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屈大均《雲州秋望》:此詩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

屈大均《雲州秋望》:此詩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餘,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樑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屈大均的《雲州秋望》,一起來看看吧!

屈大均《雲州秋望》:此詩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

雲州秋望

屈大均〔清代〕

白草黃羊外,空聞觱篥哀。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

風助羣鷹擊,雲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

詩一開始,即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塞上秋景圖。白草黃羊,寫目中所見。深秋時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雲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黃羊,來表現塞上的單調、荒涼。對句則寫所聞。由於吹奏者遠在視野之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故云“空聞”。詩用一個“哀”字狀觱篥之聲,實際上是把詩人主觀的感受,強加給客觀的聲音的結果,是詩人心聲的吐露。出句與對句用一“外”字勾連,不僅具有使所見、所聞共置於一個畫面之效,同時,也形象地寫出了雲州原野之廣漠。兩句詩有聲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間的哀音,雖爲景語,但亦微露故國之思,極富情韻。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兩句,以褒蘇貶李言志。蘇武一向被人們視爲具有愛國氣節的典型。蘇武與李陵,在對待國家民族的態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屬於對立的兩類人物,因而詩人對待兩人的態度亦迥然不同。雖然李陵臺近在咫尺,但詩人卻“不上”,輕蔑之情溢於言表。儘管蘇武廟遠在他鄉,但詩人卻不畏路途遙遠,擬“遙尋”之。這樣,就把自己仰慕蘇武堅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變節之心志,曲折地表現出來。屈大均寫作此詩,並非是無病呻吟,爲懷古而懷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後,表示自己決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於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對叛降清廷的漢族士大夫的一種側面的譴責。

屈大均《雲州秋望》:此詩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 第2張

頸聯“風助羣鷹擊,雲隨萬馬來”,由言志又轉入寫景。兩句詩寫景極爲傳神。羣鷹展翅搏擊長空,已見奮飛碧霄的身影;作品於“羣鷹擊”之前,又着“風助”二宇,更可表現出蒼鷹那種順着風勢急速飛行的矯健不凡之態。“萬馬來”之前,又着“雲隨”二字,更可表現出駿馬四蹄騰空,凌厲飛馳,呼嘯而來的氣勢。兩句詩極力突出一種大氣磅礴的動態。但搏擊的羣鷹,疾馳的萬馬卻並非實寫,而是虛寫詩人眼中的幻覺。這種假想中的幻覺,又寄託了詩人巨大的希望。詩人希望在中華大地出現羣鷹搏擊長空,萬馬奔馳原野那種抗清的場面。這種虛幻的景象,顯然是詩人出於反清扶明的渴望,而於無中生有的一種精神活動。但這種精神活動,卻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無法直言的隱祕,是渴望得到心理滿足的一種主觀情感的表露。

尾聯“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以景語結束全詩。前人論詩論詞有所謂“清空一氣”之說。所謂“清空一氣”,不過是一種“化景物爲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種寫法。這兩句詩即具有“清空一氣”的特點。詩人用乾枯的柳葉整夜在狂風吹動下,不斷地飄飄灑灑從樹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憂鬱氣氛,從而渲染內心的哀愁。同時,又以柳葉自況飄零的身世。這樣,就使讀者在景物描寫中似乎看到了詩人自我的形象,而詩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寫物抑或是寫人。給人不即不離之感,物我似乎已融爲一體。以“清空一氣”的景物收束全詩,既能宕出遠神,又得含蓄蘊藉之美,令人品味無窮。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