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陸游 〔宋代〕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裏,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譯文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溼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裏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濛的渡口截斷江流。

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廕庇日的亭子裏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爲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爲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爲“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爲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裏說“陽關常恨”,是因爲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爲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面。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面“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麼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

創作背景

陸游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