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三國時期張昭爲何沒能成爲東吳的丞相?跟什麼有關?

三國時期張昭爲何沒能成爲東吳的丞相?跟什麼有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昭,輔佐孫策、孫權安定江東,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孫策時代與孫權掌權初期,張昭的地位類似於曹魏之荀彧、蜀漢之諸葛,屬於整個集團的二號人物。然而,孫權兩次任命丞相,卻都沒有用張昭。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爲赤壁之戰時張昭曾主張投降。

孫權兩立丞相而不用張昭

三國時期張昭爲何沒能成爲東吳的丞相?跟什麼有關?

初,權當置丞相,衆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爲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三國志·張顧諸葛步傳》

公元222年,孫權接受曹丕冊封,成爲大魏吳王。孫權設立丞相,東吳羣臣都認爲應該由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託說:“現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於是任命孫邵任丞相。

孫邵去世後(225年),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於是任命顧雍爲丞相,顧雍一干就是19年,所以張昭終其一生也沒能當上丞相。

張昭的威望、貢獻、能力擔任吳國丞相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孫權堅決不用張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權力平衡之道

孫氏政權在江東立足,是一個逐漸派系不斷融合、妥協的過程。雖然孫氏本就是吳郡富春人,但孫家算不上士族家庭。孫堅在世之時也是四處征戰(討董卓、討劉表),並沒有能夠把江東作爲自己的根據地。

我始終認爲孫吳政權真正的奠基人是孫策。而孫策能夠以弱冠之年掃平江東六郡,主要依靠的是所謂的“淮泗集團”或者“流亡北士”。比如與孫策爲“總角之交”的周瑜,出身廬江舒縣;張昭則是徐州彭城人;張紘是徐州廣陵人;魯肅是臨淮郡人;諸葛瑾是徐州琅琊郡人。

武將們更是明顯,呂蒙是汝南郡人,程普是右北平土垠(今河北唐山)人,韓當是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蔣欽是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周泰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甘寧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徐盛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

孫策、孫權早期主要依靠淮泗集團在江東開疆拓土,尤其是孫策對江東士族的極力鎮壓,導致孫氏和江東本地士族關係比較緊張。而孫權掌權後,隨着流亡北士的逐漸凋零,孫權開始逐漸啓用顧、陸、朱、張爲代表的江東士族。

三國時期張昭爲何沒能成爲東吳的丞相?跟什麼有關? 第2張

吳國第一任丞相孫邵,歷史記載較少,但他是青州北海人,而到了公元225年再立丞相之時。江東政權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周瑜、魯肅、呂蒙等人早已去世,江東士族在孫氏政權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陸遜、顧雍、朱然、張溫等江東名士已經開始進入核心權力圈。

張昭早期作爲淮泗集團隱然間的領袖人物,此時其實並不適合擔任丞相這一百官之首,爲了能夠與江東士族更加緊密的合作,任命顧雍爲丞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信號。自此以後,孫氏與江東士族基本上達成了休慼與共的局面,幾年後孫權順利稱帝!

二、張昭性格原因

孫權第二次拒絕大家推薦張昭擔任丞相時,給出了一個理由:“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這也是孫權不想讓張昭擔任丞相的一個原因。

史書記載張昭“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在孫權的角度來看,孫策當年是把自己託付給張昭,所以張昭雖然盡心竭力的輔佐孫權,但對於孫權不合時宜的舉動,張昭從來都是直言勸諫,也不管身邊有人沒人,對着孫權就是一頓“批評”。

舉幾個例子:孫權秉承父兄驍勇的本色,喜歡射老虎,被張昭一頓勸諫,雖然孫權表面認錯,但還是做了射虎車繼續射;孫權大宴羣臣,一個勁勸酒,張昭直接離席而去,孫權讓人趕緊請回來,張昭卻提起商紂王的往事;孫權執意要派使者聯繫公孫淵,張昭堅決不許,孫權氣的拔刀,兩人以面對面流淚結束……

而反觀顧雍,爲人寬厚沉穩,“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所任,心無適莫”。這展現了他知人善任,能夠調和關係的一面。同時在與孫權對話時,顧雍“於公朝有所陳及,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又展現了他的靈活性與原則性。

自古皇權與相權的衝突就難以調和。孫權不是劉禪,孫權也勉強屬於創業之主,他需要的是一個“聽話”的丞相,像張昭這樣天天“教訓”自己的丞相,他萬萬是不敢用的。

三、主張投降的污點

三國時期張昭爲何沒能成爲東吳的丞相?跟什麼有關? 第3張

第三個原因就是大家衆所周知的了,赤壁之戰前曹操親率大軍南下,當時張昭、秦鬆等江東大多數大臣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魯肅、周瑜主張聯合劉備與曹操決戰。這幾乎成爲了張昭一生的“污點”。

其實,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按照當時的情況也是比較現實的選擇。第一,曹操代表的是東漢朝廷,孫權抵抗不佔據大義。第二,曹操實力過於強大,而且又兼併了荊州水軍,長江天險已經不復存在。在張昭及大多數人看來,江東是沒有勝算的,所以投降曹操也是無奈的選擇。

但孫權是有野心的,周瑜、魯肅是有着超前的戰略眼光的,所以他們堅決的和劉備聯合, 赤壁大戰擊敗了曹操,讓孫權日後終究成就了一番霸業。所以孫權心裏對於張昭主張投降耿耿於懷,也是人之常情了。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於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讚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綜上所述,孫權兩立丞相而不用張昭,除了當年主張投降曹操的緣故,東吳內部的權力、派系之爭,以及張昭自身過於剛強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