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古典文學名著《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全文

古典文學名著《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夜航船》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著的百科類圖書。該書講述了從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等二十大類125個小類的學科知識。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地理部·疆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九州

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爲九州,樑、兗、青、徐、荊、雍、冀、豫、揚是也。至舜時,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恆山之地爲幷州,分東北之醫無閭之地爲幽州,又分青之東北爲登州,共成十二州。

歷代方輿

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爲三十六郡,漢分天下爲十三部。三國蜀制巴蜀,置二州。吳北據江、南盡海,置五州。魏據中原,置十二州。晉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爲二十三道。明分兩直隸、十三省。

吳越疆界

錢王以蘇州平望爲界,據浙閩,共一十四州。

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古會稽所轄之地,浙江除溫、臺,九府:杭、嘉、湖、處、寧、紹、金、衢、嚴;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興、建、延、邵;南直隸蘇、鬆、常、鎮四府,共二十府。會稽郡駐匝蘇州府。

二週

鎬京爲西周,洛陽爲東周。

兩都

前漢都長安,曰西都;東漢都洛陽,曰東都。

古典文學名著《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全文

蜀三都

成都、新都、廣都。

魏五都

魏因漢祚都洛陽,以譙爲先人本國,許昌爲漢之所居,長安爲西京之遺蹟,鄴爲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

三輔

長安以京兆、馮翊、扶風爲三輔;宋都汴梁,以鄭州、滑州、汝州爲三輔。

三亳

曹州考城縣曰北亳,西京谷熟縣曰南亳,西京偃師縣曰西亳。

三吳

蘇州曰東吳,潤州曰中吳,湖州曰西吳。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蘇州曰東楚。

三齊

臨淄曰東齊,博陽曰濟北,蓬州即墨曰膠東。

三蜀

成都爲蜀都,漢高分置漢廣,漢武分置犍爲。

三晉

趙都邯鄲,魏都大梁,韓都鄭,三家皆晉卿,故曰三晉。

三秦

章邯都廢丘,司馬欣都櫟陽,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將,項羽分關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

太陽曰北虢,滎陽曰東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

吳越杭州、閩越福州,南越廣州。

三巴

渝州爲巴中,綿州爲巴西,歸夔、魚復、雲安爲巴東。

三湘

曰湘鄉,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屬潭州。

三河

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內,堯都曰河東。

四京

開封曰東京,河內曰西京,應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輔

唐都長安,以同州、華州、岐州、蒲州爲四輔。

四川

成都爲西川,潼州爲東川,利州爲北川,夔州爲南川。

古典文學名著《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全文 第2張

五服

《禹貢》:五服,曰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計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九服,曰侯服、甸服、男服、採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謂之服者,責以服事天子爲職也。

百二山河

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故曰百二山河。

九邊

明朝設以限華夷。洪武初設重鎮六,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肅,曰遼東,曰延綏,曰寧夏;永樂初增設薊州;正統間又增榆林、固原,是爲九邊。

六關

直隸三關,曰居庸,曰紫荊,曰倒馬。山西三關,曰雁門,曰寧武,曰偏頭。

陶唐九州

冀州,《禹貢》: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時蓋黃河由冀入海也。《釋名》:冀州,其地有險有易,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春秋元命苞》曰:昴畢之間爲天街,散爲冀州,分爲趙國,立爲常山。

兗州,《禹貢》:濟河惟兗州。謂東南據濟,西北距河,蓋冀之東南也。《元命苞》曰:五星流爲兗州。兗之言端也,言陽精端,其氣纖殺,分爲鄭國。

青州,《禹貢》:海岱惟青州。謂東北距海,西南距岱,又在兗之東也。《釋名》:青州在東,取生物而青也。《元命苞》曰:虛危之精,流爲青州,分爲齊國,立爲萊山。

徐州,《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謂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又在青州之南也。《元命苞》曰:天弓星司弓弩,流爲徐州,別爲魯國。徐之爲舒也,言陰牧內雨,安詳也。

