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

吳文英 〔宋代〕

閣雪雲低,卷沙風急,驚雁失序。戶掩寒宵,屏閒冷夢,燈颭脣似語。堪憐窗景,都閒刺繡,但續舊愁一縷。鄰歌散,羅襟印粉,袖溼茜桃紅露。

西湖舊日,留連清夜,愛酒幾將花誤。遺襪塵銷,題裙墨黯,天遠吹笙路。吳臺直下,緗梅無限,未放野橋香度。重謀醉,揉香弄影,水清淺處。

譯文

《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嚴冬時而北風飆起,黃沙狂卷,驚雁亂飛;時而大雪茫茫,覆蓋屋宇,陰雲低垂。夜晚只能緊閉門窗以躲避寒夜勁風的肆虐,在屏風內的牀上無聊地閒躺着,甚至連睡夢中也感到了冷清與孤寂,醒後只見燈火在寒夜中閃爍、搖曳,它似乎也在啓脣低聲地訴說:“這裏多麼冷清啊。”窗外的景色可餐,使伊人忍不住停下手中的刺繡前去觀賞外面的雪景。但是面對着這似畫般的雪景,她不覺又想起往常是雙雙賞雪,如今卻只剩下她孤單一人,這不禁使人興愁。原來她是不放心我外出歡宴。在宴會中,郎君將會與其他女子打情罵俏,回來後恐怕還能從郎君的衣襟上發現女人敷面用的白粉,在袖子上或許也會顯露着腥紅色的胭脂印痕。

回想當年曾在西湖中歡宴夜遊,爲貪杯中之物而留連忘返,幾乎將伊人的徹夜等候自己歸去的諄諄囑咐也忘得一乾二淨,害得她白白地守了一夜空房。想當年伊人偷偷地跑出來與我相會的地方,如今恐怕再也難以尋覓遺蹟了;而過去兩人互相唱和的愛情詩詞,現在也是變得墨跡灰黯。更何況我如今還遠在天涯,無法再回到兩人歡娛過的“吹笙路”上,作舊地重遊而寄興了。姑蘇臺的周圍一片淡黃色的梅花盛開得簇擁而繽紛,這裏算得上是個探梅訪幽的好去處,但是我卻認爲,不如去荒郊中無名小橋邊尋覓到數枝梅樹,聞着那陣陣花香襲人顯得可愛得多。如果在野橋邊見到梅樹,我就會面對着那種疏影橫斜、暗色浮動、碧水清淺的絕妙景色,不覺高興得會捧起酒杯痛飲起來,以求得一醉方休。

賞析

這首詞上片先敘寫天氣及室中人的心態;下片繼而回憶以往的歡宴夜遊,對愛人表示歉意,最後才歸到正題“探梅”。詞題“探梅",實際卻是在探尋過往的遊蹤遺蹟,下片通過“西湖舊日”對此加以展開。筆墨閒散而情感雋妙幽深。

《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第2張

上闕中“閣雪雲低”一韻,以景語渲染緗梅開花季節。緗梅開花於嚴寒的冬季:時而北風飆起,黃沙狂卷,驚雁亂飛;時而大雪茫茫,覆蓋屋宇,陰雲低垂。發端以雲、雪、風、沙、驚雁等景物描寫,展示了環境的險惡,以背景烘托法突出梅花的傲然風骨。“戶掩寒宵”一韻,又從人在室內對嚴冬的感受,來烘托梅之傲骨,言冬夜時,門戶之內,寒氣逼人,空寂冷漠,冷夢幽幽。“燈颭脣似語”一句,寫寒風吹得燈焰閃閃爍爍,似乎人的嘴脣翕動,在喃喃作語。此用擬人法寫寒燈閃爍,涉筆頗奇。“屏閒冷夢”亦妙,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冬夜室內冷寂無聲的意境。“堪憐窗景”一韻,又從女子在閨中感受的角度,進一步渲染冬季環境的惡劣,言嚴冬時,室內冰冷,再也沒有女子臨窗刺繡,只能在閨房內“續舊愁一縷”而已,用女子的幽怨反襯梅花的堅強。“鄰歌散”一韻,以歌女之歌舞已罷,絲衣上印了粉漬,羅袖沾滿汗溼的熱鬧氣氛來反襯梅花之高潔不俗。此詞題雖曰“探梅”,但上片無一句言梅,均是前路語,爲“梅”之出場作了層層鋪墊,前三韻從正面寫景作背景烘托,後一韻從反面作烘托。其所寫之景均是設想之景。

下闕中“西湖舊日”一韻,在上片層層鋪墊之後,梅花正式出場。“西湖”暗用事典,西湖孤山乃北宋林逋植梅養鶴的隱居之處,終身未娶,有“梅妻鶴子”之說。“西湖舊日”亦言自己居西湖時的清夜賞梅飲酒,流連忘返的隱逸生活。“花”直切“梅”字。“幾將花誤”,寫出惜梅之情,暗寫了詞題“探”字。“遺襪塵銷”一韻,以軼事的消失,好事不再,來表達只有“探梅”纔是自己所最追尋的意思。“塵銷”“墨黯”“天遠”均表明時已久遠,去而不返。此是以退爲進之法,逼出“探梅”一事。“吳臺直下”一韻,從正路涉筆,直寫詞題“探梅”二字,此韻寫出探梅的地點——姑蘇臺下(即蘇州),觀看的是緗梅盛開之景,她無邊無際,野橋田疇無所不在。最後“重謀醉、揉香弄影”一句,此韻連化用三個語典,寫出了自已要以梅花揉碎爲酒,拚得一醉,繞花千轉而賞花的喜悅心情,又寫到自己賞梅時正是“雲破月來”之時,在淡水清淺之處,欣賞那疏影橫斜之姿,看梅月下弄影,聞着時時浮動的梅香,富有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全詞寫“探梅”,構思新穎,章法曲折,上片設想奇絕,層層鋪墊,爲”梅”之出場作了張本,此爲前路。三韻爲正襯,一韻爲反襯,“梅”尚未寫出,就在層層鋪墊中將梅之傲然氣骨,高潔風神暗暗托出。其所寫之景均是設想之景,筆墨以虛代實。下片用實筆與虛筆結合正面寫梅,化用姜夔、林逋的詩詞將梅花寫得清雅高潔、飄逸脫俗。

創作背景

淳祐三年癸卯(公元1243年),吳文英四十四歲,春天在蘇州初識沈義父,與之講論詞法。《樂府指迷》:“癸卯識夢窗,暇日相與倡酬,率多填詞,因講論作詞之法,然後知詞之作難於詩:蓋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殊可視爲吳詞家法。此詞爲吳文英與沈時齋唱和之作,無系年。楊箋:“此是冶遊中憶姬之詞。孫按:“此爲冬至節序詞,冬至日作探梅之遊,非冶遊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