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全唐文》是怎麼被編撰出來的?歷史上對《全唐文》是什麼評價?

《全唐文》是怎麼被編撰出來的?歷史上對《全唐文》是什麼評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全唐文》編撰經過是怎樣的?《全唐文》如何評價?這就爲你介紹:

《全唐文》簡介

《全唐文》編次爲:“首諸帝,次後妃,次宗室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十國主附五代後;次臣工,次釋道,次閨秀。至宦官四裔,各文無可類從,附編卷末。”

《全唐文》是怎麼被編撰出來的?歷史上對《全唐文》是什麼評價?

清宮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冊(據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卷一,其編者爲陳邦彥),清仁宗認爲它“體例未協,選擇不精”,於是下令重編。

該書即在這一稿本基礎上,用《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補其缺略,又從《永樂大典》輯錄了唐文的單篇殘段,並旁採他書和金石資料編校而成。

它彙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爲學者查閱使用這些資料提供了方便。但該書在編纂、考訂上還有不少缺點,包括文章漏收、誤收、重出,作者弄錯,題目和正文的訛脫,小傳記事不確,採用的書不注出處等等。

清勞格和現代學者岑仲勉在讀本書的《札記》中(見勞著《讀書雜識》﹑岑著《唐人行第錄》)曾舉出上述問題約四五百條。

《全唐文》編撰經過

《全唐文》是唐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清仁宗取得內府舊藏《唐文》一百六十冊,認爲該書“體例未協,選擇不精”,遂命儒臣重加釐定。

《全唐文》正式輯纂始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令開設“全唐文館”,由文華殿大學士董誥領銜,由廷臣學者共107人入館編校,董氏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有主編巨書的經驗,故非徒以位高而領銜,具體規劃皆有裁定。

《全唐文》以《唐文》爲基礎,取《四庫全書》內的唐人別集,以及《文苑英華》、《唐文粹》、《唐大詔令集》、《古文苑》、《崇古文訣》、《文章辨體匯選》等總集,並蒐羅《永樂大典》所載之殘篇,“散見於史子雜家記載、志乘金石碑版者”。

作爲《全唐文》底本的內府舊籍《唐文》原書今已不存,當時學者對其檢視描述如下:

《唐文》收錄唐、五代文一萬數千篇,分十六函,每函十冊。

《唐文》無序文、凡例,頁首有“梅谷”鈐印,當時不知編者,傳說爲海寧陳氏或玲瓏山館、傳是樓之遺藏。

《唐文》尚未編輯完成,採納文章大都來自常見明代版本之唐人文集。

《唐文》將誥制特別分爲一類。

《唐文》將帝王批語附於本文之後。

《唐文》中唐太宗文章內有《晉書》贊文。

《唐文》收有《會真記》等傳奇作品。

《唐文》將史書中唐人對話誤以爲該人之文章。

《唐文》誤收隋代以前之文。

《唐文》中採自《文苑英華》之文章因據明刻本所輯,極多訛誤脫漏之處。

《全唐文》是怎麼被編撰出來的?歷史上對《全唐文》是什麼評價? 第2張

清仁宗所批評“體例未協,選擇不精”主要指後六項,於是《全唐文》編輯時修改了體例,也不收錄小說作品。

全書凡六易寒暑,至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二月成書進呈欽定、御製序文後即交由內府、督理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等負責刊刻,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成,即所謂揚州官本。光緒年間又有廣州重刻本。

和《全唐詩》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編撰力量。先後參與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詞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復輩,又有淵博學者阮元、徐鬆、胡承珙等。

這一人員組合,對本書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加上時當乾嘉樸學鼎盛之時,編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內府圖書,文章本身也不像詩歌那樣流傳多歧而容易以訛傳訛,所以《全唐文》的質量較之《全唐詩》要好得多。

《全唐文》如何評價?

一、優點

1、搜採十分浩博

據清仁宗《御製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記》(《存素堂續集》卷二),編修官們曾從《四庫全書》中的別集,《古文苑》、《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永樂大典》,釋道兩藏中廣泛蒐集唐五代文獻,而“天下府廳州縣”方誌以及“散見於史子雜家記載、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訪之列。

如李商隱文集久失傳,清代前期傳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從《文苑英華》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則從《永樂大典》輯出多篇,錢振倫兄弟即據此作《樊南文集補編》的箋註。

今《永樂大典》已殘存無幾,所以《全唐文》的這部分就特別珍貴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雲“有唐一代文苑之美,畢萃於茲,讀唐文者嘆觀止矣”,誠非溢美。

2、考證校勘較爲精密

在小傳的撰寫上,《全唐文》編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詩》作者小傳相比,《全唐文》作者小傳不但更爲翔實,而且糾正了前者不少錯誤。

在文章辨僞方面,《全唐文》對於作者有異說的,大都能通過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負責任地有見必錄。如《邕州馬退山茅亭記》既見於柳宗元《河東集》,又見於獨孤及《毗陵集》,《故東州節度使盧公傳》、《楊烈婦傳》,李翱《李文公集》、李華《李遐叔文集》兩見,悉予訂正,前者歸河東,後者歸李翱。

在文字校錄方面,全書《凡例》規定:“碑碣以石本爲據,餘則擇其文義優者從之,若文義兩可,則註明一作某字存證”;“金石文字,類多剝蝕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據以登載;其無可據,則註明闕幾字存證;惟殘闕過甚僅留數字,無文義可尋者,不錄”;原書所用《文苑英華》爲明刊閩本,“訛脫極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訂正,補出脫字”,爲例甚善。

《全唐文》是怎麼被編撰出來的?歷史上對《全唐文》是什麼評價? 第3張

二、缺憾

本書工程浩大,加之出自衆手,因此疏忽在所難免,最爲顯著的缺憾有四條:

1、輯錄不注出處。已無法補救。

2、誤收。

有一些作品被張冠李戴,甚至誤收南北朝和兩宋人作品爲唐文,而真正是唐文,併爲《文苑英華》所收者反而漏去,作者的小傳也多錯誤。

如卷三百五十七收《皇甫冉集序》並非高適作品,《陋室銘》似爲僞作,非劉禹錫作品。

3、重複。

《全唐文》的次序安排不當,不少文章前後重收,這些在清人勞格所撰《讀全唐文札記》中談得很多。

4、網羅尚有不少遺漏。

爲裨補《全唐文》缺失,同治年間古文獻學家陸心源掇《唐文拾遺》72卷、《唐文續拾》16卷,出處逐一寫明,補輯遺文達3,000篇,新增作者近500人;於光緒年間付梓。

其次,在校訂上,文字訛誤和重出互見較突出,並有人名誤、題目誤、收錄誤現象。小傳敘述亦間有失實;清代考據家勞格深諳唐事,撰有《讀全唐文札記》、《札記續補》共130條;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繼撰《讀全唐文札記》310條,爲其糾謬、正誤、質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餘人;陳尚君編《全唐文補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