揚州,《禹貢》,淮海惟揚州。謂北至淮,東南至海。又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也。”《元命苞》曰:牽牛流爲揚州,分爲越國,立爲揚山。荊州,《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謂北距南條前山,南包衡山之陽,蓋在揚州之西,而豫州之西南也。《釋名》:荊,警也。南蠻數爲寇逆,言當警備之也。《元命苞》曰:軫星散爲荊州,分爲楚國。

豫州:《禹貢》:荊河惟豫州。謂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蓋在冀州之南,荊州之北,徐、兗之西也。《元命苞》曰:鉤鈐星別爲豫州。言地在九州之中,所在常安豫也。

梁州,《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謂東距華山之南,西距黑水,蓋在雍州之南,荊州之西也。以西方屬金,其氣強梁,故曰梁州。當夏殷,爲蠻夷之國,至周始併入雍州。雍州,《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謂西距黑水,東距西河,蓋在冀州之西,梁州之北。《太康地記》:雍州並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爲雍州,分爲秦國。

虞十二州

九州之外,分設幷州,則蓋冀之東北無閭之餘地也。《元命苞》曰:營室星流爲幷州,分爲鄭國,立爲朋山。並之言誠也。精全及並,其氣勇抗。誠,信也。

幽州,即冀東恆山諸地,蓋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爲幽州,分爲燕國。

營州,即青之東北、遼東等處。《釋名》:齊衛之地,於天文屬營室,故取其名。蓋舜爲冀、青地廣而分之也。

周九州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陽也),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蓋通以一州之民計之,二分爲男,五分爲女也),其畜鳥獸,其谷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藪澤曰云夢,其川江漢,其浸穎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鳥獸,其谷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藪澤曰圃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音詐),其利材漆絲,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擾(雞、豚、犬、馬、牛、羊也),其谷宜五種(稻、黍、稷、麥、菽也)。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藪澤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雞狗,其谷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泰山,其藪澤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擾,其谷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藪澤曰弦蒲(在沂陽),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谷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遼東),其藪澤曰貕養(在萊陽),其川河泲,其浸菑時(萊蕪殷陽),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馬羊豕,其谷宜黍麥稻。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藪澤曰揚紆,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陽,潞出歸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

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其藪澤曰昭餘邪(在鄔),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馬犬豕羊,其谷宜五種。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並天下,罷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爲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郡名曰內史、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穎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琊、齊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後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漢十三部

漢分天下爲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領天下郡國一百三。

司隸校尉(領京兆、扶風、馮翊、弘農、河東、河內、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領穎川、汝南、沛郡、樑國、魯國五郡)。冀州刺史(領魏郡、鉅鹿、常山、清河、廣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間、趙國十郡)。兗州刺史(領陳留、東郡、山陽、濟陰、泰山、城陽、東平七郡)。徐州刺史(領琅琊、東海、臨淮、泗水、楚國五郡)。青州刺史(領平原、千乘、濟南、齊郡、北海、東萊、膠東、高密、菑川九郡)。荊州刺史(領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廣陵、長沙八郡)。揚州刺史(領鎮江、九江、會稽、丹陽、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領漢中、廣漢、巴郡、蜀郡、犍爲、越雟、牂牁、益州八郡)。涼州刺史(領安定、北城、隴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長掖、酒泉、敦煌十郡)。幷州刺史(領太原、上黨、上郡、西河、朔方、五原、雲中、定裹、雁門九郡)。幽州刺史(領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廣陽、樂浪、玄菟十一郡)。交州刺史(領海南、鬱林、蒼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國州郡

