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出塞二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出塞二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塞二首

王昌齡 〔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

譯文

《出塞二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還。

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淒寒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裏震盪迴響,將軍刀匣裏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賞析

這是一首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這首詩也被稱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爲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出塞二首》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爲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爲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