲“胡商”、“商胡”、“賈胡”或“蕃客”。有唐一代,政府對胡商來華經商基本持認可態度。唐政府也盡力爲胡商提供方便,保護其正常貿易活動,還通過降低關稅等措施吸引胡商來華投資,並在各商業發達城市設立專門的胡人商業區。

唐時胡人特別善於經商,累累積有巨資,“男子年二十,即遠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這些來華胡商經過不懈奮鬥,往往富甲天下,“資產億萬計”。因此時人甚至流傳一句戲謔之詞“笑胡人缺錢”,以示該人說話多麼幼稚可笑,不經推敲,跟咱們現在說的“笑海龍王缺寶,笑太行山缺石頭”一樣。胡商來華主要經營胡馬、香料、藥村、珠寶、胡食等物資,並把絲綢、瓷器等中華物資遠銷異域。

李白五歲時跟隨老爸回到四川江油。四川古稱巴蜀,杜佑在《通典》中寫道:“巴蜀這個地方的人很少愁煩苦悶,大多數人都放蕩恣睢,安逸享樂。很少饑荒年景,重重高山遮阻了他們對外進取的雄心。朝廷的政令在這裏的震懾效果也相當有限,跋扈之徒蜂擁而起。因此這個地方特別排外,除非你特別有實力,或者有親朋故舊照顧,否則千萬不要來這裏定居”。(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輕易淫佚。蜀地土地肥沃,無凶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親賢勿居。)

當然了,李客來到江油定居,肯定是不會被欺負的。一來他很有錢,二來他還有靠。這個靠就是當時在大唐王朝非常有影響力的摩尼教,也就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裏面的明教前身。摩尼教剛入中國時不顯,後來因其教義宣傳“明尊降世”“彌勒佛轉世”,一下對了武則天胃口。武則天爲了篡奪大唐江山,自稱“彌勒佛轉世”,還讓親信薛懷義翻譯了摩尼教經典著作《大雲光明經》。在薛懷義的運作下,摩尼教光明使者親自從波斯來到中土,入宮向武則天宣講摩尼教教義,還在與佛教道教的大辯論中佔了上風。武則天大喜,下令全國各地廣建大雲光明寺,宣講《大雲光明經》。因此摩尼教的勢力當時在大唐非常強,大家看過去年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吧,裏面的摩尼教是連賀知章這樣的朝廷大佬都惹不起的存在。

摩尼教傳自西域,李客就是摩尼教徒。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第2張

李白長到十二歲,他的人生路有三條,經商,做官,當遊俠。

李白兄弟三個,哥哥和弟弟都走了經商這條路。哥哥後來在九江做生意,弟弟後來在三峽做生意,九江和三峽分別是長江流域整個水運的起點和終點,是整個水上商道的中轉站,可見李客的經商眼光是非常精準的。可是李白沒開做生意這一竅。李白的弟子劉全白在《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老師“少任俠,不事產業”。“不事”可以是“不能事”,也可以是“不想事”,其實一個意思,沒興趣,幹不了。讓李二爺花錢可以,三十萬金半年花個精光,想讓李二爺賺錢,沒門。

不想經商,可以做官啊。但是做官也不行,因爲李白拿不到准考證。大唐士子在參加考試時,必須先向主管考試的相關部門(戶部和吏部)遞交個人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族望籍貫、父祖官名,以及父族和母族各自的聯姻狀況,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嚴禁參加科考的。他們屬於“殊類”,即打入另冊之類。(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李白就犯了商人之子這一條。

國有四民,士農工商,李白全部不能(不想)做,只能劍走偏鋒,做遊俠,或者出家做道士。當時大唐國力正盛,到處開疆拓土,需要大批勇武之士廝殺疆場,建功立業。因此李白練好武功,可以從軍。李唐皇室認道家李耳爲祖宗,非常崇信道士,因此一大批投機者都上山修道,煉丹熬藥,“走終南捷徑”,出入皇家居室。就連玉真公主和楊貴妃都出家當過道士,非常出名的女詩人魚玄機,也是道士。所以李白走了這兩條路。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第3張

一說起遊俠,大家腦海裏立馬浮現出一位身背長劍鮮衣怒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形象,“俠之大者”的郭靖,“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蕭峯,“風流倜儻”的陳家洛,這是金庸武俠看多了。絕大多數遊俠其實都是“不學有術”的韋小寶。“爲俠本不過謀生之一術,勤生薄死,非其素志”。混江湖不過是爲了混口飯,沒那麼高大上。而且絕大多數遊俠都是些“民間之盜跖”“民害而已”(呂思勉語)。他們恃強凌弱,巧取豪奪,橫行鄉里,多端作惡。唐玄宗年間,京師裏就有一幫不肖子弟,一律戴着“疊戴帽”,持劍橫行閭里,時人稱爲“閒子”。賈平凹先生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閒人》,說的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安城的閭巷遊俠。

遊俠這一行當由來已久。《兩漢紀》作者荀悅寫道:“爲人傲慢高冷,好勝使氣,作威作福,結交私黨,在世間逞強稱霸,這種人就叫遊俠”。(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謂之遊俠。)

遊俠的身份按照勢力大小大體有四種:國俠,縣俠,鄉俠,裏俠。國俠比如戰國四公子,本人爲一國之主,同時任俠養士。縣俠就是一縣之俠,如張耳王陵。鄉俠比如劉邦,糾集一幫無賴少年浪蕩閒遊,打架鬥毆。裏俠比如跟着劉邦廝混的樊噲等人。韓信間於鄉俠和裏俠之間,因爲他能去“亭長”家混飯吃,亭比裏大,比鄉小。被屠狗少年滅了威風之後,才被亭長老婆掃地出門。後兩者用太史公話就是“鄉曲之俠”、“閭巷之俠”。鄉曲之俠比如“銅鑼灣扛把子陳浩南”,閭巷之俠如“四馬路剛哥”。

