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捨本逐末”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成語“捨本逐末”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 捨本逐末

成語“捨本逐末”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解釋】: 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爲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係,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後。趙威後接過使臣的獻禮,還沒打開信,就先問使臣說:“貴國的情形怎麼樣了?莊稼好嗎?人民好嗎?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使臣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就回答說:“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卻先問莊稼和人民,這樣未免先賤後貴了吧!”趙威後笑着說:“你的觀念錯了,想想看,沒有莊稼,哪會有人民呢?沒有人民,又哪來的國君呢?難道要先舍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

成語“捨本逐末”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第2張

“舍根本,問末事”這句話就被後人引申爲捨本逐末,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捨本逐末”的意義和“捨本問末”有點不同,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結果爲了微小的利潤,損失了很大的投資。其實,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