蜀漢全制巴蜀,置二郡,日益州(成都)、曰梁州(漢中),有郡二十。先主初置九郡,曰巴東、曰巴西、曰梓潼、曰河陽、曰文山、曰漢嘉、曰朱提、曰云南、曰涪陵,並得舊漢,曰巴郡、曰廣漢、曰犍爲、曰牂牁、曰越雟、曰益州、曰漢中、曰永昌、曰南安、曰武都。孫吳北據江南盡海,置州五,曰交州(安南)、曰廣州(南海)、曰荊州江陵、曰郢州江夏、曰揚州丹陽。孫權置臨賀、武昌、朱厓、新安、盧陵五郡。孫亮又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四郡。孫休又置天門、建平、合浦三郡。孫皓置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平陽、桂林、滎陽十一郡。因立宜陽一郡,並漢十八郡,共四十三郡。

魏據中原,有州十二,曰司隸(河南)、曰豫州(譙)、曰荊州(襄陽)、曰兗州(武威)、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涼州(天水)、曰秦州(上邽)、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陽)、曰幷州(晉陽)、曰揚州(壽春)。

晉十九州

曰司州(河南)、曰兗州(濮陽)、曰豫州(項城)、曰冀州(趙郡)、曰幷州(晉陽)、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荊州(江陵)、曰揚州(初壽春,後建業)、曰雍州(京兆)、曰秦州(上邽)、曰益州(成都)、曰梁州(南鄭)、曰寧州(雲南)、曰幽州(范陽)、曰平州(昌黎)、曰交州(番禺)、曰涼州(武威)。

唐十道

自晉藩陰敗,復南北分爭,州郡割裂,宋、齊、樑、陳,狃於江左,隋氏雖能混一,而享祚不長。至唐太宗肇造區夏,並有州郡,始因山以形便,分天下爲十道,曰關內、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山南、曰隴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劍南、曰嶺南。貞觀十五年大,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玄宗開元初,又分爲十五道,曰京畿(西京)、曰都畿(東都)、曰關內(京官遙領)、曰河南(陳留)、曰河北(魏郡)、曰隴右(西平)、曰山南東(襄陽)、曰山南西(漢中)、曰江南東(吳郡)、曰江南西(豫章)、曰劍南(蜀郡)、曰淮南(廣陵)、曰黔中(貴州)、曰嶺南(南海)。

宋二十三路

太宗分天下爲十五路,至仁宗又分爲二十三路,曰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曰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曰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曰陝西路,曰秦鳳路,曰河東路,曰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曰兩浙路,曰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曰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曰成都路,曰梓州路,曰利州路,曰夔州路,曰福建路,曰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建中書省十二,轄天下州郡,曰都省(治腹裏路)、曰河南行省(汴梁)、曰湖廣行省(武昌)、曰浙江行省(杭州)、曰江西行省(龍興)、曰陝西行省(京兆)、曰四川行省(成都)、曰云南行省(中慶)、曰遼陽行省(遼東)、曰鎮東行省(高麗)、曰甘肅行省(甘州)、曰嶺北行省(和州)。又分天下爲二十二道。

明兩直隸十三省

北直隸八府,十七州,一百一十六縣,賦六十萬一千。(北京在順天。)南直隸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縣,賦五百九十九五萬千。(南京在應天。)河南八府,十州,九十六縣,賦二百四十一萬四千。(省城在開封。)陝西八府,二十二州,九十五縣,賦一百九十二萬九千。(省城在西安。)山東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賦二百八十五萬一千。(省城在濟南。)湖廣十五府,十六州,一百零七縣,賦二百十六萬七千。(省城在武昌。)浙江十一府,一州,七十五縣,賦二百五十一萬。(省城在杭州。)江西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賦二百五十二萬八千。(省城在南昌。)福建八府,五十七縣,賦一百一十萬一千。(省城在福州。)山西五府,二十州,七十八縣,賦二百二十七萬四千。(省城在太原。)四川八府,二十州,一百零七縣,賦一百二十萬六千。(省城在成都。)廣東十府,八州,七十五縣,賦一百一萬七千。(省城在廣州。)廣西十一府,四十七州,五十三縣,賦四十三萬一千。(省城在桂林。)雲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縣,賦一十四萬。(省城在雲南。)貴州八府,六州,六縣,賦四萬七千。(省城在貴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