李白少年時就是江油地頭上的一名縣俠。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第4張

巴蜀之人彪悍民風的另一特徵,就是“怯於公戰而勇於私鬥”,如果鄉里之間發生矛盾需要解決,也不去麻煩當地政府,都是雙方私下解決。(不師律法,自決勝負。)這種決勝負的方式叫做“起霸虎”。起霸虎是“跋扈先起”的民間說法。或者說,本應爲“起霸虎”,但是文人學士們爲了好聽,就用文詞“跋扈”美其名了。其實小編覺得起霸虎這個詞用得好,虎爲叢林之王,霸虎更是虎中之霸,起霸虎就是爭當豪俠老大的意思。跋扈一詞雖文,意思可就弱了。

起霸虎就是決鬥。道上豪俠爲了展現實力,在道上混個名號,往往互相邀鬥,給對方下戰書,再找道上大佬作證,名爲“敢鬥”,也就是咱們通俗所謂“單挑”。起霸虎的標準方式爲長兵器對仗短兵器。敢鬥雙方約好時間地點,有道上德高望重的前輩武士手持白楊木杆立在中間作裁判,敢鬥雙方必須按照仲裁人的口令進攻或者後退,任何人手中的兵器如果斬斷了白楊木,就得認輸。這麼做目的是爲了防止雙方鬥得興起傷了性命,如果那樣就得驚動官府,那就不好了。

當然,上面這個起霸虎的方式雖然看上去很爲高大上,其實很少發生。豪俠們最爲常見的鬥爭方式爲羣毆。

既然是遊俠,那麼一套拉風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大唐的遊俠們也不例外。除了一身乾淨利落的胡服之外,當然是趁手的兵器了。大唐遊俠的常用武器是障刀。障刀形似匕首,攜帶輕便靈活,便於近身肉搏,平常插在靴子裏,幹仗時拔出來。障本意爲“遮擋在前的土堆”,引申爲隱蔽之物。

李白別看個子小(“身長不滿七尺”。七尺男兒的說法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一尺相當於現在23.1釐米,七尺就是一米六多點。李白不滿七尺,就是說最多身高一米六),但卻誰都不放在眼裏,“心雄萬夫”。外表不佔優勢,只有修煉內涵。他的崇拜者魏顥見到他時寫道,李白“目光炯炯,張開的大口像餓虎一般。偶爾腰帶束起,風流肆溢”。

而且由於家裏不差錢,李白也捨得花錢交朋友。他“尚意氣,重然諾,輕財好施,常爲人急而不敢自爲”,跟《水滸傳》的及時雨宋江一樣,在當地江湖上也是數得上號的人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第5張

因此李白並不是不諳世事的書生,而是自小在險惡江湖摸爬滾打的練家子,他對江湖規則的運作了如指掌。但是一句話說得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李白終於有一次在和另一幫巷閭之俠的羣毆中搞出了人命,而且不止一條。

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寫道,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是一篇可信度非常高的史料,魏顥是李白鐵粉,曾經跟隨李白跌宕江湖整整三年之久,李白少年殺人之事,就是李白親口告訴他的。李白本人於開元中所作《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一詩也對此事作了復證:“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託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我年少輕狂不懂事,結交了一幫壞人,每天打打殺殺,殺了好幾個人。

根據《唐律》:“諸鬥毆殺人者,絞;以刃及故殺人者,斬;雖因鬥,而用兵刃殺者,與故殺同。”就是說,打架鬥毆殺人的,判處絞刑;用銳器爲了私人仇恨殺人的,斬首;雖然雙方打架鬥毆,但是使用銳器的一方殺了人,即使失手殺人,也跟故意殺人同罪。但是李白殺了人卻啥事沒有,因爲他是正當防衛,見義勇爲,爲民除害。

“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李白殺人之後,案子遞到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開會一商量,給此案定了性:這是一件見義勇爲的先進英雄事蹟,應該給予表揚啊。可是李白很謙虛,也很低調,覺得自己這件事做的沒啥大不了的,都是小節,不足掛齒,然後隱居起來,以避風頭。

他在《俠客行》中也對此事作了詮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殺人之後趕緊跑路,找個不爲人知的地方躲起來,改名換姓以避風頭。避風頭是爲了防止仇家追殺。他殺的這幾個閭巷豪俠在當地也有勢力,雖然官府不追究,但是苦主不會善罷甘休,因此藏在了摩尼教的大雲光明寺中。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誰?李白是怎麼從遊俠變詩人的? 第6張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躲在大雲光明寺三年,百無聊賴,“三臨《文選》”。《文選》又叫《昭明文選》,是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組織當時負有重名的劉孝綽﹑王筠﹑殷芸以及《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等文人共同編選的一部文集。《文選》以“文爲本”,“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大唐政府將《文選》規定爲考試必讀書。莘莘學子們爲了能考上,只好埋頭苦讀這本書,一旦考上,馬上將其丟在一邊,概“惡其浮華,不根藝實”。換言之,這本書就是科舉考試敲門磚。

《酉陽雜俎》寫道:“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別賦》”。就這麼人見人厭的一本書,李白居然三次模擬練習,然後把模擬作品全部燒掉了,只有兩篇賦作感覺還可以,保留了下來。這就叫“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李白要不是殺了人逼迫潛藏,估計也不會下這麼大功夫練習寫詩作賦,也就成不了鑠古震今的大詩人,這就叫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