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方虯,生卒年不詳,唐朝詩人,武則天時期曾擔任左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東方虯所作的《王昭君(三首)》吧。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並不是一句敞亮的口號,而必須當作民族生存的真理。只有國家的強大才能保障個人的相關權益,一個失去了國家的人只能彷彿風中蓬草,水裏浮萍,毫無存在的根基,徒然令人恥笑。

國家要想成爲公民堅強的後盾,就必須具備強大的實力,否則只是空殼一枚,沒有半分用處,還會變成更大的恥辱。然而,有因才結果。國家的強大不是憑空臆想製造出來的空中樓閣,而是依靠千千萬萬個國家公民共同努力的成就。國家與個人兩者之間,榮辱與共,息息相關,不分彼此。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除非你拋棄了這個國家,或者國家遺棄了你,還有什麼比枝幹相依還要緊密呢?任何對另一方的不屑一顧的行爲,都是令人鄙視的,也是使人唾棄的。

《王昭君》

【唐】東方虯

其一

漢道方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須薄命妾,辛苦事和親。

其二

掩淚辭丹鳳,銜悲向白龍。

單于浪驚喜,無復舊時容。

其三

胡地無花草,春來不似春。

自然衣帶緩,非是爲腰身。

這組《王昭君》三首小詩,是唐朝詩人東方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具有非常了不起的現實意義。他非常精確地抨擊了利慾薰心的大漢王朝,爲了延續某些人的榮華富貴,斷然無情放棄了個體生命的悲劇。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第2張

“漢道方全盛,朝廷足武臣”,這是詩人借昭君之口,直接對現實狀況進行具體描摹:大漢國勢正處於上升的階段,可謂聲威浩大,興旺強盛,此時朝堂之上,位列兩班的武將,也是人才濟濟,各有千秋。在詩人的筆下,簡直就是一幅完美的盛世圖景。

可是,這句詩中包含了多少的悲憤之意,全都蘊藏在這看似平靜的敘述裏面。所謂的“方全盛”以及“足武臣”,如果沒有最後兩句的淒涼吶喊,或許,我們還會相信它是對王朝的讚美與歌頌。然而,結尾兩句揭露的殘酷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整個王朝的臉孔。

“何須薄命妾,辛苦事和親”,事實卻往往出乎於人的意料之外:在王朝如此興盛的強大情況下,爲什麼還需要專程拿用一個弱小女子的命運,去搞巧取名目的“和親”卑劣手法,以此換取可憐兮兮的暫時和平呢?

既然兵強馬壯,而且將領充足,可是爲何偏偏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這種鮮明的矛盾,可以說,根本就是借用王昭君口吻的悲慘述說,揭開了籠罩在整個大漢王朝頭上的遮羞布,更是對整個大漢王朝的無情嘲弄。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第3張

“掩淚辭丹鳳,銜悲向白龍”,前面無助的呻吟,也無法阻止最終的離開:昔日居住之所“丹鳳”之溫暖,對比將來長久之地“白龍”之蒼涼,其所“掩淚”的不僅是命運被操縱的可悲,其所“銜悲”的卻是對蒼天不公的控訴。

在大勢所趨情況下,個人的命運根本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王昭君只能無奈地接受這種殘忍的安排,離開屬於自己的國度,進入陌生的異地他鄉。“掩淚”之淒涼,遠離華美之“丹鳳”樓;“銜悲”之苦楚,奔赴荒涼之“白龍”堆,一切都在兩個不同的環境被交代清晰。

“單于浪驚喜,無復舊時容”,我們通過歷史記載,得知王昭君具有“落雁”之容貌,詩人在此沒有正面描寫,而是給予一個側面展示:單于驚喜。一個“浪”字,既突出昭君之美麗,也表現單于之“本色”,更預示着假如美貌失去之後,昭君又將迎來怎樣悽慘的命運呢?

或許,在某種境地之中,女子的美貌也會成爲一種致命的武器。“無復”二字,帶着昭君無聲的反抗,給單于的“驚喜”卻是自己飽經風霜之後的“毀容”。她以爲這樣可以打擊一下單于,這當然只能是可悲的遙望,即便再如何掙扎着,憤怒着,也只有承受命運的荒唐擺佈。

“胡地無花草,春來不似春”,身處偏遠之胡地,花花草草是被上蒼之手拋離不要的,而荒涼野蠻纔是此處永恆的畫圖,即使正當春季時節,也不可能再現故園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的景象。這裏就是一片被春天嫌棄的窮鄉僻壤。

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柔美女子王昭君來說,腦海裏無時無刻不在回憶裏眺望着再也回不去的故土和家園。正因如此,明明只是一個尋常的季節,也會開始影響着她脆弱的情感世界,讓她愁苦鬱悶不堪,只能思念着往日情景,以此排解莫名涌上心頭的憂愁。

《王昭君(三首)》東方虯所作,是對過往歷史的反省 第4張

“自然衣帶緩,非是爲腰身”,在這種日思夜想的癡癡狀態裏,王昭君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原本合適的衣衫,此時此刻卻發覺變得寬鬆起來,其實並非是衣服闊大不合身,只是因爲情緒變化過大,心理負擔過重,才造成體重下降厲害。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無名氏《漢代民歌》),詩人故意引用這個典故,其中的諷刺意味極其濃重,因爲王昭君整個人的狀態不好,並非是想像那些討好楚王的宮中女子們一樣,而是因爲思念故土的緣故。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所以令人閱讀後的心情也會相對顯得格外沉重。

每一個弱小的生命都應當得到必須的尊重,不得以任何藉口進行傷害。這個道理並不深奧非常淺顯,可惜自古至今,又有多少統治階級能夠站在民衆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呢?對於許多野心家來說,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使用任何瘋狂手段,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爲犧牲品的。

這組詩作,詩人假借王昭君之口吻,成爲一名與衆不同的“代言人”,把自己對王昭君的同情以及對漢王朝的無能展示得淋漓盡致。它充分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維護國家利益,從來不是靠委曲求全得來,卑躬屈膝只會徒然遭人恥笑;只有獨立自主,依靠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才能保障國家與人民的平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