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走下神壇,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子?

走下神壇,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神壇之下的孔子是什麼樣子的?

走下神壇,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子?

對於這位“至聖先師”

曾經他被放在神壇上用來敬仰

他的言行是理想人生最高標準

他的思想構築成中華民族長期歷史文化的筋骨

曾經他也被戲稱爲“孔老二”

成爲腐舊落後的化身

孔子到底是什麼樣?

今天我們就撥開所有的光環與非議

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

重新認識下孔子

孔子,姓子,孔氏,名丘

他是殷商王室的後裔

周滅商後,爲行安撫

周公將商人貴族及後裔封於宋

建立宋國,成爲諸侯之一

到孔子六代祖宋國司馬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時

以字爲氏,纔有孔氏

因爲孔父嘉妻子長得極爲漂亮

太宰華督謀奪其妻

便挑起暴亂,趁機將孔父嘉殺死

孔父嘉唯一的兒子當時尚年幼

被家臣抱着逃往魯國

而孔子被稱爲聖人之後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孔父嘉爺爺的爺爺弗父何

本有機會成爲宋國國君

卻讓給了弟弟

以至兩百年後,孔子的這段家史

還被人嘖嘖稱道

孔子是他父親的老來子

上面有一個身有殘疾的哥哥和九個姐姐

《史記》上說是他是非婚生子

不過鑑於古代的皇帝聖人出身都比較邪乎

比如劉邦據說是他媽和一條蛟龍所生

近代學者考證:

孔子的母親是續妻,他應當是婚生子

只是父母年齡差距稍大

所以才被人帶着有色眼光

但不管真相如何

孔子沒享受到老來子的寵愛是真的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

他與母親離開孔家,孤兒寡母相依爲命

一個沒落的他國貴族

一個失怙的孤單少年

那時的他,嚐盡世間孤苦

所以他說: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所以他懂會計出納,因他看管過倉庫

所以他知生養蕃息,因他餵養過牛羊

沒有玩伴,他自己就研究起了家裏的祭祀之器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

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

他想讓父母合葬,卻連父親的墓地都找不到

那時年輕的妻子不能參加丈夫殯禮

那時大多是在家祭祀

他無人可問,只能暫時將母親葬了

卻依舊按着人子能及的最隆重的規格

然後守孝三年

三年,這是呆在父母懷抱中的時間

守孝期間,還有件事對他影響至深

當時在魯國掌權的季氏

邀請“士”赴宴,以收攬人心

而孔子的身份也是“士”,於是也去了

但卻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大辱

大庭廣衆之下被人擋在門外

無權無勢的他能怎麼辦呢

只能默默把這一切嚥下

他十五歲時便已志於學

深知想要改變命運

只有通過才學出仕一途

於是回去後除謀生之外,更加發憤學習

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

數學、詩歌、尚書、周易、歷史

……

能學的,他都不落下

終於在二十多歲時因博學知禮名揚魯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即使名聲大振,他也從未停下自己學習的腳步

這時的他要入仕途,卻不再爲自己

他想要傳道,讓禮樂崩壞的春秋

重新出現仁、義、禮、道

郯子來魯國,他向他請教古代官制

齊景公與晏嬰訪魯

他與他們探討秦穆公稱霸之事

爲學禮,他找到老聃

爲學樂,他找到萇弘

爲學琴,他找到師襄

只要有一點優於他,他都能以師禮待之

至老不變

而爲了讓更多像他一樣的人有上進之路

爲讓更多的人明白他的仁和禮

他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有教無類的他

即使你拿着十條肉乾作學費來拜師

他都傾心教導

當然也有被徒弟氣得發話要逐人出師門的時候

比如上過語文課本的冉有

因爲幫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

孔子立馬發話“非吾徒也”

然後號召其他徒弟“鳴鼓而攻之”

可謂是師徒最早公開決裂的

不爲名利,只爲道義

很多人都以爲孔子做事講究禮數

做事靠口才和行爲感召

其實他也是大勇之人

魯定公之時,孔子有段時間得到大用

當時齊魯兩國在夾谷會盟,孔子作爲儐相隨行

齊國人便認爲孔子知禮而無勇

於是準備趁着會盟的時候

找夷族的萊人劫持魯定公

以方便籤不平等條約

不料事情發生時

孔子一邊帶着魯定公後退

一邊命士兵拿起武器

一邊告誡齊景公:

華夏之地讓夷人搗亂

對於齊國也是大恥

齊景公想想若要稱霸,如此確實有損顏面

然後作罷

待到籤盟書時

齊國又要魯國在他們每次作戰時都要出三百輛車

孔子據理力爭最後迫使齊國歸還了被佔的魯國土地

因爲魯國大權在季氏爲首的三桓手裏

孔子又極爲反感春秋無君無父

各種臣弒君、兄弟相殘迭出的亂象

便用計拆毀三桓所建的城池

準備削弱三桓勢力

無奈因齊國送來80個美人

魯定公和季桓子紛紛沉迷於美色

把美人給分了

讓孔子大失所望

削三桓之事半途而廢

此後,孔子便帶着徒弟們

踏上了周遊列國的征途

從55歲到68歲,一直在外遊歷

卻終沒有遇到有道之君

也沒有可令他施展鴻圖的淨土

但不管經歷爲何

他都能一直積極地看着世間萬象

面對困苦,他很平和

在鄭國,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

獨自等在城門口

鄭人向他徒弟形容孔子,說:

“累累然若喪家之狗。”

孔子一聽欣然而嘆說:“就是就是”

到陳、蔡交界處時

他們師徒被人圍困在半道七天

甚至都斷了糧

最後子貢找到楚國人

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面對批評,他又不失風趣

孔子在衛國時

私下見了衛國夫人南子

回去後,徒弟們就問他:爲什麼見她!

孔子就苦口婆心地說:

“我本來不想見她,她非要見我,我能不回禮麼?

子路還是不相信、不高興

孔子就立碼發誓:

我要是有半句謊話,天打雷劈!

有一次孔子遇到有人說:

“孔子是學問廣博,可惜沒什麼專長”

他覺得這觀點挺新穎

轉身便跟學生們講:

“那麼我要專攻點什麼呢?

駕車?射箭?

我想,還是駕車好了。”

孔子還是個性情中人,很是愛哭

也最見不得別人哭

他和徒弟外出

聽到遠處女人悲痛的哭聲

感覺聲音裏有許多故事

派學生前去探訪

知道別人即使家人被猛虎咬死

也不願離開這個沒有苛捐雜稅的地方

很是傷心

然後有了“苛政猛於虎”的感慨

因爲聽到皋魚的哭聲

便去詢問,得知皋魚在周遊列國後

父母俱已不再,正在傷心悔恨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也是悲從中來,並告誡給徒弟們

於是有十三人趕回了家中

奔波十四年過後,孔子還是回到魯國

天下無道, 他退而著書

刪編《詩》、《書》, 改定《春秋》

並且教誨弟子三千

孔子沒有實現的

是更進一步的遠遊理想: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時年73歲

“至聖”,中國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標準

“先師”,中國民族教育方針之最先啓導

從個人品格到學識修養

孔子都無愧於“至聖先師”的稱號

一個樂觀的智者,一個和善的長者

他不僅教我們 如何爲人如何處事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

“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且從頭讀一部論語,你自會懂得孔子。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