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古樹》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古樹》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樹

杜濬 〔清代〕

聞道三株樹,崢嶸古至今。

鬆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

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

孤撐休抱恨,苦楝亦成陰。

譯文

《古樹》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我曾聽說有三株古樹,樹枝繁茂,從古至今,長盛不衰。

它們曾見證過秦王朝的短暫歷史,也曾感受過四百年漢朝的雨露深恩。

風霜就算用盡全力,也難以動搖它們的草木之心。

雖然孤立地支撐於天地之間,但知今後不必再爲此孤獨而抱恨了;因爲我家的楝樹已長大、亭亭如蓋、樹蔭亦如松柏一般寬廣。

賞析

本詩是杜濬在入清後爲浙江四明(今寧波鄞縣的別稱)一位名叫邱至山的隱逸之士所寫的,詩中以古樹喻邱氏,稱美其遺民志節,同時也寄託了自己對邱氏的嚮往之情。

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首詠物詩,全用比興見義。首聯謂我曾聽說有三株樹,從古至今,長盛不衰。“三株樹”,清人李調元《雨林詩話》有解釋雲:“鄞(今浙江鄞縣)人邱至山居東皋裏,家有古柏一株,兩鬆夾之,輪困嫋空,蓋南宋六百年物也”。崢嶸,一般用以指山的高峻貌,但這裏的用法,大約與“頭角崢嶸”之類相同,有不同凡響、超常異羣之意。“聞道”二字,不獨寫出了這一柏二鬆爲人傳說、享有盛譽,而且避免了詩的主觀色彩,使其“崢嶸”之態更能令讀者信服,詩的發端亦頗有深義。

《古樹》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三、四句是第二句的進一步申說。“鬆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這二句是互文見義,謂此一柏二鬆,都歷史悠久,曾見過秦朝的短命,也曾感受過四百年漢朝的雨露深恩。三株樹原是南宋之物,詩人言其身歷秦、漢,並非出於疏忽,蓋明清之際的遺民之作,以“秦”喻殘暴的清朝,以“漢”喻漢族創建的明室,乃是常事。此二句寫出了松柏的大節,既是對邱至山的褒揚,也體現了詩人深念故國、蔑視新朝之心。

五六句進一步寫古樹的節操,是詩人的直言贊關。“用盡風霜力,難易草木心”。這裏,“風霜力”自是指易代之際清王朝的血腥屠殺,威脅利誘,而“用盡”二字更可深味,見得此風霜乃是人爲的風霜,是有人用了無數氣力、費了百般心思施放出的手段;如此,在風霜的極力摧殘下的“草木心”猶然“難移”,就彌覺珍貴難得了。這二句一揚一抑、古樹的凜然節操躍然可見。“草木心”語出唐張九齡《感遇》詩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因此,這三字中也含有對邱至山堅持隱居生活,不求清王朝功名的讚美之意。

尾聯中的“苦楝”是詩人家中所栽之樹,詩人以此自喻。詩人用頷、頸二聯盛讚三株樹

後,到尾聯一轉,指出其‘孤撐”,即孤立地支撐於天地之間,可見如古樹之堅貞、如邱氏之風骨者,天地間實在已太少但下面“休抱恨”三字又是一轉:詩人對三株樹道,君雖然孤撐,但知今不必再爲此孤獨而抱恨了,因爲——“苦楝亦成陰”,楝樹高有丈餘,葉密如槐;現在,我家的楝樹已長大、亭亭如蓋、樹蔭(“陰”通“蔭”)亦如松柏一般寬廣,足可與君爲伴;言下之意,我這個遺民中之後輩,多年來砥礪志節,已可追陪爲邱氏之小友,足慰其寂寞了。這二句一波三折,由人及己,過渡得十分巧妙;句中既言詩人之志,又以苦楝陪襯古樹,不失邱氏前輩老成身份,出語亦極得體。

此詩全用比興,字面上不露痕跡,筆法老到渾成,寫古樹峻潔之志,而措詞亦如刀劈劍削,骨節棱棱,是一首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的佳作

杜濬

杜濬(1611~1687) 清初詩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又號西止,晚號半翁。黃岡(今屬湖北)人。明崇禎時太學生。明亡後,不出仕,避亂流轉於南京、揚州,居南京達四十年,刻意爲詩,詩多寓興亡之感。著有《變雅堂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