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東都時所作,抒發了怎樣的心境?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東都時所作,抒發了怎樣的心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裴度,字中立,中唐傑出政治家、文學家,在文學方面頗有建樹,受人敬重,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人交好。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裴度所作的《溪居》吧。

唐憲宗時期,由於宰相武元衡堅決支持削藩政策,被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害,當時一同上朝的裴度,也被連刺三劍,幸好身子掉落排水溝中,方纔逃得一條性命。正是因爲藩鎮們的猖獗態勢,益發加強了唐憲宗和裴度實施削藩的政治主張。也正因裴度後續的大力支持,最終平定淮西叛亂,唐憲宗終於迎來了大唐帝國最後的高光時刻“元和中興”。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東都時所作,抒發了怎樣的心境?

後來,唐憲宗竟然被太監殺害,真是一樁千古奇聞。此種怪象,正如呂中所說:“東漢、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禍者,以立天子之權盡出其手,雖李固、杜喬、裴度、鄭覃之徒不能正之也”(《宋史全文卷四》)。漢唐如此強盛,卻無法處理地方和中央、外戚與宦官方面衝突,導致朝綱不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也算是對人性的檢閱。可惜,人性即便躲藏在歷史的背後,也掩蓋不了它的醜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自甘露之變後,宦官當權,裴度審時度勢,不願留在京城同流合污,移居東都洛陽。據《舊唐書》載:“立第於集賢裏,築山穿池,竹木叢莽,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迴環,極都城之勝概;又於午橋別墅,種花木萬株,中起涼臺暑館,名曰綠野堂。”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東都時所作,抒發了怎樣的心境? 第2張

裴度留守東都洛陽,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士借吟詩、飲酒、彈琴、書法以自娛自樂。這樣一來,洛陽文事亦因此而大盛,多與裴度喜歡提拔人才有密切關係。他在文學上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故《蔡寬夫詩話》稱其:“語多質直渾厚,計應似其爲人……可謂深婉。”

《溪居》

【唐】裴度

門徑俯清溪,

茅檐古木齊。

紅塵飄不到,

時有水禽啼。

這首《溪居》,便作於其在東都所居之所綠野堂,在閒散適宜的恬淡風格之中,抒發着“不復以出處爲意”的相關心境。

“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綠野堂外不遠處,有一條溪流淙淙流淌,行走在門前那條小路上,擡眼就可以看到,清澈的溪水在陽光下閃爍。古樹高大,茅屋矮小,清風拂過,低垂的樹枝就像老人慈祥的手,輕輕撫摸着房檐。

此處,詩人從溪居周邊環境入手,切中題意,緊扣內容,細膩地描繪,營造出一個天然好去處,幽靜而高潔。小路通幽,往來無白丁;溪水清澈,可以濯吾纓。茅檐低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古木參天,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東都時所作,抒發了怎樣的心境? 第3張

“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現在,身處一方僻靜之地,不受干擾;從此,遠離塵世是是非非,修身養性。衆生自在,靜室生輝,略觀書中卷卷快樂;道法自然,山水情趣,時聞水鳥聲聲悅耳。

在這裏,“紅塵”是最爲明顯的象徵,指向曾經的那些政治鬥爭,陰謀詭計。如今這一切,都被“清溪”洗滌,也都爲“茅檐”遮掩,從而全部屏蔽在外,再也不能侵襲詩人的身心。詩人從容避開世俗事務的熙攘,得以全身而退,復歸自然,自由舒展心靈,釋放性情,不再思考進退得失,不用提防明槍暗箭。

縱觀本詩,言辭質樸,格調古拙,虛實相間,神韻自佳。詩人留守東都,遠離塵囂,超拔絕俗,有生活閱歷,有詩情畫意,“自敘溪居之幽……蕭然塵表,化簪纓於無有,非浮雲富貴者不能”(唐汝聞《唐詩解》)。這個評價,可謂一語中的,深得心志。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