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調笑令·邊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調笑令·邊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註釋】

《調笑令·邊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1、調笑令:詞牌名。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曰:“打嫌《調笑》易,飲訝《卷波》遲。”自注:“拋打曲有《調笑令》,飲酒麴有《卷白波》。”詞調名蓋本唐曲。此調爲單調,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聲韻,其餘各句均押仄聲韻。其中第二句疊用第一句,第七句疊用第六句,第六句顛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邊草:邊塞之草。此草秋天乾枯變白,爲牛馬所食。

3、盡:死。

《調笑令·邊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第2張

4、雪晴:下過大雪後放晴。

5、月明:月色皎潔。

6、胡笳(jiā):一種流行於北方遊牧民族地區的管樂器,漢魏鼓吹樂常用之。

7、絕:極,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詞。

【譯文】

邊塞的野草啊,邊塞的野草!野草枯盡時。戍邊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後放睛,千里萬里處處月明。明月啊,明月!遠處傳來胡笳一聲,令人腸斷欲絕。

【創作背景】

唐朝時期,政府在邊地設立都護府,管理邊地事務。很多士兵駐紮在邊地,邊地戰事不斷,士兵生活悲苦。這首詞是作者爲了表達邊塞士兵渴望迴歸故鄉的願望而作。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