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本草綱目·第二卷·序列·張子和吐、汗、下三法原文是什麼內容?

本草綱目·第二卷·序列·張子和吐、汗、下三法原文是什麼內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二卷·序列·張子和吐、汗、下三法

人的身體分表裏,氣血分虛實。良醫先治其實,後治其虛。粗醫或治實,或治虛。謬醫則實實虛虛。惟庸醫能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有不少他們的錯誤,這就是我著三法的原因。

本草綱目·第二卷·序列·張子和吐、汗、下三法原文是什麼內容?

任脈諸穴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爲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裏,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毛蔽骨下五分,中庭羶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羶上寸六玉堂主,羶上紫宮三寸二,羶上華華蓋四八舉,羶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槳頤前辱棱下,任脈中央行腹時在。

病皆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內生,皆邪氣也。邪氣中人,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留之輕則久而自盡,甚則久而不已,更甚則暴死矣。如果不去邪而先施以補劑,就像盜未出門而先修房屋,真氣未勝而邪氣肆虐。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纔可以議論滋補的話題。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氣,而元氣自復也。素問一書中說,辛甘發散、淡滲泄爲陽,酸、苦、鹹涌泄爲陰。發散歸於汗法,涌歸於吐,泄歸於下。滲爲解表同於汗,泄爲利小便同於下,殊不言補。所謂補者,辛補肝,鹹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更有君臣佐使,皆以發腠理、致津液、通氣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溫燥邪僻之補也。蓋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則五穀、果、菜、肉皆補物也,猶當辨其五臟所宜,毋使偏傾可也。若以藥爲補,雖甘草、苦蔘,久服必有偏勝增氣而致夭之慮,況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猶刑罰也,粱、肉就如同德教。治理亂世用刑,治理太平用德,一個道理。我用三法,但常兼衆法,有按有蹺,有堵有導,有減增,有續止。醫者不明白我的法反而污衊它,可悲啊!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燻蒸、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氣,風、寒、暑、溼、燥、火,發病多在上。地之六氣,霧、露、雨、雪、水、泥,發病多在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鹹、淡,發病多在中。發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風寒之邪,結於皮膚之間,滯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痛麻痹,腫癢拘攣,皆可汗而出之。痰飲宿食在胸膈爲諸病,皆可涌而出之。寒溼固冷火熱客下焦發爲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補。

吐法 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適合用吐法。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瓜蒂、梔子、茶末、豆豉、黃連、苦蔘、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蘆、鬱金。甘而寒者,桐油。甘而溫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黃、人蔘蘆。苦而溫者,青木香、桔梗蘆、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薄荷、芫花、菘蘿。辛而溫者,蘿蔔子、谷精草、蔥根鬚、杜衡、皂莢。辛而寒者,膽礬、石綠、石青。辛而溫者,蝸梢、烏梅、烏頭、附子尖、輕粉。酸而寒者,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銅綠。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溫者,飯漿。鹹而寒者,青鹽、滄鹽、白米飲。甘而寒者,牙消。辛而熱者,砒石。諸藥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烏、附、砒石有大毒,其他的都是無毒之吐藥。凡用法,先宜少服,不吐再逐漸增加,並用雞毛撩撥。還不吐,投齏粉,不吐再投,且投且探,無不吐者。吐至眩暈,慎勿驚疑,但飲冰水、新水立解。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引之未盡也,俟數日再吐之。吐後不禁物,惟忌飽食酸鹹硬物、幹物、油肥之物。吐後心火既降,陰道必強,大禁房室悲憂,病人既不自責,必歸罪於吐法也。

不可吐者有八:性剛暴好怒喜淫者,病勢已危老弱氣衰者,自吐不止者,陽敗血虛者,吐血、咯血、崩血、溺血者,病人粗知醫書不辨邪正者,病人無正性反覆不定者,左右多嘈雜之言者,以上八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

汗法 風寒暑溼之邪,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也就是開玄府而逐邪氣也。然有數法:有溫熱發汗,寒涼發汗,薰漬發汗,導引發汗。以本草校之,荊芥、薄荷、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朮、天麻、生薑、蔥白,辛而溫者。蜀椒、胡椒、茱萸、大蒜,辛而熱者。青皮、防己、秦艽,辛而平者。麻黃、人蔘、大棗,甘而溫者。葛根、赤茯苓,甘而平者。桑白皮,甘而寒者。防風、當歸,甘辛而溫者。官桂、桂枝,甘辛而大熱者。厚朴、桔梗,苦而溫者。黃芩、知母、枳實、苦蔘、地骨皮、柴胡、前胡,苦而寒者。羌活、獨活,苦辛而微溫者。升麻,苦甘且平者。芍藥,酸而微寒者。浮萍,辛酸而寒者。以上皆發散之屬也。善用者,當熱而熱,當寒而寒,不善用者反此,則病有變也。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凡破傷風、小兒驚風、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謂火鬱則發之也。

下法 積聚陳食於中,留結寒熱於內,必用下法。陳食去而腸胃潔,癜瘕盡而營衛通。下之者,亦補之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鹽之鹹,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黃、牽牛、瓜蒂、苦瓠、牛膽、藍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鹹。下之溫者,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皁角之辛鹹。下之熱者,巴豆之辛。下之涼者,豬、羊血之鹹。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以上皆下藥。惟巴豆性熱,非寒積不可輕用,妄下則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轉生他病也。不可下者有四:洞泄寒中者,表裏俱虛者,厥而脣青手足冷者,小兒病後慢驚者,以上四者誤下,必致殺人。其餘大積大聚、大痞大祕、大燥大堅,非下不可,但須寒熱積氣用之,中病則止,不必盡劑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