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杜牧的一首《題揚州禪智寺》,最後10字出神入化

杜牧的一首《題揚州禪智寺》,最後10字出神入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牧在揚州寫的一首詩,最後10字出神入化,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杜牧在揚州禪智寺所寫,道盡了秋日的清幽寧靜。

《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鬆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杜牧的一首《題揚州禪智寺》,最後10字出神入化

揚州,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勝地。

中唐詩人徐凝有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寫盡了揚州月夜的無限風姿。

另一詩人張祜在《縱遊淮南》中甚至寫道“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以極其誇張的手法,將他對揚州的喜愛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杜牧與揚州的淵源比起這兩位詩人更深。

他有一首詩是這麼寫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很多人就是因爲這句詩認定杜牧是個特風流多情種。

事實上,杜牧在揚州並沒有逗留那麼長時間,“十年”只是虛指,真正的時間大概也就兩三年吧。

而“青樓留名”是真的確有其事,他離開揚州時寫的《贈別二首》,告別的對象便是與他交好的歌妓。

除此之外,杜牧還有另一首七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同樣是千古流傳的名作。

可以說,杜牧之於揚州,就如蘇軾之於黃州,白居易之於杭州。

而這首《題揚州禪智寺》寫於公元837年的一個秋天,當時杜牧以監察御史之職分司東都洛陽。

一般來說,在洛陽任職都比較清閒,像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晚年便是在洛陽養老。

當時他的弟弟杜顗不幸患了眼疾,暫居在揚州禪智寺,所以他便請了個長假,帶着眼醫,前去揚州,探望弟弟。

禪智寺本就是個一個清靜之所,正值秋日,又多了幾分幽寂,杜牧一時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這首詩。

杜牧的一首《題揚州禪智寺》,最後10字出神入化 第2張

詩歌首聯描繪了一幅清幽的初秋圖景。

一場秋雨過後,樹林裏傳來秋蟬的鳴叫聲,嘶啞悽咽;那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讓人感受到了凜凜秋意。

這裏的“蟬噪”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南朝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只此二字,便足以烘托禪智寺之清幽靜謐。

“飄蕭”二字則暗寫風,又是雨,又是風,秋之寂涼由此可見。

接着的頷聯兩句,詩人選取了兩個很有代表性的意象,進一步渲染了寺廟的環境。

寺廟的臺階上長滿了青苔,幾隻白鳥上下翻飛,久久不曾離去。

“青苔”和“白鳥”這兩個意象很有意思,爲什麼這麼說呢?

“青苔”說明此處少有人踏足,但是“白鳥”又象徵着自由,生機。

青苔是靜景,白鳥是動景,不會過分喧鬧,也不至於荒涼,可見詩人是個造境的高手。

再來看頸聯,依然是環境描寫,所不同的是這裏詩人是從天色的明暗變化這個角度來烘托靜謐的氛圍。

傍晚時分,樹林深處,暮靄繚繞,影影綽綽;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映照着小樓。

這裏的暮靄和斜陽同樣是相互映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的意境,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最後的尾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運用對比的手法,將禪智寺的寧靜推向了頂峯。

“竹西路”就是指寺廟前的道路,誰能想到這寂靜的竹西路,另一端便是歌舞不絕,繁華喧鬧的揚州呢?

值得玩味的是,詩人沒有具體描寫揚州是如何繁華熱鬧,僅以“歌吹”二字活活畫出,當真是妙極了。

而揚州越是熱鬧繁華,便越能反襯禪智寺的清幽,以動襯靜的最高境界大概便是如此了。

杜牧的一首《題揚州禪智寺》,最後10字出神入化 第3張

我們都知道,杜牧擅長寫七絕,他寫揚州最爲後人所熟知的那幾首都是七絕。

但是相比《贈別》、《寄揚州韓綽判官》這些一眼看上去就很美的詩歌來說,我更喜歡這首《題揚州禪智寺》的意境,自然清幽,和諧寧靜,

尤其最後兩句堪稱出神入化,蘇軾、呂渭老、王冕等人都曾化用過,“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歌吹竹西難問”、“卻疑歌吹在揚州”……

後來還有人將竹西亭易名爲“歌吹亭”,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